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莫內眼中的美

   

莫內眼中的美

周佳蓁

 

  近期有許多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展於臺灣各個展場展出,包括於華山藝文特區展出的『糟糕藝術博物館』、故宮展出的『達文西傳奇-蒙娜麗莎500年』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經典.印象-莫內特展』,這些不同時期的畫派風格幾乎在同一時間展示,不但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來參與藝文活動,接收西方藝術知識,也能透過畫作了解各派畫家的喜好及各個地理環境的人文風情,以及畫家們眼中的世界。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經典.印象-莫內特展』,展出時間為2013年11月14日至2013年2月16日,展示內容以莫內的55件珍藏作品為主,並規劃五個主題引領觀眾進入莫內的繪畫世界,包括:「朋友與肖像畫」、「諷刺漫畫」、「光影詩篇」、「莫內花園」及「永恆的莫內」,展場內動線流暢,主題劃分清晰,完整呈現莫內精彩的繪畫人生。

  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為法國畫家,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描繪風格以自然風景及日常生活為主,並以濃厚鮮豔的油彩手法繪出一幅幅壯麗的景緻,作品風格從人物描繪到抽象的實景都有不同的特色;他熱愛繪畫、旅遊及花園,將沿途的風景一一描繪,他走出室外體驗自然的生命力,打破畫家侷限於室內作畫的傳統觀念。而每幅畫作彷彿在敘述著莫內每段時期的人生經歷與所觀察的人、事、物及景象,以自己擅長的手法用畫筆將所見記錄人生及情感。

「諷刺漫畫」

  由於莫內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是在哈佛港渡過,其作品內容多半是不同時間的海景與多雲的天空(圖1);而莫內少年時期的「諷刺漫畫」以誇大、逗趣的方式將人物的醜態呈現出來(圖2),譏諷出當時的生活百態,明顯地刻畫出他的生活環境以及年少輕狂又帶點叛逆的個性,由此可見,莫內的畫風多元廣泛,天賦過人,難以想像他往後竟是以實景寫生為主要畫風,這是他最早以繪畫賺取收入的畫風,也開啟他的藝術生涯。

圖1,莫內,《劇場人物群像》,1860

圖2,莫內,《哈維的港口》,1874 

 

「朋友與肖像畫」

  莫內在他的繪畫人生中也結識了不少朋友,除了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他也不斷收集朋友們的作品,學習不同的作畫手法,在「朋友與肖像畫」的主題裡有許多人物肖像,有些是好友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替他畫的肖像(圖3)、有些是自畫像,有些則是以他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1847-1879)為模特兒,因此累積了許多以人物為主要、風景次要的肖像(圖4),與同為印象派畫家的梵谷的方式截然不同。

圖3,雷諾瓦,《莫內肖像》,1872

       

          圖4,莫內,《維圖爾海濱》,1870

「光影詩篇」

  然而,在莫內眼中所看見的景象與他呈現的作品是否又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以一般先入為主的觀點來看,我們通常會以體積龐大、色彩鮮豔等較明顯的景象為注目焦點,如天空、一整片的海、紅花或較近的物體等等,因為在視覺上所佔的範圍比例較大,再將目光轉移至其它較小或遠的景物,而莫內的《倫敦國會大廈-泰晤士河上的倒影》(圖5)莫內利用光影投射的概念描摹景致,整幅畫以暗色系為主,以直立尖銳的筆觸描繪出嚴峻、高聳的大廈,再透過天空的光線照射,照映出泰晤士河波光瀲灩的景象,大廈的倒影也隱約在河面上流動,營造深遠的視覺效果;在沒有輪廓線勾勒的筆觸下,依然將風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莫內透過細膩地觀察不斷地將同一個場景以不同的時間及角度重覆畫作,感受自然的光影變化及瞬息萬變的色彩。

圖5,莫內,《倫敦國會大廈-泰晤士河上的倒影》,1905

 

