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看古蹟再生利用與觀光 文/洪秀芬

                                                                                          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看古蹟再生利用與觀光  文/洪秀芬

隨著社會之進步,人民所得之提高以及退休人口之增加,旅遊,已是當代之主要休閒風潮。對於大部分的旅遊人口而言,所謂的「觀光」,早已不再只是乘車購物,走馬看花;取而代之的是所謂之「深度之旅」--人們希望到了新的地方,也能沾染到一點兒當地的文化氣息,至少見識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此外,知識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旅遊人口不再只滿足於美食與風景,歷史背景或者是更深奧的工藝、科學、繪畫等名詞,都可以放心地使用在行銷旅遊產品上,甚至頗獲特定族群的喜愛:京都建築之旅、德國三大名車之旅,歌劇之旅等等,由於必須搭配相關專業導覽人員,以上這類旅遊,經常是屬於高團費、高消費的檔次。

 

      腦筋轉的快的人士,便想到如果將在地之文化特色包裝成商品,再加上一些配套措施,便能吸引喜作文化之旅的遊客。倘若當地的文化商品具有高知名度,例如羅浮宮內的蒙娜麗莎或者是柏林市的柏林愛樂等等,其產生的經濟價值,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古蹟再生」之所以吸引產官學界關切的眼光,主要的刺激還是因為其經濟價值。不過,對於本文的主題「打狗英國領事館」而言,「觀光」裏的經濟價值反倒是其次,遺產永續保存的機會以及再生的意義,卻是最重要的任務。

 

打狗英國領事館

  清咸豐年間,由於天津條約以及北京條約的訂定,清朝被迫開放許多港口,英國人為了加強對台灣貿易的經濟利益,遂設立領事館。打狗英國領事館由英國人建於1865年,原應該是打狗英國領事官邸,共有兩棟建物以登山古道聯結,內設辦公室、並附有地下監牢。雖然歷史上領事館經過多次維修與改建,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打狗英國領事館早已風華不在,處處斷垣殘壁。

                                圖01前清時期打狗領事館(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地理位置具有軍事防禦之特殊性,其「後靠打鼓山、前扼高雄港進出之大船、右看西子灣日落、左抱高雄港市全景」之優勢,更使她深具景點之吸引力。根據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官方網站,山上的打狗英國領事館以及目前在中山大學校園內的水產試驗所(兩者皆為英國人所建),兩者在基地考量上皆有緣由:

小丘上的領事館官邸(也就是本文目前探討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可以俯瞰港口所有船隻進出的動態,然而制高的地點卻不利商業運作,所以另擇平地建造辦公室(亦即當時的英國領事館),以靠近海關以及商人的辦事處。並另築登山步道,以連結山上和海濱兩個基地。(http://britishconsulate.khcc.gov.tw)

 

                                 圖02 打狗領事館現狀(images.1233.tw)

     圖03 夜晚從登山古道下望打狗英國領事館(britishconsulate.khcc.gov.tw)

 

早期公部門對於古蹟的維護及周邊環境的規劃並無妥善的管理,2004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公開徵選優良廠家,來整修當時遭颱風催殘,破敗不堪的「領事館」,並在修復後繼續經營管理。經過一番努力,領事館已從「鬼屋」蛻變為風華絕代之休閒去處。打狗英國領事館因為其建築本體的特殊風格與傳奇的歷史典故外,因為其俯瞰西子灣的制高點,再加上中山大學學術氛圍,變成了西子灣之遊必到之處。假日時,音樂、飲食、表演藝術等吸引了一定數目之人潮。

 

古蹟之觀光經營

  觀光人潮猶如錢潮,「古蹟」之於觀光為地方帶來了需多經濟效益與機會,然而每個觀光景點都賣咖啡,鑰匙圈,徒使絕代風華成了庸脂俗粉,並不是長久之道,國內成功大學傅朝卿教授亦針對文化古蹟之觀光經營提出他個人對「文化遺產永續經營」的看法如下:

 

一、經濟性:古蹟之商業行為一般可分三方面,一是古蹟再利用與活化 ;二是商品之開發,三是促進地方發展。第一項如供人拍照、部分改裝成餐廳或旅館;第二項指的是是別符號的商品開發如書籍、紀念品等等。第三項便是就業率,以及其他邊垂經濟效益。

二、在地性:在地居民必須受益與參與。文化遺產經營的觀點中,要求在地居民必須要能對該文化遺產「引以為傲」;同時樂意接受因經營該文化遺產所帶來之生活型態之改變。

三、永續性:強調文化遺產的經營應該讓該文化主體盡量保有其原有之外貌以呈現其代表之文化精神。而要達到上述目標,遊客與在地民眾之教育便顯得十分重要;在遊客部分應被鼓勵成為受歡迎之客人,在地民眾方面強調的是對當地文化遺產之推薦與防止非法之文化資產交易與竊盜。

 

為了讓古蹟發揮更積極的效用,古蹟的經營管理更是不可或缺的事。傅朝卿教授建議以下幾項是比較重要的事項:

一、專責之經營管理組織

二、企業行銷的經營觀念

三、適度多樣的商業行為

四、創意美觀的識別系統

五、細心規範的導覽系統

 

台灣目前大部份之公有古蹟仍由縣市政府管理,然而因為公部門有其人力與預算的限制,而且繁複的法令與會計制度也不但使公務員疲於奔命,也使得古蹟的經營管理缺乏活力。Glickman鼓勵利用「4P」的概念,促進文化觀光,其主張如下:

