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紙藝台灣--裝置藝術家艾婕音的台灣情緣

紙藝台灣--裝置藝術家艾婕音的台灣情緣

文/洪秀芬

定居於美國,並經常以駐點藝術家的身分旅行世界的艾婕音,再次蒞臨台灣,除了於竹北梧桐基金會擔任駐點藝術家(2015年3月23日至31日)以及擔任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之藝術總監(2015年4月9日至5月4日)之外,5月14日至6月8日,艾婕音更將參與由基隆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所舉辦的2015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節。

圖一 艾婕音女士於竹北梧桐基金會帶領社區居民以在地植物製紙(圖/洪秀芬 攝)

 

幾乎每年都造訪台灣,並留下作品的艾婕音女士(Jane Ingram Allen ),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州,是美國著名裝置藝術家和手製紙藝術創作者,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莫里斯維爾(Morriville )分校(1988-2001),自2001年起,擔任位於艾爾巴尼(Albany )的聖羅斯(Saint Rose )學院副教授。除了藝術家的身分,艾婕音亦為

SCULPTURE (雕塑)雜誌及其他藝術雜誌撰文,並擔任獨立策展人。

 

 

  艾婕音從事紙藝創作至今已超過三十年,其足跡至今已遍布日本、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和巴西等國家。艾婕音擅長採集野生植物做紙,她取用的植物多為一般人認定的雜草,或被丟棄的殘枝落葉,將植物性的紙漿作成紙後,透過在紙上作畫或自然素材的排列,傳達在地特色,尤其強調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與環境和居民互動。艾婕音的作品曾經榮獲紐約藝術基金會、中大西洋基金會、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等獎項。

 

圖二 艾婕音(左)以竹北當地植物創作出梧桐葉造型之紙藝術品(右4為新竹縣長邱鏡淳)(圖/洪秀芬 攝)

 

紙藝情緣

2004年,艾婕音女士獲得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助金在台灣駐地創作六個月,並與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博物館合作,發表了「台北.城市.地圖」之作品,之後因為當時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的建議與邀請,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間,艾婕音於全國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辦理「公民美學」紙藝術推廣工作坊。該經驗使艾婕音有機會拿許多台灣人熟悉的植物做實驗,例如月桃葉、檳榔、美人蕉、絲瓜布、香蕉葉、筊白筍、稻草等等多纖的植物,都一一被艾婕音拿來試驗製紙,其成果展現在其出版品「老外行腳 紙藝台灣」一書中。

 

圖三「老外行腳 紙藝台灣」艾婕音 著(取自關渡自然公園官網http://gd-park.org.tw/store?page=7)

 

 

根據艾婕音自己的說法,一開始她其實單純想運用生活上隨手可取的「便宜材料」創作,沒想到一試之後,從此鍾情於「製紙」。「地圖與地貌」是近年來她較感興趣的主題,透過手工紙形塑出來的地圖,雖然不一定是精確的古歌地圖外型,但是不管用色、取材、以及紙上的彩繪,皆能透過藝術家的眼光再度呈現當地的人文特色。此外,艾婕音喜歡在展覽時將作品懸吊起來,並在紙藝作品的正反兩側上色或創作其他意象,當觀賞者穿梭在其紙藝作品的展覽空間時,紙張本身透露出來天然的人文情感便足以使人悠然神往,而造型與圖案或色彩,更促進觀眾的理解,同時也強化藝術家的意念。

由於艾婕音的創作與植物息息相關,近年來經常受到與環境整合相關的非營利機構青睞,邀請她以藝術的手法闡述人與環境相賴共生的理念。以竹北梧桐基金會所舉辦的製紙工作坊為例,艾婕音在當地居民的指引下,發現竹北高鐵特區路邊有許多野生的構樹以及香蕉葉,將之適量的採集後,以搥打、燉煮、並在高速絞碎其纖維後,加入在埔里購得的樹糊,而得到紙漿,再將A4大小的紗窗(或其他尺寸亦可)篩過紙漿(瀝掉水分),將滯留紗窗上的植物纖維平舖在不織布上,待乾後將紙張與不織布分離,即得到一手工造紙。

 

