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你們都太快了!!

前些日子,看了藝術家朋友林明彥的展覽,開幕茶會中碰見了一位中年男子,當時他將我叫住,然後詢問我哪間學校畢業的,我傻楞楞的看著他,回問說:「您是要問藝術家是哪間學校的,是嗎?」中年男子點頭,我回答:「XX大學畢業」。接著,他突然對著我和朋友說:「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作品給我的感覺都太快了,沒有重心,不深刻,不像我們過去在學畫畫時,那種慢度與質感...。」。

我當時內心最大的感想就是:這位中年男子應該是正規美術科班出身的,他對我提到了古典音樂這件事情,他形容:「就像是學爵士音樂的人要先有古典音樂的底子,才有辦法將那些獨特的拍子彈奏到位,所以現在年輕人的當代藝術,不重技法的表達方式,沒辦法如同過去藝術學院的學生一般,展現出具有『厚度與穩度』的藝術感。」

「藝術終結」母體下所乘載的當代藝術

許多當代藝術爭論的問題飛快的在我腦海中轉了一輪,第一:究竟何為藝術?;第二:對於「你們都太快了」這個說詞的看法;第三:當代藝術創作媒材的方式與過去藝術史之間的連結性。我不得不承認,任何一種言語與評斷都是有著某種特定的立場,對我而言,「當代」這個字眼絕對不同於過去1950年代時「普普風格」的純粹,自達達主義開始的「現成物」概念,到後來普普風格的「挪用與拼貼」,在藝術史的地位上,一直都有著對於媒材或既定創作技法上的挑釁與超越,若從藝術史中的「現代主義」來談演變後的「當代藝術」,現今的藝術概念,早已跳脫所謂單純「技法」或是「美麗」的意象。某種程度上,「藝術」是有著反映現實生活,挑戰現實生活,或是重新解構或建構現實及理想的狀態,相對的當代藝術的確會對於觀者造成莫大的困惑:光是理解藝術作品,就是一道鴻溝了。我們從作品本身的含意試圖解讀藝術家創作的情境,及表達的意思,進而看到媒材的使用方式與最後作品的呈現,這樣一系列的過程,多半讓非藝術學院出身的觀眾們,有著隔紗觀景之感,這個頗為人詬病的地方,卻也是「當代藝術」中被稱之為「當代」的一個重要特點。

「為社會而藝術」上的「為藝術而藝術」

當代藝術對於「藝術」的定義而言:它是有某種革命,挑戰,翻轉的意味存在,於是當中年男子說出:「你們都太快了。」這句話的同時,即是藝術家所欲呈現的感覺,技法是多媒體繪圖軟體加上攝影,試圖營造出我們有可能忘記的一些地點;模糊的圖像上,表達著人們記憶中殘存的印象,藝術家並不想要清晰的呈現他的作品,如果是稍縱即逝的印象,許多時候在我們的記憶解析中,也只剩下零碎、剪影般的片段。

「我們,的確是太快了!」,但那是因為,藝術家希望觀眾感受到這樣的迅速消逝。

再者,「現代藝術」開始後,藝術家就不再要求觀眾非得欣賞到如同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筆觸或是構圖上的完美比例,藝術作品想要呈現的是「藝術作品」之於藝術家的此時此刻。班雅明「Aura」的靈光概念,反映的是藝術家的思維與內心世界,也衝擊過去我們對於傳統美學的認知,大致而論,這就是藝術史上「藝術概念」的一種挑戰或是革命。

整體而言,任誰都無法抹滅科學時代與工業革命帶給全人類的衝擊,連同台灣風靡的印象派畫風,也是在科技發展與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美學轉變。相機的發明已可以取代肖像畫及風景畫逼真程度的同時,十九世紀的藝術家另闢一條美學思考的新路,於是嘗試記錄瞬間的光影,成為了印象派畫風最大的特色。然而在現今多媒體科技發達的年代,資訊在世界上傳播的速度以秒計時,我們能說我們的生活不便捷,不快速嗎?

藝術家林明彥在媒材的使用上,呼應了藝術家所存在的現實與世代,因為生活的步調變快了,世界的距離縮短了,於是在有限的24小時之內所見所聽聞的事情足以用「爆量」來形容,我們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時代印象,縮影成迅速的跑馬燈或是記憶片段,圖像與文字在短時間內飛掠的狀態,也成為現在年輕藝術家對於世界的觀感:「快」或者是「淺」-對「三個世代的跨越」展覽而言。沒有人可以在當代說:你這樣子表現不好。因為當代藝術的所有解構,都是建立在「歷史之外」(Arthur C Danto, 2004)。如果已經沒有過去藝術史的包袱,又何來優劣,輕重,或快慢,深淺之分。

「文化霸權」,OUT!

最終,藝術是存在於社會之中的,只會有沒藝術的社會,並不會有「沒社會的藝術」(Arnold Hauser,藝術社會學)。當代的藝術家,各式各樣的風格流派皆有,沒了現代主義中各流派的大敘述,但卻總歸可以從作品中結構出當今世代的思維與想法。1980年代之後的「後現代主義」,最終的目的是在解構霸權,重塑每個文化的主體。於是,古典音樂的正規訓練與美術科班的出身,拿到後現代之後的「當代」來討論,就成為了文化上我們所依附的霸權思考---終究是西方基督教文化所認定的文明軸線,我們在被教育的同時,也落入了愛德華‧薩依德所說的「文化與帝國主義」形構中。

誰都沒辦法在後現代洗禮過的社會中,忽略掉多元文化這部分的理性尊重觀念,世代有各自的語言與表達方式,但當代藝術的藝術手法所傳達的語彙,很難拿統一的準則來做批判與衡量。我們也許都需要在觀看藝術品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自己,那屬於當代藝術多元呈現的顯影,與後現代主義所洗禮後的文化尊重,來避免西方霸權的思想主導,即便我們已經理解到「品味」涉及許多文化、教育與生活層面或意識形態的影響與建構,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別落入那些「我們曾學習過」的各種霸權主張。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