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Made in Taiwan

        當吳季剛、古又文的名字一直出現在國際上時,不禁想起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好像叫「西雅圖夜未眠」,電影裡有一段對話,深深刻在台灣人的心中,劇中男女主角在雨中相會,男主角吧撐了一把傘,結果那把傘開花了,他只好把傘丟掉,他為解除尷尬說這傘是「Made in Taiwan」。

      這個「Made in Taiwan」的電影對白,讓我們被恥笑好些年,然曾幾何時,這個給人廉價不好用的品牌,卻生產出一個可以為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設計衣服的人。

       看完剛結束的第六屆台灣設計師週,這個落差感覺特別強烈,因為在這個地方不只看到台灣的另一個軟實力,似乎也看到好多星星,未來不知會在那兒發亮。

                                                                         台灣設計週

           這次參加的設計師有五百人以上,這顯示台灣這方面的人才很多,也表示訓練這方面的學校越來越多,而這些更加告訴我們,國際間的競爭,是走向別於過去的重工業,而是趨向於無汙染的「美學工業」。

       「美學工業」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的產物,它讓產品透過文化而加值,而文化也因產業而變得有身價。

       「文化」是我們的一種生活型態,「設計」則是我們的一種生活品味,當兩者加起來的時候就是一種「創意」,「創意」會帶動市場價值,所以當文化碰上產業再加上設計後,所交織出來的一種新組合,不但成就了國家,也影響經濟的發展。

         美國汽車設計師Brooks Stevers曾說過「計畫過時」這理論,現代人對新事物的渴望度很高,每一個人想擁有比所需要的更新一點、更好一點、更快一點的東西,所以,當這慾望成為生活的需求時,創新就成為不可缺少的競爭力。

        觀看這次的創作展,它有十個主題,但創作出來的產品,會發覺都來自人性,符合生活需求,東西不但具有實用性且有收藏價值。

                                                                               設計產業產值的增加

        文化創意產業在1947年成為學術術語後,它就像鑲金的鑽石閃閃發光,從布萊爾帶動到現在短短幾十年,就取代過去的工業革命,變成全世界的明星產業。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是因我們的「勤儉」習性,看我們「家庭即工廠」的那種刻苦,我們從OEM(代客加工)到ODM(代客設計)再到OBM(自創品牌),提升產品的更多附加價值,我們也因經歷過去的辛苦,奠定了現代「設計產業發展」,我們的設計從機能的滿足到人性化的設計,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濃見度,也增加我們設計產業產值。

        台灣設計產業產值從2004年的356億台幣到2010 年我國設計服務產業產值達22.08億美元,這種數字的成長,可以顯示台灣產業的發展,而環觀台灣產業的現象,已無法用量產來跟人競爭,少量、精緻、多元化的方向,是台灣要在國際市場占一席之地,不得不走的方向,這個方向也才能凸顯台灣商品的優質性。

                                                                         曙光之後的隱憂

          當我們的設計在國際上露出曙光後,就是台灣的產品受到肯定,可惜台灣現在的設計看到發光發亮的多是個人,在一個團體賽上,單打獨鬥是贏不了人,過去我們在代工時代我們缺少設計人才,現在我們創自有品牌時,我們缺少團隊,缺少有見識的人,缺少行銷的人。

         設計的產業無國界之分,美學的觀點無種族之別,惟一分別的是,在於把產業變商品,商品變文化,文化加設計,製造成為獨一無二的東西後,進而這商品可否變成市場搶手品。

        過去幾十年,台灣的市場不斷在轉型,台灣的商人不斷在為自己找市場,台灣的設計師不斷替自己創造市場定位,只可惜台灣的政府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政府寧願砸錢換個假名聲,卻不願真正落實在基本需求上。

                                                                         打造文化創意產業

        台灣也把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國家發展重點,它的計畫的發展範疇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電影、電視廣播、出版、廣告、時尚設計、工藝、建築、互動休閒軟體、軟體與資訊服務等十三大類。

       政策發展方案則分環境整備、旗艦計畫二大項。環境整備方面,包括資金挹注、產業研發輔導、市場流通拓展、人才培育及媒合機制、產業群聚效應等。旗艦計畫包括電影、電視、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及工藝六大產業。

