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文化部上演的泡泡劇

       文化部遭爆料用公款補助藍立委每人配額250萬元,引發外界關注後,又再次被爆料補助特定立委,這連發的事件,文化部自然出來說明真相,真相是否是真的,外人很難知道,但眼前出現的八點檔連續劇是政務次長邱于芸寄存證信函給部長,然後沒多久邱于芸被免職,洩密案到現在沒真相。

       當看到像連續劇一樣的劇情在堂堂國家的部門上演,就已經夠難過了,更諷刺的是這戲碼的演出者是文化部的人,一個搞文化的人弄一齣泡泡劇,可想像這單位是怎樣的單位嗎?

       文化部是2012年5月20日,由文建會升格而成的,並在隔天5月21日正式掛牌,掛牌後的文化除了原有的文化行政與推廣事務外,也接手原行政院新聞局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管的廣電、電影與出版事務,文化部更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第一個新組成的部。

       文化部成立後,大家都期待升格後能有一番作為,但搞到現在我們的文化部長竟然有99.3%的人不認識他,這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文化部長沒有因此自省,反在職權上連連爆出事件,這讓人除了難過之外還是難過,當然也不禁會想他們還有心思辦正事嗎?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職責

        文化部是管全民文化的單位,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水準,除了看民眾的素質外,政府的政策更是決定文化是否提升的關鍵,這不禁想到文化部在去年四月七日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依法受文化部監督,屬行政法人機構,設在臺北國家兩廳院,中心轄有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並附設國家交響樂團,共11個室內展演場13,203席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成立本來是喜事,但它生不逢時,適逢318太陽花學運期間,學運讓大家不知道,然不管民眾知道或不知道,成立這單位都是令人喜悅,只是在喜悅之餘,不禁想問為什麼要成立這個單位?

       如果是因為管轄的單位太多,必須專設一個權責單位負責,這或許是一件好事,但令人擔憂的是,這單位將來會往那個方向走?

       兩廳院1987年10月6日正式完工啟用,至今快三十年,這近三十年來大家對兩廳院的認識是什麼?兩廳院到底做了那些事?

       兩廳院成立是以「提升國家藝術水準」為首要目標,只是這些年我們只看到兩廳院只有一昧地把場地出租給民間表演團體,沒看到兩廳院培養出甚麼人才來,民間表演藝術團體收入不穩,所以必須仰賴政府的補助,而政府的資源有限,因此表演團體為生存,利用現在文創法規中「表演藝術屬文創產業」,紛紛將自己歸為文創產業,以搶奪補助的大餅。兩廳院沒有培養人才,民間業者搶大餅,這不禁又讓人懷疑,所謂「提升國家藝術水準」是怎樣的水準?

     

                        藝術的生活是一種環境氛圍

       政府從沒有停息喊文創,也沒有停息提升民眾藝術生活,所以我們文創園區之多世界罕見,但文創所創造的產值卻讓人不敢苟同,因為要提倡所以主事者拼命蓋房子,結果據師範大學姚瑞中教授說台灣有147個閒置的公共空間,而官方自己承認的蚊子館有125座,這125座就浪費了227億的人民納稅錢。

        兩廳院多年來多沒有在人才上有建設,自然會擔心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會不會是換湯不換藥,最後只是多一個單位名稱罷了。當兩院廳只有藝術的輸入沒有輸出,換句話說兩院廳只是表演的租借場所罷,當國家重要的藝術場所淪為這樣的地位,民眾的藝術生活會有多大的提升呢?這不禁又想到最近文化部的人都很忙,忙到人心惶惶,因為身邊不知誰是洩密者。

       藝術的生活是一種環境氛圍,而創造環境氛圍的是有好的政策,所以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文化部每年的預算不多,在不多的預算下,要把全國的藝術文化搞好,這確實不容易,但我們期待在不容易下,把民眾辛苦賺的納稅錢做合理有效及有價值的應用,而不是為了選票假借各種名義做散財童子,這又讓人想到前陣子文化部喊卡的「十億圖書券」,還好這案子胎死腹中,否則讓人看了很心酸,文化部每年編列的預算有限,真正需要的補助常說沒錢,但卻可在大選前挪出十億出來。

 

                       藝術生活是安定的春藥

  

       文化藝術是由民間各種民俗累積而成一個文化體系,這個體系不單是國家文化的動力,更是民眾文化的養成搖籃,民眾的藝術文化生活,是顯示這國家的文化水平,因此文化藝術的發展自然是文化部責無旁貸的重擔,當然民眾是否有一定藝術文化素質的生活,更是執政者不能逃避的責任。

