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走進日常的現場:日常現場―賈茜茹
文、攝/ 林盈君
〈序,日常現場〉2017 記者拍攝於展覽現場
走進展間樓梯,第一眼看見是一個裝滿各式湯勺碗盤的水族箱,眼睛隨即順著水族箱環顧了四周環境,整個展覽空間散置了各式日常生活的用品或是用具。要來聊聊賈茜茹展覽之前,先做個藝術脈絡的普及;這些散置在展場空間各有一席之位的生活用物難免會讓人想起「達達藝術」(Dada Art),達達是二十世紀初的藝術運動,對於後來的藝術形式、觀念以及創作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乘著工業革命之發展,達達起始於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期。達達藝術家受新機械時代所帶給社會變動的影響,激發他們在觀念上的反叛。在藝術呈現的形式不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媒材,多樣性的思維與媒材運用改變了藝術的觀看方式。現成物的挪用打破原本對物件約定俗成的印象,解構原本物件的形象重新建構新的形象給予新的定義。當時達達藝術家以藝術創作的方式批判當時的社會情勢又或是以一種態度進行價值觀的挑釁,我想這在當時也可以算是一個藝術事件了。達達藝術不論在觀念上或是藝術媒材的使用上都造成了一場藝術變動,而這場變動帶給未來的藝術很大的啟發。
將時空拉回賈茜茹的展場空間,水族箱裏頭的水淹沒了所有湯勺碗盤,看著靜靜的沉落在水底部的用物們,這些用物們已生出了些許的青苔,而水族箱的水因為打著空氣所以咕嚕咕嚕的脈動;展間不大,順著弧形便能一眼看見地上散置許多細瑣的生活用物,參差不一的圍著一個圓狀中間堆起一箱箱的紙本文件;有帽子、不透水的帆布、過氣的太陽眼鏡、耳環、還有照片;照片是一個值得再停留觀看的原因,大部分的用物們都是實體存在的,唯有那些些小眾照片們裡頭的物件不在現場,再繼續湊近一看便會發現這些照片們各自名花有主。就在離這些用物們不遠處的隔壁牆台上整齊疊堆著一排排的衣服;看展到目前為止,從一開始的水族箱再到衣物們可以知道這位藝術家使用大量的生活物品,但對於這些生活用物來說究竟起了什麼改變作用呢?眼睛飄向了對面牆上掛著的日曆,在日曆上的數字全都被割空下來,透過被簍空的日曆頓時讓人想起剛剛在水族箱裡的碗盤湯匙以及那些名花有主的照片,它們經歷了什麼?順勢地往下看著放置在右腳邊的切割器,取代切割片的是厚厚一疊的書本們,左上方排列了一些小文件靠在牆面上,有襪子,但是是一個不在現場的襪子;最後排有一個紅色紙袋,在紙袋裡驚見了那些被割落下來,藍色的日曆上的數字們。有一個疊疊樂但長得不太一樣的疊疊樂,有鏡子、電視機、一個不在電視機裡播放的靜置的電視劇還有各式各樣被組裝起來的生活用物們,它們應該是它們,但,它們怎麼了?
〈物品命名計畫〉2017 記者拍攝於展覽現場
重新回到最初我來的第一個地方;碗盤湯匙沉落在水族箱裡了,以箱子為中心圍繞的小物品們、看似整齊又有些不對勁的衣物們、各式各樣看似很日常不過的生活用物們怎麼都有些不太一樣了?彷彿置身在一個玩具總動員的房間現場,讓觀者像是個偵查者。藝術家將日常生活用物作為她的藝術媒材,將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用物們的生活日常做了調動,有些是改變了它們原有的角色,有些則是跳脫了尋常,有些則是等待被重新賦予。在這個被製造的現場裡,觀者要以一個新的眼光來看待它們。〈物品命名計畫〉也是「日常現場」能互動的一件作品;那些我們所認知的生活用物們,在這個名為展覽的空間裡,它們不屬於普世認定的生活用品,但它們也還是那個生活用品,不過,是等待成為一個有歸屬感、獨特的用品。
「日常現場」是一個讓觀者參與其中的展覽,透過一進展場看見餐具在水族箱裡,這首先已經對尋常中的物品有認知上的挑戰,依序地執行每個日常物件存在與此的姿態,同時讓觀者自尋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每一個區域就是一個被設計好的遊戲區,等待觀眾參與在一個製造出來的現場去進行認知轉換與破解,觀者可以對這些熟悉在不過的尋常用品給予新的詮釋,或是選擇將它賦予一個新的名字。不論在裏頭進行了一個怎樣的認知辯證或是順利找到破解方法,能在這現場當中尋獲一些不同以往的感知體驗也就能從這個展覽得到一些樂趣!讓我期待的是,不在這些對日常尋常用品認知範疇中的人會如何觀看它們。
〈序,日常現場〉2017 記者拍攝於展覽現場
〈序,日常現場〉2017 記者拍攝於展覽現場
〈序,日常現場〉2017 記者拍攝於展覽現場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