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 漫遊/ 在此相遇》―四人創作聯展
文/林盈君
藝術家提供
參與《 漫遊/ 在此相遇》創作聯展的展覽者,分別是由四位女性藝術家:林盈君、郭盈秀、廖宥綺、陳文意所組成;展出作品的媒材分別是繪畫作品及影像作品。她們分享各自生命經驗中相似的漂離經驗,這樣的身體經驗讓她們在創作的狀態上都帶有一種不安定的氣息,而這樣的漂離漫遊經驗讓她們相聚於此。在她們介紹自己的影片中,提到關於家或居所帶給她們的影響;家或居所對於女性而言是一種同質性的存在,女性身體是一種包覆、承載、孕育的象徵,搬家經驗不論是被迫或自願,最終都必須與所在的場域進行割離的動作,包括表象或精神層面上的脫離。廖宥綺透過搬家對她而言的需要性來認識或確定她與空間(居所)的關係,陳文意喜歡在一個新的家裡頭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居所,林盈君從對家的斷離經驗和初經來表達身體狀態上的改變對於她而言的影響,而郭盈秀則是用一個比較理性的姿態去思考她對於漂流的定義。從這四位女性藝術家的自述過程中,看見她們透過搬家、漂離來處理身體狀態上某一些東西的失去以及自我重建的過程。
女性的身體有孕育、儲存、包覆、乘載的象徵,培育總會有離去以及斷離的時間點,除了面對離去的失落感,每一次的脫離都是另一次的新生,因此女性的身體還具備一種母性的療癒功能,是一個生命循環的象徵。對應到這四位女性藝術家面對搬「家」經驗的失去與重建,就像是女性身體對自我身體的一種修補與再造過程。這四位女性藝術家從各自的身體經驗出發,連結她們各自自身的生命經驗,用繪畫及影像的方式去傳達她們在此階段的生命經驗狀態。
〈靜物像〉 林盈君 藝術家提供
首先下樓梯後的第一個展區,是林盈君的〈靜物像〉系列作品,這系列作品的題材多以民間信仰,拜拜的果物以及拜拜會用到的物件做為內容上的素材,這是與她自小家族經驗有關聯,果物及拜拜用的物件透過情境上的安排而有各自不同想表達的意涵,透過具體形象安排出來的景象來對應內在的風景,因此〈內在的靜物像〉每件作品,都有藝術家不同的自我投射。接續下來的是廖宥綺的作品,廖宥綺的作品對象與人有較緊密關聯,透過她所描繪的景象裡可以看出她像是以紀錄的方式在記錄她每次所經驗過的關係,將他們各自儲存紀念。
〈母親與法西斯〉陳文意 /〈今天的遠方〉廖宥綺 藝術家提供
而陳文意的作品用許多直觀的方式表達她內在的情緒或一些情感狀態。郭盈秀是聯展唯一以影像為作品的女性藝術家,較為不同的是她走訪過許多城市或是到過不同國家,她透過每次的旅行開啟身體與場域空間的對話關係,透過對每個國家或每個城市的理解將他們的身體狀態用影像的方式呈現。身體可以反應出社會的樣貌,我們透過身體的行動去與社會連結,透過這些連結,身體會因為場域、文化、風俗民情的教化或規訓而展現出不同的身體姿態。
在郭盈秀的影像裡她拍攝的對象、族群有舞者、一般生活的人們。舞者的身體是另一種規訓的過程,舞者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對身體精準的掌握與身體控制,透過肢體動作及韻律節奏來呈現某種非語言的傳達,這種被訓練過的姿態放到不同場域或環境裡會產生一種帶有強烈語意的美感,相較之下她所拍攝的生活中的人是以一個如實的身體去呈現當地環境的樣貌,這兩者的差別在於身體的表演性與寫實性。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會如實的呈現出他們所生存環境的身體樣貌,這些身體會很自然的反應出他們日以繼夜,累積的一種身體狀態,而舞者的身體是一個被修飾過、被矯正過,知道如何控制與傳遞各種訊息,也就是說,表演者的身體是更具多元承載的,而日常中的人們會更如實的反映一個社會的樣貌,我們更可以從這些被經年累月規訓的身體中去觀察不同文化城市的型態。
〈遛鳥的人〉/〈你是否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郭盈秀 藝術家提供
這四位女性藝術家都從各自的身體經驗出發去開展一些新的身體經驗,有些透過紀錄、透過自我覺察、有些則是將自身身體退居於後,從觀照自我的身體出發後去探索身體與世界的關係,而這是她們這個階段對身體的探討與紀錄。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