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彈鋼琴的國務卿—落入平凡裡的極致

 彈鋼琴的國務卿—落入平凡裡的極致                 文/洪秀芬

2008年12月1日,當美國前國務卿萊斯結束其任期內最後一次白金漢宮訪問後,她使用皇宮中的音樂廳,為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演奏了一首布拉姆斯,做為「說再見的禮物(a farewell gift)」。這個舉動為萊斯與女王的會面增添了美麗的色彩,也吸引媒體爭相報導:包括路透社的生活版(Lifestyle  |  Tue Dec 2, 2008 5:10pm GMT)以及USA Taday 等等。

 

萊斯(Condoleezza Rice 1954-)從小便接受菁英式的教育,她三歲習琴,啟蒙老師便是她的母親,曾經取得全美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並與丹佛交響樂團合作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除了鋼琴之外,她還修習芭蕾舞、法語等等。然而萊斯成年後卻將興趣轉向政治與法律,最後成為美國政壇上一名傑出人物。萊斯曾經提過之所以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乃是因為在音樂夏令營中見識了一些音樂天分極高的孩子,他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首世界名曲,也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譜一翻開就能彈出自己需要苦心練習多日的樂音,萊斯了解到自己並不適合與這樣的人競爭,於是毅然決然便在大一時轉念政治。

圖01萊斯(Condoleezza Rice 1954-)(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doleezza_Rice#/media/File:Condi_rice.jpg)

 

在台灣,只要說到音樂教育,一般人馬上就反射性地將思緒彈跳到「馬友友」、「諏訪內晶子」、「李雲笛」、「曾宇謙」等輩;同樣地,只要論到美術教育,許多父母也能看著拿筆塗鴉的小奶娃,心中暗暗地編著畢卡索、張大千的美夢。但,很遺憾地,浩瀚的星空裡,最閃亮的星星永遠只有哪麼幾顆。大多數的所謂音樂、美術、舞蹈實驗班的孩子,都不太可能成為世界舞台的明星,這個明明已經被刺破的泡沫,在音樂這個需要極幼小便紮下扎實技術基礎的學門方面,更是鐵錚錚的事實!

圖02 諏訪內晶子(圖片來源 http://themoscownews.com/music/20110210/188409084.html)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1972年生於東京,曾贏得帕格尼尼、伊莉莎白小提琴  大賽的第二名,並18歲時摘取柴可夫斯基大賽的金牌。

 

           圖03 曾宇謙(圖片來源http://milhaudtw.blogspot.tw/2012/11/blog-post.html)1994年出生台灣新北市,就讀於美國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為2009年西班牙薩             拉沙泰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得主,2012年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第五名得主,2015年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得主(第一名從缺)。

 

目前中小學教育裡的藝術實驗班,雖然在教育政策上來說,是定義在資賦優異範疇裡的,但如今由於經濟以及人口急遽下降等等因素,實驗班裡的孩子,在未必是天賦異稟的情況下接受資賦優異教育,已是各縣市中的常態。可想而知,有許多孩子對音樂實驗班的課程是疲於應付的。中小學音樂班裡的學生得花大量時間練習,不只犧牲玩耍、休閒、運動的時間,也常常無暇探索人生其他的可能性,如果一個孩子將來不可能、或不打算成為職業性的音樂家,那麼很明顯地,我們不應該將其禁錮在只有音樂的天地裡,而是要經常的擴展其人生發展各個面向的可能性;但反過來說,若是從小每天都關在琴房裡,過著不正常的「人生」,一個對生命沒什體驗,生活又是白癡的人,真能成為一位成功的藝術家嗎?

 

或許我們該問:真正的藝術菁英,真的能在我們的「資賦優異」教育裡產生嗎?

 

教育不斷在改革,得到的結果是升學辦法不斷地改變。但我國對於菁英式音樂實驗班教育,一直都沒有持續性地深刻研究。從目前現存的音樂實驗班術科學力指標是在民國七十年代所訂下,爾後卻再也沒有進一步的與時俱進,便可知道國家對於能不能由我國的教育系統教育出音樂界的新銳,是多麼輕忽了。一個孩子如果從小讀音樂實驗班,雖然可能訓練出不錯的演奏技巧,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孩子犧牲掉其他學科的成績,等到將來他發現自己無法成為那顆最閃亮的星星時,又有多少機會能像萊斯一樣追隨自己意願地轉換跑道?

 

高藝術的氣質與涵養,絕非短短三五年級能薰陶養成。我們從許多現象發現,擁有專業能力再加上某種藝術涵養的生命,是非常迷人的。即使是身處複雜的政壇,同時協調著國際間錯綜複雜各項事件,萊斯年輕時所汲取的藝術養分在她的形象中卻無處不在:它們有時出現在萊斯的衣著品味上;有時顯露在她優雅的神情與談吐裏。由史丹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到擔任布希政府執政時期的國務卿,那幾乎已是當時黑人在美國政府裡的最高職位,特別是美國人壓根沒想到未來會選出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的社會氣氛下,萊斯其實也受到許許多多惡意的、酸葡萄的批評。不過,由於長期接受古典音樂藝術的薰陶,萊斯在面對這些風風雨雨,始終以專業的工作態度回應,顯現其學者性格上制約的一面。

 

除了前國務卿萊斯之外,我們常在西洋的影片中發現傑出人士的驚人音樂造詣:神醫豪斯能彈一手優雅的巴哈、偵探福爾摩斯小提琴的功力也不錯;現實人物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美國總統尼克森以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馬克斯.普朗克等都有很高的鋼琴造詣,後者還曾經譜寫過歌劇。這些人幼年音樂的學習經驗有可能是為了成為音樂專家,也有可能不是,但最後他們都能將音樂學習的養分,帶入他們的生活中,成為他們精神上、氣質上、甚至社交上的一部分。

 

除了菁英式的音樂實驗班教育需要有更多學術性以及教育本質上的深入研究外,我們或許該想想,到底是虛榮滿足於幾個根本不是由我國教育所栽培的新銳,所創造出來的神蹟較重要;還是深耕國民對藝術的鑑賞與愛好,提升普羅大眾高藝術欣賞的人口,較能益助藝術在這塊土地的蓬勃自由地發展?


其他文章
  • Consonance—音樂文獻保存新思維 | 秀芬
  • 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看古蹟再生利用與觀光 文/洪秀芬 | 秀芬
  • 彈鋼琴的國務卿—落入平凡裡的極致 | 秀芬
  • 休息16拍? 合唱團快跑! 柏林愛樂聖馬太受難曲 | 秀芬
  • 梆聲傳唱一甲子 洪秀芬 | 秀芬
  • 從王海玲的生涯談傳統戲曲的創新與發展 | 秀芬
  • 紙藝台灣--裝置藝術家艾婕音的台灣情緣 | 秀芬
  • 異常邂逅─2014中華插花藝術展 | 秀芬
  • 乘著歌聲的翅膀 | 秀芬
  • 郭芝苑與其台語藝術歌曲 文/洪秀芬 | 秀芬
  • 江湖?廟堂?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 秀芬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