 

一、聯盟Partnership:聯盟其實是早有的觀光行銷策略之一,串聯餐廳、交通系統與旅館甚至是其他的文化主題,而將主要文化遺產推銷出去,一方面可以增加其產品魅力,二方面可避免該文化主題被過度參訪而造成損失。舉例而言,高雄的文化遊艇便結合小港的紅毛港、駁二藝術特區以及英國領事館等景點,以海上遊艇加知名餐廳的方式販售套票,讓交通、餐飲、旅遊、古蹟四方街贏。

二、計畫Planning:要想讓某一文化產業永保魅力,完整短、中、長性計畫是必須的,透過善意且階段性目標,才有辦法讓文化面與經濟面雙贏。以打狗英國領事館而言,建築物的修繕便是短期的重要目標,領事館古蹟修復主導者—高苑科大建築系助理教授林世超強調,民眾看到嶄新的紅磚牆,都以為是仿古新做,但其實是將既有四千五百塊紅磚一個個翻轉,讓長期露在外面被風化的一面轉入內側,而將內側完好的磚面朝外(自由時報103年1月28日);而中長期的目標,自然是文史資料蒐集與展示,最後導入文化觀光。

三、過程Process:偏向行銷的概念,從結盟開始至產品開發之過程,到最後將文化產業呈現在旅客之前的方法等等,均包含在其中。

四、產品Product:廣義而言指的便是產品的包裝,一個個的Packages,各式不同之聚焦,去的卻是同一個地方,譬如東京美食之旅,東京主題樂園之旅,其實大目標都是日本之首都—東京;挾義之產品指的是地方特色之紀念品或物產之販售。

 

在台灣,有許多人都存在一個觀念,認為古蹟就是一種被人觀賞之古物,所以如果有損壞,應該由「公家」出資加以整修。事實上,國外在古蹟的管理上有許多樣貌,例如英國的信託制,或是會員制(繳交年費才能入內參觀)。也有古蹟開放婚紗拍照、婚禮儀式等等並收取費用,至於低強度的餐飲提供,不外乎也是為將來自給自足次的目的而設。試想,當你眼前有晚霞滿天,耳裡有海濤湧湧,身邊有徐徐海風,或是親密的愛人,這時候,手裡一杯熱咖啡或熱茶是加分還是煞風景?

 

利用古蹟生財並不可恥,只會利用不知感恩才是可恥的。古蹟所在地的居民以及遊客,對於古蹟的愛惜並不能因為交費或繳稅就能任意為之。這一點當然必須透過教育與推廣加以宣導。古蹟也是一個自我認知的識別系統,透過她的符號意義,人們可以鑑往知來,並形塑城市特色。

 

美國學者Margaret J. Wyszomirski是著名的文化政策專家,關於古蹟的部分,在其所勾勒的文化保存方面的政策對「保存」的政策中所提之四個附屬系統應用於本文之主題--「古蹟永續保存的機會以及再生的意義」,也許能激發政府機關制定更富創意的新法則。此四個附屬系統如下(如圖一):

 

1.     The Advocacy(遊說):遊說這項工作在工商業間早已不陌生,然而對藝術與文化政策這個領域而言卻多由非營利組織以極微弱之聲音在堅持著。政府機關關於遊說行為之立法似乎尚未有所覺醒,事實上,立法動作有助於促進民間對地方利益之覺醒與主動,結果政府可因此減少許多沉重之負荷。專業的古蹟導覽員(或志工)認證,便是目前可以努力的目標,提升導覽員以及志工的水平,並給予實薪或榮譽,讓古蹟的風華更容易被了解接受。

2.     The preservation(保存):不僅僅單指硬體部分,更廣泛擴及政府與民間,學界與業界對文化之部分或全部,精神或延伸產品之保護、保存與紀錄。

3.     The Financial Support(經援):雖然台灣在官方之經濟援助上已有著手,但經費之監督與後續之管理卻缺乏應對機制與輔導,雖然目前台灣對單項文化遺產予以全額之補助,除非對全民之精神極俱代表性,否則,來自民間之經費常常能帶動地方上之參與,而其結果亦較能代表地方精神。

4.     The Policy Component(政策):政策代表的是劃分定義與界線,在此更強調意見之統合與管道之建立。因此,政策之制定並不代表官方之強制介入,相反的,反而是建立良好的環境以鼓勵各界之踴躍參與。


其他文章
  • Consonance—音樂文獻保存新思維 | 秀芬
  • 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看古蹟再生利用與觀光 文/洪秀芬 | 秀芬
  • 彈鋼琴的國務卿—落入平凡裡的極致 | 秀芬
  • 休息16拍? 合唱團快跑! 柏林愛樂聖馬太受難曲 | 秀芬
  • 梆聲傳唱一甲子 洪秀芬 | 秀芬
  • 從王海玲的生涯談傳統戲曲的創新與發展 | 秀芬
  • 紙藝台灣--裝置藝術家艾婕音的台灣情緣 | 秀芬
  • 異常邂逅─2014中華插花藝術展 | 秀芬
  • 乘著歌聲的翅膀 | 秀芬
  • 郭芝苑與其台語藝術歌曲 文/洪秀芬 | 秀芬
  • 江湖?廟堂?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 秀芬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