        文化是一種安定民心的春藥,這種春藥會使人得到一種舒服感,提升生命的內涵,心靈的品味;藝術具有教育價值,所以西周時期就重視「禮、樂、射、御、書、術」的六藝教育,孔子更是進一步修正為「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藝教育,「論語」泰伯篇也強調:「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其中「興於詩與成於樂」正是強調藝術具有人格陶冶的教育價值。

       德國美學家席勒說「要造就高尚的性格只能通過藝術,通過美來淨化,從娛樂中排除任性、輕浮和粗野,再慢慢地從行動達到性格高尚化的目的。」國家的和諧社會的安定不也是這樣養成下來的嗎?

 

                                        文化部----取自網路

 

           官場現形記----取自網路

 

                  台灣故事島-----取自網路

【老貓出版偵查課】給文化部出版產業調查的良心建議---取自網路 

 

                  咱ㄟ文化底兜位---取自網路


其他文章
  • 林正儀的世界故宮 | 葉瑞珠
  • 從杜象的「噴泉」看百年後的「達達」 | 葉瑞珠
  • 從消失的白皮書看新政府的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政策下的文創產值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奇美「繆斯」談典藏的價值 | 葉瑞珠
  •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 葉瑞珠
  • 只能意會的「前衛藝術」 | 葉瑞珠
  • 【啄木鳥合唱團】唱給您聽 | 葉瑞珠
  • 金融風暴下仍在夯的藝術投資 | 葉瑞珠
  • 從「綜藝節目」談文化部的態度 | 葉瑞珠
  • 邊緣下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全球化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 葉瑞珠
  •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 葉瑞珠
  • 春水吹皺的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被體檢的文化部 | 葉瑞珠
  • 從台北藝博覽會看藝術家 | 葉瑞珠
  • 從台灣文博會看背後現象 | 葉瑞珠
  • 經濟發展下古蹟的命運 | 葉瑞珠
  • 藝術產業下的名古屋城到鹿港龍山寺 | 葉瑞珠
  • 文創興起下城市的再造價值 | 葉瑞珠
  • 從周董的婚禮談「台北機廠」 | 葉瑞珠
  • 從國寶賴碧霞談「傳統藝術」現代意義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台中歌劇院談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 葉瑞珠
  • 迪士尼到霍夫曼─談「自創」的價值 | 葉瑞珠
  • 從「博物館法」草案,談博物館的商機 | 葉瑞珠
  • 台灣文創的產業路在何方? | 葉瑞珠
  • 從「產業的群架學」談文創的生存契機 | 葉瑞珠
  • 從「金城武樹」看文創帶動的城市行銷 | 葉瑞珠
  •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 葉瑞珠
  • 從CERN藝術家的駐村 談「第三種文化」 | 葉瑞珠
  • 從「來自星星的你」看文創可創造的產值 | 葉瑞珠
  • 從顏水龍的「水牛圖」看文化遺產的保存 | 葉瑞珠
  • 「文化創意產業」談「金融挺創意產業」計劃 | 葉瑞珠
  •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 葉瑞珠
  • 文化部這一年做了啥事? | 葉瑞珠
  • 李安是「台灣之光」還是「電影的罪人」? | 葉瑞珠
  • 台灣電影的現象 | 葉瑞珠
  • 「我是歌手」熱,談電視的產業發展 | 葉瑞珠
  • 文創產業是國家的金磚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下)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上) | 葉瑞珠
  • 文化國是論壇------- 藝術家要未來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人才培訓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制度建立 | 葉瑞珠
  • 台灣也有「藝術銀行」 | 葉瑞珠
  • 從「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談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 葉瑞珠
  • 舞蹈家許芳宜「生身不息」的演出 | 葉瑞珠
  • 現代怪獸--- 台北雙年展 | 葉瑞珠
  •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 葉瑞珠
  • 從「孫悟空」和「唐老鴨」看文創產業 | 葉瑞珠
  •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葉瑞珠
  • 漫畫博覽會上看見臺灣錢景 | 葉瑞珠
  • 從兩億到三千萬到一百萬 | 葉瑞珠
  • 「非形之形」----真難懂的抽象藝術 | 葉瑞珠
  •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 葉瑞珠
  • 從「西田社」布袋戲看文化的「軟實力」 | 葉瑞珠
  • 從【豔陽下的陳澄波】展 看畫的【金錢價值】 | 葉瑞珠
  • 【有史以來最驚人的表演】-----謝春德的【春德的盛宴】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下)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上) | 葉瑞珠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