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青年書寫研習營」活動側寫-
圖1:「青年書寫研習營」手冊(作者自攝)
在近年來台灣政治與學界興起的主體熱潮後,台灣研究一躍成為熱門顯學。特別是台灣錯綜複雜的歷史,挾揉著華夏與大和的文化,加上海洋島嶼的地理位置,無論從早期台灣文學的鄉土論戰、台灣美術的正統國畫之爭,抑或是近期台灣地理的海洋史觀論點,都引發許多論辯,也讓許多學者採用不同的方法學或理論觀點進行剖析。無論其政治立場或觀察角度為何,但相關論述皆豐富了台灣主體的文化意識。
這種現象,促使台灣的藝術史研究開始轉向本土化的關懷,這恐怕亦是早期所無法想像的風潮。即使在1932年代便已成立「台灣美術研究會」,並於1950年代出現王白淵的《台灣美術運動史》,但在台灣早期以故宮藏品為藝術史研究中心,且在國際政治局勢下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的情況下,學界對於台灣美術的關注與書寫仍較為缺乏。甚至在藝術研究的學界領域中,所被關注的核心主要仍與中原、華夏、正統、經典等中國文化的大敘述史觀息息相關。
當然,隨著近年來對於台灣主體的重新省思,以及各種新興理論的興起,讓原本認識台灣的視野被重新開啟,不再侷限於中原正統的史觀。此中尤以台灣文學研究領域的陳芳明可視為代表,姑且不論其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其以後殖民理論基礎下樹立的《新台灣文學史》,即使並非台灣文學史撰述的首例,但著實在其系統性史觀為台灣的主體與文學另立新頁,具有指摽性意義。
圖2:「青年書寫研習營」成員合影(學會提供)
與此相對,「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的成立亦是另一藝文界之里程碑。在台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廖新田與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白適銘兩位教授的推動下,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於2016年時成立,並在翌年籌組大規模的學術研討會與青年書寫研習營,不僅旨在對於台灣藝術史學術領域的關注,更趨重視對於相關書寫人才的培育。特別是在書寫營的部分,會中各教授分享並傳承台灣藝術的史學史、方法論、地方性等議題的意見,讓與會的成員無論就理論或實務上,都得以提升論述時的視野與觀點。
台灣藝術史青年書寫營尤為重者,當是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學系潘安儀教授的「藝術史與台灣藝術史─史觀與書寫」講題。無可諱言,一如義大利史學家Benedetto Croce「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之說,所有現今主流的學界論述亦皆有其時代與格局的侷限,研究者更需有警覺與跳離的自覺,方能擺脫意識形態的限制。潘安儀教授以氣勢恢弘的鉅觀實例,包含董其昌的南北宗論、中國現代的西方衝擊回應、西方形式主義式的中國美術史建構等重要課題,不僅提出時代的傳承,更詳實區分當時存在的各種觀點如何互相對話、影響。從而帶到其爬梳史料的過程中,檢視台灣戰後歷史,就戰後國民黨派系之分與陳儀個人思想之傾向等觀點,認為陳儀在歷史的面向中恐怕需再理出其更為立體的面貌,予以重新的評價。就此而言,毋寧更是提醒研究者跳脫主流價值觀的框架,並在審視史料的過程中多方觀照,方能得以較為完整全面性的進行瞭解、分析與論述。
圖3:「青年書寫研習營」論壇側拍(學會提供)
書寫營另一側重之處,應是著墨在台灣藝術史與大眾的對話。藝術在過往常予人費解、神秘的疏離感,藝術史論述亦在其字裡行間內繁雜的文獻考證、專業的術語與艱澀的理論中,與一般觀眾產生更大的距離。此次書寫營不僅討論到如何書寫,更觸及如何面對大眾的議題,包含藝術雜誌的書寫、策展思維與台灣藝術的共構、空間與展示的機制等該如何進入大眾並呼應當代的文化。縱使展覽亦有其限制所在,但或許近期當代藝術館在通過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案後所推出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即是在與社會對話、議題傳播、宣傳書寫上所成功回應當代時事與文化的藝術展覽。
在1996年討論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時仍曾以「何謂台灣?」為題,時隔二十年,台灣近現代藝術史的研究論述逐漸被建構,坊間於近期亦出版不少台灣美術領域的相關書籍。藝術歷史的書寫論述已有相關成績和傳承,接下來該重視的更是在台灣藝術史的近現代與當代的過程中是如何銜接和發展,以及台灣藝術的走向會怎樣影響「何謂台灣風格」的文化主體意識,或許藉由反芻這些問題的思索,能更進一步將本土化的視野提升至跨國美學的經營,讓台灣藝術作品以獨特視覺模式具現成為能被辨識的主體性圖像。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