        只是政府喜歡聽好話,所以我們計劃打造「亞太文創產業匯流中心」,希望用短暫的時間打造一個東方的迪士尼,迪士尼是別人花幾十年的心血成就出現在的景觀,我們卻夢想花個幾百億就要完成,這不實際的夢想猶如癡人說夢,這種思維只會加速產業的蕭退,所以,無怪乎蔣友柏會說:「政府把景氣搞壞,這是他們給我唯一的幫助。」

        從1947年文創新思維出來後,設計就變成無法缺少的產業,每一個人都期待不一樣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樂見新的東西出來,在歐美先進國家早早就懂得搶這一塊市場大餅,我們鄰近國也不遑多讓,而我們的政府呢? 永遠都在打安全牌,一個最落後的品牌。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其他文章
  • 林正儀的世界故宮 | 葉瑞珠
  • 從杜象的「噴泉」看百年後的「達達」 | 葉瑞珠
  • 從消失的白皮書看新政府的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政策下的文創產值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奇美「繆斯」談典藏的價值 | 葉瑞珠
  •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 葉瑞珠
  • 只能意會的「前衛藝術」 | 葉瑞珠
  • 【啄木鳥合唱團】唱給您聽 | 葉瑞珠
  • 金融風暴下仍在夯的藝術投資 | 葉瑞珠
  • 從「綜藝節目」談文化部的態度 | 葉瑞珠
  • 邊緣下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全球化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 葉瑞珠
  •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 葉瑞珠
  • 春水吹皺的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被體檢的文化部 | 葉瑞珠
  • 從台北藝博覽會看藝術家 | 葉瑞珠
  • 從台灣文博會看背後現象 | 葉瑞珠
  • 經濟發展下古蹟的命運 | 葉瑞珠
  • 藝術產業下的名古屋城到鹿港龍山寺 | 葉瑞珠
  • 文創興起下城市的再造價值 | 葉瑞珠
  • 從周董的婚禮談「台北機廠」 | 葉瑞珠
  • 從國寶賴碧霞談「傳統藝術」現代意義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台中歌劇院談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 葉瑞珠
  • 迪士尼到霍夫曼─談「自創」的價值 | 葉瑞珠
  • 從「博物館法」草案,談博物館的商機 | 葉瑞珠
  • 台灣文創的產業路在何方? | 葉瑞珠
  • 從「產業的群架學」談文創的生存契機 | 葉瑞珠
  • 從「金城武樹」看文創帶動的城市行銷 | 葉瑞珠
  •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 葉瑞珠
  • 從CERN藝術家的駐村 談「第三種文化」 | 葉瑞珠
  • 從「來自星星的你」看文創可創造的產值 | 葉瑞珠
  • 從顏水龍的「水牛圖」看文化遺產的保存 | 葉瑞珠
  • 「文化創意產業」談「金融挺創意產業」計劃 | 葉瑞珠
  •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 葉瑞珠
  • 文化部這一年做了啥事? | 葉瑞珠
  • 李安是「台灣之光」還是「電影的罪人」? | 葉瑞珠
  • 台灣電影的現象 | 葉瑞珠
  • 「我是歌手」熱,談電視的產業發展 | 葉瑞珠
  • 文創產業是國家的金磚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下)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上) | 葉瑞珠
  • 文化國是論壇------- 藝術家要未來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人才培訓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制度建立 | 葉瑞珠
  • 台灣也有「藝術銀行」 | 葉瑞珠
  • 從「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談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 葉瑞珠
  • 舞蹈家許芳宜「生身不息」的演出 | 葉瑞珠
  • 現代怪獸--- 台北雙年展 | 葉瑞珠
  •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 葉瑞珠
  • 從「孫悟空」和「唐老鴨」看文創產業 | 葉瑞珠
  •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葉瑞珠
  • 漫畫博覽會上看見臺灣錢景 | 葉瑞珠
  • 從兩億到三千萬到一百萬 | 葉瑞珠
  • 「非形之形」----真難懂的抽象藝術 | 葉瑞珠
  •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 葉瑞珠
  • 從「西田社」布袋戲看文化的「軟實力」 | 葉瑞珠
  • 從【豔陽下的陳澄波】展 看畫的【金錢價值】 | 葉瑞珠
  • 【有史以來最驚人的表演】-----謝春德的【春德的盛宴】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下)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上) | 葉瑞珠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