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屋頂上的回歸與提問:Thomas at Roof

屋頂上的回歸與提問:Thomas at Roof

 

    如果有一個展覽,是推演著時序的、無預期性的發生,我想就是此聯展。我想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去看待展覽,一是空間的敞開,二是無預期的時序。

 

「關於頂樓,你只要按門鈴然後走上樓梯就會抵達了。」

 

展覽入場時,需要以電鈴提出,邀請與被邀請的態勢

 

    展覽集結了多位創作者,以簡單、便利的工具進行創作,場域是在住家屋頂,並且邀請觀者以門鈴進入這個平台。從構想上,試圖打破所謂的白色盒子,習慣的展演模式,可以觀見這個盒子的開放性,邀請著觀者共同經歷一切的發生。

 

展覽場地一隅

 

展覽場地一隅

 

展覽場地一隅

 

 

    每位創作者的作品都面臨著開放性的課題,是破壞,是未知,是趟為期兩週的流浪。在走上去的時刻中,在打破著展覽空間的先入為主,不再是閉鎖的空白,而是開放的解構。來到屋頂,映入眼中的是,各種被覆蓋的作品,此處的覆蓋是指,經過自然的變化,作品成了另一種的演變,就像是另一個陌生的圖層塗抹在人為的創作上。有些作品的位置更動,有些作品的表面斑駁,有些作品的質地潮濕,集體地被一場雨洗滌,被一陣風飄散,好像意味著,美學回到創物者的隱喻。

展覽場地一隅

 

「關於一件作品,其實你可能只需要聽過藝術家怎麼去做就夠了。」

 

 

    這段展覽引言,都充斥著一種回歸與提問。引言中,詮釋著藝術家不真正做東西,而是提出「方法」,接著找人去完成,而這個展每到一個新地點就會加入新的操作方法、再由新的人去執行,並巡迴展出至今。對筆者而言,藝術家提出方法是一種廣義,接著,一切詮釋或者變化,都是未定的,或者交由造物者,或者交由觀者。方法提供的不是結果論,而是一種哲學思考,思考著變動可能與彈性空間。

 

展覽場地一隅

 

展覽場地一隅

 

    另外,展覽名稱「Thomas at Roof」也敘述另一件事情,集體回歸個人,每個人都是Thomas,去名化的產生在於創作者已不復重要,創作者在完成作品的同時,就已經消弭,經過了消去,所有美學的觀看都是他者的,是提問,是隱喻,是第二層的鋪平。每個創作者在開放平台都是一樣的,經歷著回歸。

 

 

Exhibition:Thomas at Roof

 

-Artists-

陳藝堂Etang Chen (TW)

李浩Hao Li (TW)

王湘靈Hsiang Lin Wang (TW)

陳以軒I-Hsuen Chen (TW)

李承翰Lee Cheng-Han (TW)

マルコケンバーMarco Kamber (CH)

汪正翔Sean Wang (TW)

藤井智也Tomoya Fujii (JP)

鄭弘敬teikoukei (TW)

楊雅淳Yo Yang (TW)

 

-Curator-

陳依秋Yichiu Chen (TW)

 

-Graphic design-

高橋ちかやChikaya Takahashi (JP)

 

-Opening hours-

平日( Wednesday to Friday ) 15:00-19:00

週末( Weekends ) 13:00-20:00

休日(Monday,Tuesday)

 

-Address-

朋友的工作室頂樓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83巷20號頂樓


其他文章
  • 詹雨樹、林羅伯創作聯展:「你讓我從安全的高度跳下去 | 陳威廷
  • 長鏡頭的荒謬世間情:倪瑞宏、陳渝諺聯展「真愛之吻」 | 陳威廷
  • 她與他的成長故事:奈良美智展覽「for bette | 陳威廷
  • 次要的觀看:趙璿、天天雙人創作聯展「B級計畫」 | 陳威廷
  • 屋頂上的回歸與提問:Thomas at Roof | 陳威廷
  • 生成的告白詩:林彥良、陳威廷雙人創作聯展「回家」 | 陳威廷
  • 百態的敘事樂園:趙璿創作個展《派對人生》 | 陳威廷
  • 平面插畫的跨越可能 :Visual Taipei | 陳威廷
  • 並然錯置城市:楊雅淳個展《Delete Park》 | 陳威廷
  • 不期而遇的遮蔽與無獨有偶的敞開:夏宇「第一人稱」展 | 陳威廷
  • 無有的並然:創作聯展「自然與他然」 | 陳威廷
  • 眼外的成像:創作聯展「二十四分之一的殘影」 | 陳威廷
  • 遊走的人,與他者:邱君婷創作個展「春天的雷」 | 陳威廷
  • 同時的不同實:簡談「圖像與機制2.0」 | 陳威廷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