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藝生活】Rando:一種反社群的個人藝術展演

 

 

 

  現在拍照、分享的社群App(應用程式)有很多,Instagram、Pinterest等都是一例,能夠讓使用者拍出美麗的照片,並且和朋友分享、留言及互動,但是這些軟體的前提都是必須和對方互為好友關係,才能瀏覽頁面,感覺就是和熟悉的朋友圈固定交流的關係。

 

  不過這次介紹的這個應用程式「Rando」也算是一個攝影交流軟體,它的整體介面非常簡約,就是鮮紅色的底搭配上白色的圈圈,但是和其他軟體不同的是,在Rando軟體中,我們只會看到一個很像監視器針孔的圓圈圈,還有拍照的按鈕,當我們在這個圓圈圈中構圖、拍照後,點擊下方的上傳按鈕,這張照片就會發送出去給世界上另一個也在使用Rando的人,然後你也會收到一張照片,只是你不知道他是誰、在哪裡,也不能留言,只可以從地圖上看到他是來自哪個國家。

 

  意外地,Rando在應用程式的下載量中上升到很好的名次,專家認為,在現在社群媒體當道的社會,像Rando這樣與陌生人一張換一張的互動方式,完全背離當今閱聽人使用媒體的各種互動模式,但也在無形中增加了一股未知、期待、神秘的互動氛圍,更讓許多想創作攝影藝術的同好者,可以拋開朋友的評價,激盪出許多美好作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位教授SherryTurkle,是一位有開業資格的臨床心理醫生,她一直關注科技對人際關係和人類自身認識的影響,她在她的著作《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中,著重探討了數位科技(包括社交網站,智慧型手機,甚至機器人寵物和機器人伴侶)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說過:人類造屋,可是房屋也建構了人,新科技和人類的關係正是如此,網路虛擬世界作為我們的「第二身份」,可以讓用戶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還能幫助他們突破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限制,可是,Sherry Turkle也指出,網路社交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後果,首當其衝就是「過分使用」對於我們時間、精力的損耗,以及讓我們的專注力降低,太多相似的複製文化,使我們對藝術的美感鑑賞力也降低。

 

  過度使用網路,使得上網者開始漠視他人的情感和主體性,而人們對虛擬世界的看法,也從最初的「聊勝於無」,變為「弄假成真」,簡直有以此取代真實人生的趨勢,我們對科技的發展和期待越來越高,但對人的欣賞和互賴程度卻不斷銳減。

 

  回到剛剛提到的Rando,其實它是英文「Random」(隨意的)的縮寫,它的魅力在於透過圓圈的鏡頭,可以紀錄每個動人瞬間,然後和你所不認識的陌生人分享,而且整個程式中沒有任何調光線、調色調的選項,就是拍照、上傳,然後等待收到一張新照片,這種感覺,很像在蒐集明信片一樣,每一張背後感覺都是創作者的一段故事。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個人的風格美學,其實已慢慢開始和真實的藝術展演結合,而用不同型式,讓生活處處充滿創意跟美的點子,雖然在Rando上,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讓你不知所云、甚至是生氣的照片(像是:大叔的腳、喝過的牛奶瓶等),不過感覺每張照片的背後都還是有一段話想說、一種態度、一種文化風格,和一個或是幾個人,但是最重要的是,這絕對不是一個自拍網站,更不是交友軟體。

 

 

Rando的介面簡單易上手,剛下載時只要註冊Email帳號,即可開始傳送及接收照片

 

 

只要按下紅色按鈕,就可以開始拍照,另外系統也會自動儲存你所交換到的照片。

 

 

在現在數位媒體當道的時代,企業如何運用App(應用程式)精準行銷,已經成了每家公司必學的課題,而《全球華人藝術網》關心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問題,再加上迎接嶄新的數位時代,也相繼因應開發數位典藏服務項目,推出專屬的App,並嘗試製作電子書,頗受好評。

數位典藏為時代趨勢,而將藝術結合智慧的應用程式,相信一定更能創造更多新風貌,也打造全新的文化資訊流通方式。


其他文章
  • 2015首爾國際戲劇大賞-韓國電視產業趨勢發展報告 | Emily
  • 【K-POP韓國當代藝術展】中的現代性與文化意義 | Emily
  • 【電影筆記】重新詮釋的愛情觀點: 真愛每一天 | Emily
  • 【觀察筆記】環境藝術行動:政大人的美學新思維 | Emily
  • 更多創意、更具藝術品味 品牌也瘋微電影? | Emily
  • 藝文界給青年的一課 | Emily
  • 【藝生活】Rando:一種反社群的個人藝術展演 | Emily
  • 再看經典--且從電影《胡士托風波》談青年與社會認同 | Emily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