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Consonance—音樂文獻保存新思維

Consonance—音樂文獻保存新思維               文/洪秀芬

Consonance是一件音樂雕塑,就音樂的部份,它所播放的是由16位布農族歌手所演唱的「八部合音」;在雕塑方面,它是一件由16支揚聲器、周常16公尺的大圓木架以及特殊製作的擴大機與錄放系統所組成的視覺作品。

(圖一)  Consonance--音樂雕塑。(資料來源:Collective Consonance 展覽手冊)

 

緣起       

“Consonance”的創作者,是國內小有知名度的音樂人馬修.連恩。馬修一向以環境保護以及大自然為他創作的目的與源泉, 1998年,馬修接受唱片公司的委託,來到台灣為這座島嶼創作音樂,在這次台灣初體驗的旅程中,布農族青年胡天國為馬修安排了一場歌舞表演,「八部合音」便是其中一個節目。很快的,馬修深深為這神秘又充滿原始氣息的音樂所著迷,接下來15年的時間裡,由於馬修對立體空間音效以及3D聲音科技的進一步接觸,激發他將「傳統」與「現代前端技術」銜接的聯想,而當年他與布農族「八部合音」的美麗邂逅,便成了本創作裡的主要素材。

(圖二)  馬修. 連恩Matthew Carl Lien (1965年5月10日 -)是歌手也是音樂製作人(資料來源:http://ent.sina.com.cn/y/2012-02-16/16233556728.shtml)

 

八部合音

「八部合音」(或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一月份撒種祭(minpinan)到三月份間拔祭(manato)期間所演唱的曲子,演唱「八部合音」時,必須由成年男子六至八名在家屋外圍成圓圈,雙手置於兩例成環狀,圈內置放「聖潔的」種粟一串。演唱方式係由一位低音領唱者先行以「o」或「u」發出長音,其他歌者再分成二部或三部以三度、四度、五度之距離反覆進行;高聲部則依領唱者所發之音延續,依近似微分音式的半音階徐徐上升,一直唱到他們認為最完美的「和諧」、「圓滿」境界才一起停下來,這個時候就是天神(dehanin)最滿意的音響。布農族人相信如果在演唱中途唱不下去或族人聽起來「荒腔走板」,天神必定震怒,一年之內的收成必定遭受天譴且五穀不豐。因此演唱此曲時需要戰戰兢兢,全力以赴。(高雄縣民俗藝術:傳統音樂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kaushoun/wuga/content.htm)。

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寄交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於年度大會上發表,與會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因而對從單音到複音進而和聲的音樂歷史絕對性的演進,重新審度。

(圖三) 演唱「八部合音」時,必須由成年男子六至八名在家屋外圍成圓圈,雙手置於兩例成環狀(資料來源: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079/2927832103_7a3802aa06_z.jpg?zz=1 )

 

Consonance-透過『再創造』,保存傳統藝術的精隨

八部合音「圍圈歌詠」的演唱方式,讓每一位歌手的聲音形成了音響效果上的平等性,這與目前常見的「左-中-右」立體聲錄音和撥放系統,在聲音傳遞與文化意義上,略有支絀。馬修在錄音工程上面頗費心思,除了以高品質指向性麥克風為16位歌者(每兩位一個聲部)一一錄音之外,在後製與播放方面,所使用的軟體與硬體也是目前業界最尖端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作品裡的16個揚聲器,乃是委託獨家訂製,每一個喇叭都是雙低音反射孔設計,單體位置擺在正中央,兩側則是低音反射孔,喇叭的頻率響應特別著重於人聲關鍵的中頻段,為了外觀優美,馬修要求外觀「不可以看到喇叭線」,所以揚聲器裝置方面以每兩個揚聲器一組木弧的方式,降16個揚聲器銜接成一個圓。當聆聽者站在Consonance的正中央聆聽每一聲部清晰均等的歌詠,透過一台16聲道的擴大機播放時,那八部合音的真實感,讓人完全忘記音響的存在,同時也透過這次『再創造』,忠實地保存了這項傳統藝術的精隨。

(圖四)原住民朋友在展覽會場與馬修合影(資料來源:記者攝)

 

然而,單一作品的音樂雕塑,是在哪一種場所與世人見面呢?不是音樂廳,也不是音響展。出乎意料地,在新竹縣文化局的展覽廳裡,Consonance與數位荷蘭籍藝術家的畫作共同展出,當你信步在地球另一端藝術家的大作前,耳裡卻傳來如山裡雲來的原民歌聲,那是什麼感覺?也許,它是一道提醒,告訴我們最珍貴的藝術涵養,在擁有自我之後,才能對世界有獨特的眼光與詮釋。

(圖五)馬修連恩與新竹縣文化局局長蔡榮光合影(資料來源:記者攝)


其他文章
  • Consonance—音樂文獻保存新思維 | 秀芬
  • 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看古蹟再生利用與觀光 文/洪秀芬 | 秀芬
  • 彈鋼琴的國務卿—落入平凡裡的極致 | 秀芬
  • 休息16拍? 合唱團快跑! 柏林愛樂聖馬太受難曲 | 秀芬
  • 梆聲傳唱一甲子 洪秀芬 | 秀芬
  • 從王海玲的生涯談傳統戲曲的創新與發展 | 秀芬
  • 紙藝台灣--裝置藝術家艾婕音的台灣情緣 | 秀芬
  • 異常邂逅─2014中華插花藝術展 | 秀芬
  • 乘著歌聲的翅膀 | 秀芬
  • 郭芝苑與其台語藝術歌曲 文/洪秀芬 | 秀芬
  • 江湖?廟堂?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 秀芬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