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白先勇在長篇小說《孽子》中曾描述一位夜晚在新公園出沒的攝影師。攝影師自藏一本特殊的相簿《青春鳥集》,《青春鳥集》的主角們是一群流浪在台北的異鄉人,幾乎每幀照片背後都有一段旅行與遭遇的故事。其中,他最喜愛的是一位名叫「阿鳳」的原住民。

熟悉白先勇交遊圈的人不難看出,《孽子》這一刻畫新公園攝影師的片段,無不轉譯自生活中對席德進(1923-1981,圖1、圖2)切身的觀察,並以全新的面目在白先勇的筆下出現。的確,席德進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作為一個頻頻以人物為主題入畫的藝術家,席德進的畫作如同攝影般,為昔日的台北留下珍貴的寫真;此外,「原住民」的身分,則又適當地暗喻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鄉土文化運動,原住民作為台灣土生土長的化身,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符碼,足以在《孽子》中影射席德進與鄉土文化密切的關係。

白先勇以如此曲折的手法解構席德進,或有《孽子》作為一本小說本身現實的需要。然而《孽子》所採用的視角同樣亦顯示了一名作家獨具的細膩和敏感,闡明了作為一名觀者對席德進全部的印象。回到製造印象之初,讀者不免好奇,席德進畫作中與攝影異曲同工的肖像製作,以及濃郁的故鄉情懷如何在台北達到有機的聯結,成為刺激白先勇下筆的力量?

 觀覽席德進筆下的風景畫作或可對此提供部分的解答,特別是風景畫中的古厝,山野中古厝的存在對席德進來說,無不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共生的和諧關係,足以道出作者心中的理念。而對照席德進以古厝為主題的風景畫與白先勇創作的小說,則更讓我們深思,這兩位引領一時風騷的文化名人,各自面對鄉土文化保存所抱持的種種態度,以及依恃著作品散發出的迴響。

左/右,圖1/圖2,席德進(1923-1981)家中布置的民藝、古董,無不顯示個人對台灣本土文化由衷的關懷。

 

 

 

 

 

 

 

 

無疑席德進筆下風景所呈現的統一的、穩定的調子,瀰漫在他生前所有的作品之中。風景畫作為席德進長期經營的題材之一,那舒緩起伏的山巒,以及一間間矗立在土地上的古厝(圖5-1),比起筆下琳瑯滿目的人物畫(圖4-1、圖4-2),前者使用大塊面積的平塗的山脈,加以用色鮮明的古厝,無不有效地傳達出一股「量感」,而如此的線條與用色,亦暗示了鄉土在作者內心不凡的份量,不是如後者那些運筆迅速的人物畫得以輕易掩蓋。

透過風景與人物畫這兩類作品交迭地問世,我們遂看見了一個鎮日忙餘應酬的職業畫家。一方面,席德近習慣台北浮光掠影式的社交場合,他總是不嗇為交往的對象留念寫真;但在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對台灣風土幾近固執的描繪,這使得他的風景罩上一層穩定的調子,具有一眼便能辨識的「風格」。

左,圖4-1,席德進筆下的「貴婦」(紙本素描,46×37.5㎝,私人收藏)。貴婦以刻意修整的髮式進入席德進的視野之中,畫家讓她端坐於一套安排好的古董傢俱前,他們之間微妙的互動暗示該貴婦與畫家本人應有一定的交情,並非隨性的街頭寫真,她很可能即是出入畫廊消費席德進畫作的收藏家,提供經濟援助,供養畫家對台灣風土的熱情。

右,圖4-2,席德進生前的畫室一景。畫室右側的牆面上掛有一幅以圖3之素描為底本完成的人物肖像,畫室作為生產藝術品的場所,以及顧客選購畫作的第一現場,無論對畫家席德進與消費席德進的顧客來說,都是一所重要的空間,理想的畫室內的陳設,不僅是畫家本人主觀意願的呈現,同樣也需照應到贊助人或者是顧客方面的需要,以刺激作品銷量滿足職業畫家的經濟所需。席德進選擇此幅畫中作為畫室內的陳設,加以畫中人物講究的穿著,推測此人對席德進在台北的生活無疑提供的實質的幫助,而此人的形象在席德進的顧客眼中亦是一項巨大的保證,有一位貴婦的背書,當能引發刺激銷量的效果。透過素描與油畫作品的呈現,我們遂在此看見了席德進在台北靈活的社交手法,而一如作品品質所示,說明了席德進同時也是一位習慣應酬的畫家。

 

 

 

 

 

 

 

 

 

 

 

 

 

 

 

 

 

 

下,圖5-1,席德進筆下的台灣風土(作於1980,水彩紙本,56×75㎝),舒緩起伏的山巒以及一間間矗立在土地上的古厝,是觀者一眼就能明白的「席德進風格」。

 

 

 

 

 

 

 

 

 

 

 

 

 

席德進對台灣風土幾近固執的描繪不僅表現在創作之中,同樣也表現在他後半生為保存古蹟付出的種種實踐。包括作為近年花博重要展場之一的「林安泰古厝」(圖6、圖7)。

 林安泰古厝之獲存,大部分有賴席德進的努力以及他為自己的眼光所投下的巨大賭注-敢與台北的開發作對。而與古蹟保存互為表裡的,則是席德進經由《雄獅美術》雜誌發表的,一系列以台灣民藝為主題的專欄。特別是後者,作為專欄,席德進有計畫地將個人的喜愛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藉由雜誌媒體廣泛的發行量,影響大眾觀感,以圖產生某種輿論,作為政府當局施政的參考。

還不僅於此,藝術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感官交流,創作本身就已具備了「溝通」的功能,用以輸出作者個人的意願。以席德進大量創作的風景畫為例,這個 「大量的」數量本身,對於藝術家本人最好的解釋或許是持續而不滅的熱情,然對於觀者、對於社會大眾來說,卻可能在不同交流的情境下衍伸出多方面的解讀。作為一個觀眾的立場,我們便不能不考慮席德進風景畫中的風格。

 

作為續篇的下文,將鑑賞席德進以硬邊黑線的構成的特殊畫風,指出席德進這一風格乃受國外紅極一時的畫家畢費(Bernard Buffet,1928-1999)所啟發。席德進以畢費為代表的國際風格投入本土文化為主題的創作使台灣的文化保存增加了國際視野,並透過個展與報章媒體的報導,形成公眾輿論,促使文化資產保存成為國際級的議題,一舉使得林安泰古厝獲得保留,成為此運動具體的成果之一。

左,圖6,席德進,約1970年代,《林安泰古厝》,紙本水彩,55.6×76.2㎝,國立台灣美術館。右,圖7,攝影鏡頭下的林安泰古厝。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