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觀察筆記】環境藝術行動:政大人的美學新思維

建築藝術家呂理煌曾說,有些建築就算放了五十年也不會感動人,有些建築就算只放了五個月也可以永遠存在人的心中。這,即是今年政大藝文中心萌生環境藝術行動的最初想法,因為行動乃是硬體的建構,期許透過兼具環保與美感的建築設計,映襯及形塑政大校園,以展現更多的人文創意。

 

校園藝術改造簡史:從粉樂町邂逅建築繁殖場

雖只是對校園局部的翻修和改造,但從一零一年新學期開始,以扇形廣場到藝文中心水岸邊的山上山下實驗劇場形式的展演舞台為核心,藝文中心透過多項展覽、表演、講座、工作坊及電影等形式,讓每位政大人嘗試進行人與自然、環境的對話。

回顧政大校園藝術行動的誕生,最初是從三年前的粉樂町進駐校園,讓校園變得更可愛,吸引學生駐足停留,更進一步思考藝術品對校園環境的意義,和與學生的互動性。然而三年倏忽即逝,藝文中心也期待能深入發展能在政大生根,並慢慢成長的環境藝術行動,因為政大得天獨厚的資源一直是政大人引以為豪的資源,在如此人文氣息濃厚的校園,培養出代代知識青年,如何將這兩者結合,遂成為本次政大環境藝術行動的出發點。

為此,政大藝文中心邀請國際建築藝術家,台南藝術大學的呂理煌副教授擔任駐校藝術家,以建築的形式進行空間改造,並期待未來政大能開展出更深更遠的環境藝術行動,深植每位政大人的心中。

呂理煌教授的建築繁殖場團隊,是一個擁有十五年歷史的實驗性質建築實驗室,作品試圖從建築論述回歸到與人的關係,並且探討建築藝術之於空間開發上的可能性,近幾年,他也致力於嘗試將作品介入公共場域,並探討場域所能帶給人們的愉悅性、以及沉靜心靈的可能性,成為一種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的體現[1],企圖論證一項好的建築設計,能連結觀眾與作品,帶入無可抹滅的情感記憶。

而加入本次環境藝術改造的建築特攻隊成員,是來自政大各個學院不同系所與行政單位的志工們,囊括文、法、商、傳播學院等,他們也透過暑假的親身體會,在酷熱校園中手拿電鑽和螺絲,從無到有的參與協作,見證這場校園建設的誕生。

藝術,存在著溝通的本質。這次藝文中心策畫的環境藝術行動,我們可將之形容是一場以建築藝術和人對話的行動,也是一段重新探索人與環境共存的過程,期待在這樣的對話中,能繼續持續不斷的詮釋,和呈現。

 

駐足的美好

        時序入冬,學習不因時節而停下。在藝文氛圍濃厚的政大校園,連趕著去上課都是一種詩意。但行路匆匆,有多少人會知道白日有白日的光景,夜晚有夜晚的趣味。多半在教學大樓接受知識的薰陶、往返,這樣一天就過去了。

在環境藝術行動的作品出現之後,學生多了許多停下來的原因。學校不再僅是知識的寶庫,也是一整座美術館。而藝術、生活跟知識的鏈結在此延展成一個空間。徜徉於其中,人文素養也會漸漸的內化在自己心中。也因為環境藝術行動,學校的氣氛變得溫暖許多,許多昏黃的小燈在校園裡的角落裡點亮,近看才知道,是環保與藝術結合的作品;而在藝文中心搭建的水岸實驗劇場與羅馬廣場的城市絮語戶外實驗劇場,讓音樂、劇場表演得以有舞台發揮,更使藝術多元的靜態與動態結合。

環境藝術行動從具體的建築作品擴展空間,而空間挾帶著藝術的氛圍。不管你懂不懂得評鑑,置身在其中本身就是一種美好。因為駐足、停留,而多了連結,所有的回憶都牢牢地跟政大的校園鎖在一起。

如果是一個喜愛觀察的人,在政大可有趣了。你可以看見校園的景致,人潮的流動。三三兩兩個朋友在羅馬廣場悠閒享受下午的陽光,談笑間討論功課,使學習不再只是規規矩矩,令人乏味生悶的負擔;在夜晚,在昏黃黃的小燈圍繞下,有人或坐或站,或輕鬆慵懶躺在木板搭建的平台上,斜倚著友人,彈著吉他,唱歌輕鬆談笑。

在政大,閒適的生活美學並不是拖累課業,而是一種解放,觸動心靈的一種抒發。

 

解放的美學

解放這個字眼,常常與政治做連結,但他並不僅僅只是政治或者反抗。放大來看,解放更高的涵義是從壓力中釋放的一種過程。而在藝術中解放,則是一劑調解身心的妙方。

人們常說校園生活裡,必修的三學分:學業、社團、愛情。尤其在學校裡,課業還是學生生活的主軸,除了老師的他律,更多的是學生的自我要求。在繁忙的課業裡,適度的小憩是一種從壓力中的解放,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環境藝術行動提供了一個場域,讓休閒的成本降低,品質更好,也提供了政大學生與校園生活更多互動的機會。

而這些藝術品不僅與環境對話,也與學生對話,如此的平易近人,讓所謂的「藝術進入生活,生活進入藝術」成為可能。

 



[1]場域特定藝術是指某些特定的藝術品他的創作理念強調與在地連結,不管是因為特定地點而創造的或者是完成後希望與在地的居民有所互動。

 

政大的環境藝術行動讓校園轉角就有藝術品。

夜晚也有不同氛圍。


其他文章
  • 2015首爾國際戲劇大賞-韓國電視產業趨勢發展報告 | Emily
  • 【K-POP韓國當代藝術展】中的現代性與文化意義 | Emily
  • 【電影筆記】重新詮釋的愛情觀點: 真愛每一天 | Emily
  • 【觀察筆記】環境藝術行動:政大人的美學新思維 | Emily
  • 更多創意、更具藝術品味 品牌也瘋微電影? | Emily
  • 藝文界給青年的一課 | Emily
  • 【藝生活】Rando:一種反社群的個人藝術展演 | Emily
  • 再看經典--且從電影《胡士托風波》談青年與社會認同 | Emily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