 圖四 「地圖與地貌」是近年來艾婕音較感興趣的主題 (圖/洪秀芬 攝)

 

 

圖五 捶打與燉煮是製紙的必要過程(圖/洪秀芬 攝)

 

 

圖六 一箱箱的紙漿(藍色部分得自廢棄牛仔褲)(圖/洪秀芬 攝)

 

 

手工造紙的成色與細緻程度取決於植物的種類以及纖維處理的過程,圖七為筆者於梧桐基金會的造紙工作坊當了一日學徒之後,以香蕉葉所做成的紙張。

 圖七 香蕉葉手造紙(圖/洪秀芬 攝)

 

兼具美麗與脆弱的創作

 

經過艾婕音巧手裝扮過的紙藝品,彷彿是穿越時空而來的古典美人,透露出古樸卻又清新的氣質。若是適度地加入異材質,例如繩索、印花圖案、或是乾燥葉片與碎花,則又瞬間增添其現代風華。以今年艾婕音為成龍村國際環境藝術節所創作的成龍溼地地方圖像為例,她用甘蔗葉等共十樣在地植物製紙,再以繩索將已繪好圖案的紙張穿梭裁剪成鸕鶿的外型,作品的正面是成龍溼地的剪影,以及一些當地的天然材質;背面是一羣在地小孩的臉孔。當一隻約6x4英呎的鸕鶿被懸吊在一個村內廢棄的木製小屋時,雖是一副荏弱的模樣,卻又用鮮明的顏色提醒著我們:她的存在,恰似我們所處的這一塊大地,既美麗卻又極為脆弱,雖然遭受到人們無情的汙染與開發,但是只要守護大地的種子灑下,我們的下一代就會充滿希望

圖八  艾婕音作品:成龍溼地的剪影,    正面 (取自https://janeingramallen.wordpress.com/)

 

圖九成龍溼地的剪影,背面 (取自https://janeingramallen.wordpress.com/)      

 

 紙短情長 未盡尚千

 

2005年七月,艾婕音曾經以「Made in Taiwan -形塑台灣」為名,在台灣各地及國際巡迴展出她在台灣的創作。其中之作品,多是她採擷台灣十三個縣市地區,約共有一百三十種在地特色植物,經過烹煮做成紙漿和手工紙,再以當地製作的特殊手工紙,為台灣不同地區塑造凝聚了在地居民情感的「在地地圖」。之後,艾婕音又陸陸續續多次來台灣,主要的工作,便是擔任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地藝術總監,協助挑選聯絡藝術家並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創作。

 

每一位藝術家都希望作品能被典藏保存,然而,手工紙張何其脆弱,況且是溫度溼度不甚理想的漁村溼地呢?這對同時也是裝置藝術家的艾婕音而言似乎不是問題。曾經,她將種子撒在紙製作品上,任憑鳥兒來啄食,雨水來沖刷。艾婕音對於她的作品不會為地球帶來汙染感到自豪,「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來,艾婕音的創作過程中比其作品更吸引人,而當作品回歸塵土時,所透漏的訊息又比作品被陳列時,更發人省思。

 

註一

2010年一隻折翼的鸕鶿被成龍溼地的觀樹基金會救起,經過一年多的照顧.終於恢復健康,從次以後,鸕鶿就像是成龍溼地的吉祥物

 

 

 

 

 

 

 

 

 


其他文章
  • Consonance—音樂文獻保存新思維 | 秀芬
  • 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看古蹟再生利用與觀光 文/洪秀芬 | 秀芬
  • 彈鋼琴的國務卿—落入平凡裡的極致 | 秀芬
  • 休息16拍? 合唱團快跑! 柏林愛樂聖馬太受難曲 | 秀芬
  • 梆聲傳唱一甲子 洪秀芬 | 秀芬
  • 從王海玲的生涯談傳統戲曲的創新與發展 | 秀芬
  • 紙藝台灣--裝置藝術家艾婕音的台灣情緣 | 秀芬
  • 異常邂逅─2014中華插花藝術展 | 秀芬
  • 乘著歌聲的翅膀 | 秀芬
  • 郭芝苑與其台語藝術歌曲 文/洪秀芬 | 秀芬
  • 江湖?廟堂?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 秀芬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