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聲音蒙太奇的辯証觀點:聲土不二的演義

  

 

嘉義在地聲音計畫是一場嗅覺與氣味的聲響時間、記憶與歷史旅程,走入展場映入眼簾是如同民間工程材料行木板四面排放,透著木材香之外的是地上榻榻米的特殊藺草香氣。

台北市最具進步觀點的藝文空間:TheCube立方計畫空間所展出〈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一展不僅是聲音音樂的實驗藝術,像是繼承達達運動以來實驗聲音的現場儀式性的表演事件,乃至科技藝術的電子化媒材革命後的聲音實驗。田野紀錄聲響和模擬的電子音樂不同,高傳真的科技媒材厭倦擬真的不自然聲響,重新找回屬於本土與文化的高度傳真聲響,繼承純粹藝術史中視覺藝術史的路線,是媒材特殊性的新革命。

 

 

(圖片提供/TheCube立方體空間)

 

民族音樂學與聲音藝術

 

澎葉生(Yannick Dauby)、蔡宛璇、與許雁婷展出的文化拼貼聲像,不純粹是創作,也是原在地聲音計畫〈嘉義聲音採集和資料庫建置計畫〉 的紀錄之再現,並有延續以及連結民族音樂學田野錄音的想像空間。例如作品中田野錄音方式所紀錄的鄒族戰祭、口述歷史生命史的聲音紀錄、採茶婦女的閒聊、北管藝師口述個人參與民間藝術的生命小史,讓人聯想到聆聽許常惠早期田野錄音的聲音經驗。

帶中正大學學生進行聲音工作坊,於嘉義東石魚市場錄音。2009,攝影:澎葉生。圖片提供:TheCube立方體空間

(圖片說明:帶中正大學學生進行聲音工作坊,於嘉義東石魚市場錄音。2009,攝影:澎葉生。圖片提供: TheCube立方體空間。)

 

現場聆聽的經驗引人肯定藝術的力量。我曾經以為學術傾向的厚重研究無法達成的普羅化就需要藝術來做媒介,以民族誌材料與田野記錄為例,這些田野記錄的database就像是紀錄片的膠捲,如果未加以剪接成作品,就只能成為無法展示言說而只能儲存的標本。這些文化歷史記憶要如何作為與再作為生活景觀中的聆聽經驗?民族音樂學以音樂領域民歌採集角度進行人文關懷的論述,但是往往囿限在菁英文化。創作團隊成員之一的許雁婷過去曾經任職大大樹音樂圖像,或許更明白流行音樂文化工業將掌握在少數人的民歌採集材料轉以更易達與普羅的藝術形式傳播的積極意義。

 

 

嘉義新港舞鳳軒負責人/北管藝師徐東海,2009,攝影:許雁婷。(圖片提供:TheCube立方體空間) 

(圖片說明: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現場錄音中,圖中正進行最後的焚燒大士爺儀式。2009,攝影:許雁婷。圖片提供:TheCube立方體空間)

 

 

聲音藝術:媒材與文化的新藝術類型

(嘉義聲音計畫展場錄像局部。攝影:蔡惠婷)

 

不在場的聲音與現場演出的聲音藝術是不同的。不在場的聲音是介入拼貼的想像空間,透過來自他處的田野錄音,經由聲音蒙太奇所製造的新奇聲響情境,和實況錄音的感官經驗相當不同。當視覺錯置可以拼貼出敘事的故事性,聽覺的蒙太奇錯置更是將聲音當成膠捲的聲音電影。

Clement Greenberg討論繪畫的媒材特殊性時,即提出不同時代都有當代優勢媒材支配藝術形式的現象,Frederic Jameson討論錄像藝術時,也持電影為優勢媒材支配藝術表現形式的論調。以聲音與影像交織的過度類型為媒材,是預言了以影像為媒材的藝術進程之後,以聲音作為新媒介的可能。

紀錄文化聲音的例子在電影與紀錄片的音像器材高度發展後,在電影與聲音之間找到一種中間過度類型。最硬蕊的本土聲音記錄片便是電視還未發明前的廣播劇,在low-tech的工業時代轉進科技時代的藝術必有了不一樣的敘事情境。但是並非高傳真技術才能製造藝術,真正原創的發明都在lowtech的環境誕生,例如舊達達主義者Raul Haulsmann的聲音詩與新達達主義者白南準的電視與大提琴的實驗,都是以聯覺的概念進行科技的實驗。視覺與聲音之間的轉換是視覺藝術與聲音藝術可以被討論的主題。

 

嘉義新港舞鳳軒負責人/北管藝師徐東海,2009,攝影:許雁婷。圖片提供:TheCube立方體空間

(圖片說明:嘉義新港舞鳳軒負責人/北管藝師徐東海,2009,攝影:許雁婷。圖片提供:TheCube立方體空間)

