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內在風景的承載 ― 張雅棠

         

 

 

                  內在風景的承載  ―  張雅棠

                                                                                           

 

                                                                                                                                                    文/林盈君

 

 

 

 

 

 

                    〈內在風景的承載〉2017   筆者自行拍攝

 

       張雅棠的畫作位在地下室一樓,由一樓往下走初見作品時會立即讓人聯想至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形式,不過若僅是將抽象表現主義定義在某種繪畫形式又顯得太過片面且武斷。對藝術史略知一二的人,抽象表現主義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再定神一看畫作時,便會發現畫作中有東方水墨的痕跡。而這不同的藝術脈絡又如何與藝術家的作品連結,筆者在本篇文章中試圖從東西方的藝術脈絡裡去牽引架構藝術家的畫作內涵。

 

                     〈內在風景的承載〉2017    筆者自行拍攝

 

 

        抽象表現主義約莫是在1940年代中期開始,將時間稍微往前個30年,有一位俄羅斯藝術家康丁斯基為抽象繪畫藝術的先驅者;所表示的抽象是在形容非具象且難辨識的形體,對象物在造型、色彩、空間的進一步解放,當然這繪畫形式上的解放也是從藝術長流中衍變而來,若要提及到在色彩解放上影響藝術史重要的人物,那便會想起梵谷,而莫內在線條上打破了需要依附在對象物的描繪方式。

        表現主義是帶著極具個人特色或說是風格;透過對造型、色彩、空間上的破壞,轉化成想傳達的情感,這種繪畫方式與19世紀前的藝術目的大不相同,而表現主義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改變了藝術家的藝術生涯,部分藝術家開始將心力轉往自身的探尋與表述,藝術不再僅僅只是過去的為宗教、貴族服務;從對象物的描繪,自然的摹寫到對象物在造型、色彩、空間關係的破壞,再到將具象的形體抽離成不易辨識的造型,康丁斯基在他所寫的「藝術的精神性」裏頭提及了他所認為的藝術創作上所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內在需要」。而以此對應於梵谷的畫作便是在這條件之下所創作出來的,將色彩脫離了固有色,這是因為他想透過色彩直接的表達情感。從這些自我探尋與精神性的藝術表現中發展至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是脫離了具體形象,與自身關係更靠近的自我表述。

 

                                       〈內在風景的承載〉2017     筆者自行拍攝

 

 

       回過頭探討張雅棠的畫作便不難以去閱讀及感受,「內在風景的承載」首先所指涉的便是她內在的景象;她將內在狀態運用繪畫的方式作為自我表述,纏繞、牽結,有時又將彩度高、明亮色的碎點飄忽於糾結、牽連的造型上。以此可以透過每幅作品的結構安排去感受藝術家所對應於自我的狀態。值得再探討的部分是,張雅棠的畫作出現水墨的表現形式,若從整體作品來看的話,可以看出藝術家所欲將兩者東方與西方媒材結合的企圖心,在編排上甚至不刻意讓水墨的表現形式顯得過於突出,企圖讓這兩種表現形式能和諧、平衡的處在畫面上,不過若單純只覺得她期望將這兩種來自不同藝術文化脈絡和諧的安置在畫面上也有些不足。首先,從藝術家的展覽標題及畫面構成的觀察來看,藝術家並沒有打算要透過以繪畫的方式來談論關於東西方藝術的脈絡這件事,更多的是,或許她所思考的是如何將這兩種具有濃厚藝術脈絡的媒材相互並用;也就是說,她更多對應的點是在於媒材而不是探討東西方的藝術關係;以此對應的更多是反映出藝術家對於既想使用西方媒材也想使用東方媒材的斟酌考量與糾結拉扯。或許對於現階段而言這是張雅棠所思考與嘗試的一個段落,後續的發展可能就是看她會如何實驗了。

 

           

〈內在風景的承載〉2017   筆者自行拍攝     〈內在風景的承載〉2017   筆者自行拍攝

 

        另外,筆者在此想要延伸一個能牽結的點,若從表現主義開始說起,大部分的藝術更多的是開始關注自身的表述;透過造型、色彩等去構成情感的轉化與傳遞或看見藝術家的人生觀;對應於東方的水墨畫,水墨畫在色彩的表現上就比西方藝術的衍變早許多,藝術家能僅憑用墨色作畫來表達情感,隱匿於墨色及意境構成的背後所建構的人生觀,自古以來東方的藝術思維核心都是朝這方向努力。「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

       筆者觀看到一件覺得有趣的作品,這或許是藝術家無心插柳,不過卻巧妙地製造了一個繪畫中的影像,造型結構的安排上使得畫面上有類景深的效果,而最上層的螢光色更是促使整幅作品達到繪畫中的影像的最大功臣。

 

                             〈內在風景的承載〉2017     筆者自行拍攝


其他文章
  • 《我從來都沒有說過實話,我根本就不喜歡這裡》 | 林盈君
  • 2018跨域實驗創作 :《曾·在》 | 林盈君
  • 《 漫遊 / 在此相遇 》―四人創作聯展 | 林盈君
  • 談兩種表演形式的合作 ―《聲音裡有故事》 | 林盈君
  • 內在風景的承載 ― 張雅棠 | 林盈君
  • 非典型的延伸 ― 探討〈120草原自治區〉 | 林盈君
  • 非典型浪潮―淺談藝術與教育 | 林盈君
  • 《你的外殼沒有了並不代表你的美失去了》― 卓穎嵐 | 林盈君
  • 〈還原―土地之歌〉 | 林盈君
  • 藝術產業生態池 | 林盈君
  • 南島當代藝術WAWA | 林盈君
  • 尋根古埃及藝術 | 林盈君
  • 〈壞狗狗〉― 蔡瑞恒 | 林盈君
  • 從漫談林盈君與圓山邂逅剖析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 | 林盈君
  • 走進日常的現場:日常現場―賈茜茹 | 林盈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