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大獎之前、與之後—從許家維作品思考台灣藝術「座標」

文: 陳晞    圖片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

圖1:許家維個展【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展場照

 

今年六月初許家維的個展「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於尊彩藝術中心開幕,這次的作品是繼《回莫村》之後,藝術家關注台灣日治時期帝國主義的工業研究發展所進行的一連串田野調查與研究。這次展出的作品《核衰變計時器》、《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與《高砂》連結出日治時期多重且複雜的殖民歷史混雜性,以人、物質、土地與神話與表演藝術作為基底去探析台灣現代性的人文歷史。

圖2:許家維作品【高砂】,單頻道錄像裝置,9min20sec,共六版,2017

 

與我們傳統在教科書上所熟知歷史大脈絡不同,許家維探掘的是那些餘溫尚存但被大時代、大論述所忽略的那些歷史,從對這些歷史的考究當中得到的線索,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讓歷史得以被更具體的感受,最後再回應到人的記憶與歷史的不可再現性。諸如此類的題材與衍生出來的錄像作品也許是近幾年當代藝術創作的一種趨勢,而錄像作品作為整個藝術創作的一部分與作品結果的展示,藝術家自身的影像美學與策略是觀者在觀看錄像藝術時至關重要的重點,透過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引導觀者對於所見進行思考與感受。在「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中,不難發現許家維成熟地創造了一個獨有的影像美學與創作邏輯,這是長久不斷地藝術創作所產生出來的獨有脈絡,也讓許家維獲得了今年的台新獎國內外評審的肯認,《回莫村》獲得今年的年度大獎。

圖3:許家維作品【回莫村】,單頻道錄像裝置,8min20sec 共三版,2012年

 

公路電影般地創作脈絡

第一次看到許家維的作品是2012年的台北雙年展中所展出的《鐵甲元帥》,在之後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與2016年的台北雙年展均有此一系列更進一步的呈現。而2016年於鳳甲美術館的個展《回莫村》,以中華民國政府冷戰歷史中的軍隊遺留在泰緬邊界的各種敘事作為主軸。從《鐵甲元帥》到「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之間的創作脈絡像極了一部公路電影,不斷地透過不同地方的文化信仰、地景和政治環境影響下顛沛流離的百姓(甚至自然生態!)逐漸形塑出那雙複雜而有力的「看不見的手」,也座標出了台灣在十九世紀之後的地緣政治。一方面其實也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近年來長期投入的台泰交流計畫有關,《回莫村》除了創作內容所表達的意義之外,這個創作的自身也提供一種對於台灣與東南亞當代藝術交流的階段性解答—認識我們在地緣上需要且應該重視的,並且從他們的視角重新眺望台灣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在這樣的目的上,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做出了一個具有國際前瞻性的實踐與基礎。

圖4:許家維作品【廢墟情報局】,單頻道錄像裝置,13min30sec,共三版,2015年

 

大獎加持,之後?

在當代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畫廊代理藝術家的風險與意願逐漸不成正比,也遭致許多年輕藝術工作者和學院產生畫廊作為商業藝術機構的刻板印象與不理解。但是,除了藝術家自身保持創作的積極度、公部門的常態補助、學術討論、替代空間釋出的展出機會以外,畫廊作為藝術世界中的背後支持者與推手更是讓藝術家得以實際延續的重要角色,不同圈子彼此之間如何良性合作,是台灣藝術生態中最為迫切的問題。回到前文所提到的錄像藝術,近年來許多當代藝術的創作計畫不乏錄像形式的出現,當代錄像藝術的市場尚須讓大眾更加了解,尊彩將版圖擴展到年輕當代藝術之後,也進行了一番新的嘗試,也是因為策展人羅禾淋策劃「蘋果核—當代藝術聯展」,才開啟了許家維的經紀合作。

圖5:2016 Art Basel Hong Kong Insights 回莫村計劃場景照

面對這樣的市場問題,大展與大獎的加持似乎不只給藝術家、更給了畫廊、藏家與藝術愛好者們一劑強心針,此次在尊彩藝術中心的許家維個展作品銷售成績之亮眼,令人驚艷!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次個展的呈現方式,此次整層樓挑高的個展在展覽策劃與黑盒子空間上的設計讓觀者觀看作品時更能進入錄像作品之中,具有豐富質量的作品透過大牆面的投影,讓觀眾更能感受到錄像作品中的美學細節與情緒。但是,錄像作品收藏門檻高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作品閱讀的問題,在畫廊如何克服這樣的問題,同時又能與美術館的展示方式作區別,將是身在前線市場的畫廊需要考慮到的問題。在看清藝術家、畫廊、策展團隊到獎項、政府與國際之間的縱橫關係,台灣當代藝術在亞洲、甚至全球藝術生態中的座標才得以顯現,這也是之所以獲得年度大獎的許家維的當代藝術「座標」。


其他文章
  • 藝術產業群聚的國際趨勢:巴黎、法蘭克福與臺北參照 | 陳晞
  • 在此,我們相遇: <無何有鄉>與線上策展 | 陳晞
  • 機構策展在藝廊—<小鏡覺>與<日常假設> | 陳晞
  • 暴風雨前、整裝待發?評2017台北藝博 | 陳晞
  • 白晝,夜遊 — 從白晝之夜思考一座城市的文化可能性 | 陳晞
  • 以解嚴串起當代藝術脈絡-大內藝術節〈解/嚴〉展 | 陳晞
  • 大獎之前、與之後—從許家維作品思考台灣藝術「座標」 | 陳晞
  • 看<黃冠鈞個展>—在物質到創作之間的三維觀點 | 陳晞
  • 記憶的半透明與穿透 《 彼方/逝視— 蕭美玲個展》 | 陳晞
  • 藝術金融/金融藝術—台北藝術論壇「藝術金融」 | 陳晞
  • 當大稻埕出現「心藝埕」 — 一種文化創業的問題 | 陳晞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