「莫內花園」

  莫內除了擅長實景寫生,也對花園相當熱衷,在卡蜜兒過世後便結識第二任妻子艾莉絲,他們共同在吉維尼的住處打造花園,園內有池塘、垂柳、睡蓮、百子蓮等植物,莫內常以睡蓮及百子蓮為畫中主角,來強調花的寧靜,此一時期的筆觸線條較為柔軟,以粉紫、粉綠、粉藍等粉色顏料加以調配,並利用紅、黃色來點綴,很難想像的是,他既能將粉、藍、綠、紫這些看似不相容的色彩繪出悠遊又舒適的田園風貌,又能讓這些色彩透過不同的觀感重新組合成另一種新的視覺感受,顯示莫內柔情似水的一面。睡蓮平靜又安穩,池塘裡映出柳樹的翠綠及湛藍的天空與睡蓮融合,左下方的睡蓮則是在陰影的籠罩下顯得更堅毅,彷彿是在兩種不同的空間裡看到不同狀態的睡蓮,彰顯出植物生生不息、蓬勃的生命力(圖6);莫內也利用直立式畫法並將畫板尺寸加大,以百子蓮為作品模特兒,再以睡蓮襯托百子蓮的高雅與清新,而畫中的百子蓮彷彿在上空向下俯瞰著睡蓮,凝視著池塘裡的一動一靜(圖7)。

圖6,莫內,《睡蓮》,1914~17  

圖7,莫內,睡蓮與百子蓮1914~17  

「永恆的莫內」

  在莫內最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接二連三地失去妻子與長子,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右眼得到眼疾,使他的視力大受影響,也導致後期的作品有兩極的評論,因為只能從作品名稱中知道他所畫的景物,但無法從作品中看出任何有輪廓的個體或景象,整個畫布籠罩昏暗的色彩,充滿濃厚又沉重的紅、黃、褐色調,強烈的感受到當時的莫內飽受戰爭摧殘、失去親人和眼疾的痛苦,恐懼與無助感席捲而來。而《垂柳》(圖8)即代表人們對於戰爭的畫面與回憶,利用錯綜複雜的線條不斷地重覆交疊,畫面像湧泉般洶湧而來,整個視線完全被色彩包覆住,有點糾結,卻又流露出對於戰爭過後的寬慰即釋然,而意志堅定的他,在這混亂、動盪不安的絕望邊緣尋找著一絲的光線與希望,對於國家、人生、眼疾甚至是繪畫都抱有一線生機。

圖8,莫內,《垂柳》,1918~19

這個時期有視力障礙的莫內又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去觀看眼前的景物?幾乎全盲的他又是如何作畫?由於他晚年的作畫風格大膽,許多藝術家與學者也很難對他晚期的作品加以分析與描述,法國意識流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曾說:「莫內不是要畫我們看見的,他是要畫我們看不見的。」或許,晚期的莫內已不光只靠視覺來觀察,而是打開心靈窗口來體悟人間的冷暖與世事的變遷。

  參觀結束後,對於莫內的生平與時代的演變更加的了解,而其作品也融入在時代的演進當中,不經意地發現,他的作品始終是將本身有興趣的事物(人物肖像、風景、花草、無輪廓的景象)以繪畫表達,他有無數的以海景、日本橋、睡蓮及百子蓮等等的畫像,這些都是他所熱衷的景物,由此可見,莫內是因熱愛而繪畫,並不是為了繪畫而畫;在晚期,莫內有許多未完成的作品,但對他來說,作品的完成已經不是這麼重要了,而作畫的過程才能流露出心靈對社會和時代轉變的感慨以及對繪畫的堅持。『經典.印象-莫內特展』至今已展出兩個月的時間,建議前來觀賞的觀眾租借語音導覽,讓美學大師-蔣勳一同帶領你進入印象派的繪畫世界,體悟莫內給予後人雋永又耐人尋味的作品。

 

 

 

 

 

圖片來源

圖1

http://www.wincheer.com.tw/chinese-monet.htm)

圖2

http://www.17life.com/f53ecf55-a44a-4235-8d43-e191864992bb

圖3

http://www.wikipaintings.org/en/pierre-auguste-renoir/claude-monet-reading-1872

圖4

http://www.wincheer.com.tw/chinese-monet.htm

圖5

http://www.wincheer.com.tw/chinese-monet.htm

圖6

http://www.wincheer.com.tw/chinese-monet.htm

圖7

http://www.wincheer.com.tw/chinese-monet.htm

圖8

http://www.wincheer.com.tw/chinese-monet-2.htm


其他文章
  • 台灣的國際舞台在哪裡?-『台北2016世界郵展』 | 佳蓁
  • 「箏箏日上」=「每況愈下」?! | 佳蓁
  • 『擬音真藝』-虛幻之音 | 佳蓁
  • 『貓熊商機』喚醒保育意識 | 佳蓁
  • 莫內眼中的美 | 佳蓁
  • 古箏與爵士樂的火花 | 佳蓁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