攝影/蔡惠婷

 


 

(圖片說明:現場聲音裝置。攝影/蔡惠婷)

在蔡宛璇過去的作品中使用影像的手法,是將夜間風景中詩意畫面拼貼成影像流,如今作品中這影像媒材的詩語言聯覺到聲音,空間與錄像藝術傾向將空間場域重新佈置成如同電影院的黑暗空間,在此空間中缺乏敘事引發刺點的小物件畫面因為詩的曖昧不明特質而將聲音放大,視覺不再是主角,主要的敘事是依賴著聲音蒙太奇而鋪陳,而不同於過去蔡宛璇在詩意漫遊中的夜間漫遊的敘事,此回作品聲音鋪陳的是土地自己本來的歷史故事。原本單薄的詩人感性因為田野材料經過土地辯證的聲音而紮實起來。

 

 

聲音創作者與具象音樂的背景

 (嘉義聲音計畫展場錄像局部。攝影:蔡惠婷)

澎葉生稱其作品沿襲具象音樂此一現代樂派傳統。從錄像藝術往跨領域的約翰凱吉來理解,具象音樂如藝術史中反藝術的達達,將原有重視旋律的傳統解掉,提出一切聲音集合即音樂的觀念,也是現代主義觀念的音樂定義。

 

聲音記錄之實驗類型透過特殊錄音工程媒介的聲音,大自然感官在展覽空間裡運作的是意識的擴展歷程,除了藝術聽覺與嗅覺的直接連結,用聲音作蒙太奇效果是無以名之的五感敘事。心經名句照見五蘊皆空所稱五種感官色聲香味觸法與六識之聯結,感官世界如明鏡,是心運作而有各種想法,是內在大千世界的反應。藝術作品如果是符號圈之運作,不二不只指的是唯一道路,新解指涉第三出路與「相對論與超越的辯證法」觀點。

我們在大自然田野浮世繪中發現在採集過程的創作力像是跟外在宇宙能量充電。田野的魅力讓人驚奇著文化土壤竟然這麼豐富,聲音不只是聲音,透過剪輯與影像融接居然具有語法與故事性,甚至改變了原來的波長,民歌也不再只是音樂而已。於是乎,我們又回到藝術歷史式的土地辯証法,生生不息。


其他文章
  • 在咖啡館裡的風土之歌:徐千淮的風景畫 | 蔡惠婷
  • 安那其符號,無政府的藝術 | 蔡惠婷
  • 這不只是一頂桂冠 | 蔡惠婷
  • 在low tech裡看見high art | 蔡惠婷
  • 文字的基本形式與巴別塔:徐冰的觀念藝術 | 蔡惠婷
  • 聲音蒙太奇的辯証觀點:聲土不二的演義 | 蔡惠婷
  • 打開心中的那一扇窗:黃銘昌的風景心田 | 蔡惠婷
  • 像是後搖滾與新民謠:顏寧儀的拼貼與Tim Budden的剪紙藝術 | 蔡惠婷
  • 奇幻星球的女神及其子女:阿緹蓉畫展《自由的象限》×《靈魂的蔓延》 | 蔡惠婷
  • 新世紀青少年家將一定要具備的GUST | 蔡惠婷
  • 環繞部落的星圖:峨冷.魯魯安的〈生命記憶的碎形圖〉 | 蔡惠婷
  • 上一則 | 下一則

    文章回覆:


    蔡宛璇說:

    您好, 很開心讀到這篇評論, 不過想提出兩個小誤解: 1. 我們在展覽專冊中提到“聲音紀錄片“這個名詞, 並花費篇幅去介紹它, 是由於台灣的觀眾對此創作類型並不熟悉, 因此策展人也覺得可以藉此機會帶入這個概念。但事實上(專冊訪談裡面也提到了), 這個展覽只是汲取“聲音紀錄片“的精神, 但在形式上並非就是“聲音紀錄片“, 其實兩者差距還頗大的。 2. 澎葉生的澎是有三點水的喔 :) 宛璇 / yannick / 雁婷

    蔡惠婷說:

    The quick response force the writer and reader to face how the power of the media could be,and hestated of writing it ,also. 1.我會稍後修寫 2.I knew it.:P 3. How about the rest parts of this article?

    蔡宛璇說:

    我們很開心有這麼用心的觀/聽者。對於文中提出關於媒介在藝術史中衍展的位置和彼此間的關係, 是很有意思的見解。而您第二段提及的內容, 則點出了我們在這個展中企圖提出和實踐的一些內容...。 有機會願親聞更多您對此展的看法。:)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