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A Dream I Dreamed草間彌生亞洲台灣

文:場諭

在狂歡的圓點背後藝術家介紹

當我們提到「圓點藝術家」就會聯想到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Kusama Yayoi),在看似活潑、躍動、色彩繽紛的眾多原點作品之下,其實對草間彌生而言是一種脫離恐懼與痛苦的手段,豐富的主題與媒材的變化,也是一種迷亂而自我療癒的過程,然而,這卻恰恰的成為了草間彌生的獨特魅力。草間彌生曾說:「如果不是爲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一個日本保守的富裕家庭,但自幼因家庭分裂,養成了一種奇異的孤獨性格。10歲不到的她即得了精神官能症的精神疾病,經常出現幻聽、幻視等幻覺,也受強迫症與性恐懼所苦,因此,她所看到的世界異於常人,仿佛像是隔著圓點狀的網,於是她開始嘗試把這些網點畫下來,把藝術當作一種自救,一種自我抹消,進而得到某種解脫。草間彌生之所以癡迷圓點,且反覆使用圖像,原因來自於精神疾病,而這樣的精神疾病與藝術創作也交纏地伴她一生,成就了她無可取代的藝術符號。在草間彌生看來,地球不過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而圓點就像細胞、分子一樣,構成整個世界,是來自宇宙的信號,沒有高低,亦無左右,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中心也非幻覺。

 

年輕的草間彌生在二戰結束後即踏上習藝之路,之後因對日本的傳統繪畫感到不耐,便移轉至西方立體派與超現實主義,探索非傳統的抽象語言;米羅(Joan Miró)與克利(Paul Klee)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影子在草間早期的創作中隱約可見。1957年,草間赴美展開人生另一段重要的創作生涯,在紐約開始發展著名的「無盡的網」(Infinity Nets)系列,此系列反映了1950年後期抽象表現主義慢慢過渡到低限主義的轉向。1962年的「積累」(Accumulation)系列中,其中的作品《我在這兒,但什麼也不是》(I’m here, but Nothing)以一間滿佈螢光圓點的中產階級客廳,草間縫製了大量的軟陽具物件,佈滿家具、生活用品等,帶來的感官解離效果,可能是我們最接近草間彌生「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的一次體驗。此時期也進行平面的藝術形式,以及運用至空間裝置,不久後草間便開始以「環境雕塑家」(environmental sculptor)自居,在紐約的公共場所策動系列極具擅動的「偶發」(happening);並在媒體追逐下,在紐約藝壇聲名大噪,此時期的草間,持續用行動擾動藝術世界。1966年,她創作了第一件鏡屋裝置《草間的偷窺秀》(Kusama’s Peep Show)。也在此時期跨足多樣化的文化生產,拍實驗影片、發行刊物、環境、戲劇、繪畫、雕塑、偶發、活動、時裝與人體彩繪,並創立自己的時尚品牌。

草間彌生《我在這裡,但什麼也不是》I'm Here, but Nothing

空間裝置,2015

這件作品再現了草間的內心世界,滿佈空間的圓點是她幻覺的形象化和重現,參觀者在這個空間裡,隱約感受到的不安,是日以繼夜糾纏草間彌生的精神官能症。

(圖片出處:高美館。)

 

A Dream I Dreamed,夢我所夢

經歷15年國外的闖盪,草間彌生於1973年返日,並於五年後,自願住進精神療養中心,一住34年,這段時期中,她持續繪畫生產、出版小說,以及雕塑上新的實驗。1990年後期,草間以暗室、鏡屋為形式的裝置藝術在當代藝術圈中再次獲得注目。此次草間彌生亞洲巡迴展中,展出鏡屋系列中首度曝光的〈無限鏡屋-靈魂閃耀〉,以及近3年來的最新繪畫〈我的永恆靈魂〉系列,並推出最新裝置作品,為亞洲巡迴展所創作的〈為摯愛的鬱金香永恆祈禱〉,展覽也包含了〈無限的網〉系列、〈圓點執念〉裝置、〈再生時刻〉軟雕塑、〈曼哈頓自殺慣犯之歌〉影像作品等,展現早期於紐約嶄露頭角風靡至今的作品,其中圓點、網紋、鏡屋、南瓜、累積、重複等這些草間持續運用的創作元素與手法也都將呈現於此展中。亞洲巡展自2013年起,於韓國大邱、首爾及中國上海等地展出後,2015年抵台,高雄市立美術館為台灣首站,6月移至台中國美館。《夢我所夢:草間彌生亞洲巡迴展-台灣站》是亞洲巡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呈現草間彌生自1960年,60年以來的代表作,展出近120件繪畫、雕塑、環境裝置、影像等作品。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靈魂閃耀》Infinity Mirrored Room-Brilliance of the Souls

空間裝置,2014

藉由鋪設鏡面的牆壁與天花板,創造出無限延伸的空間,再透過鏡面與地上的水面投射,讓黑暗的空間,灑落無數如粒子般的光點,光點延伸放射,直到無垠的鏡面深處。

(圖片出處:http://www.storm.mg/lifestyle/36386)

 

草間彌生《為摯愛的鬱金香永恆祈禱》With All My Love for the Tulips, I Pray Forever

空間裝置,2013

這些彌漫空間、看似簡單的圓點,其實隱含了草間彌生關於「消融」的哲思。

(圖片出處:http://poke.newegg.com.tw/%E8%B5%B0%E9%80%B2%E8%8D%89%E9%96%93%E5%BD%8C%E7%94%9F%E5%85%85%E6%BB%BF%E9%BB%9E%E9%BB%9E%E7%9A%84%E5%A4%A2%E5%A2%83/)


其他文章
  • 2017橫濱三年展YOKOHAM ─「島嶼和星座」 | 場諭
  • 2017德國明斯特Munster - 雕塑與空間 | 場諭
  • 思想革命的邊境殿堂,Documenta 14 | 場諭
  • 誠實面對自身個體存在的生命態度「do time」 | 場諭
  • 讓藝術成為餵養靈魂的因子,「Manil Art」 | 場諭
  • 美國色彩的熔爐-惠特尼美術館與雙年展 | 場諭
  • 藝博南飄進海島港都「高雄」 | 場諭
  • 流串交換的藝識形態BORDERS | 場諭
  • 新加坡藝術節,以地域性為主表彰本地藝術先鋒! | 場諭
  • 《3J神人》讓藝術與設計完美結合!展至2月15日 | 場諭
  • 2016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區 | 場諭
  • ”會動的”的當代藝術-紐約 Performa雙年展 | 場諭
  • 藝術的國際伸展台-弗里茲藝博會Frieze Art | 場諭
  • 經濟不景氣,藝術投資另闢藍天? | 場諭
  • 隨處都是表演舞台,2015愛丁堡藝穗節 - 臺灣季 | 場諭
  • 2015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表演藝術百花齊放 | 場諭
  • 60年代英國經典「普爾陶坊」戴爾菲思Delphis | 場諭
  • A Dream I Dreamed草間彌生亞洲台灣 | 場諭
  • 第十六屆波蘭WRO媒體藝術雙年展,三位台灣藝術家參 | 場諭
  • 《吳天章:別說再見》個展,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 | 場諭
  • 藝術不只一日的自由,Free Art Fair | 場諭
  • Dear Art, 2014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場諭
  • 旋轉木馬室內樂團,一個奇幻的享夢國度! | 場諭
  • 張如安甜美又危險的藝術『樂園』 | 場諭
  • 【樂園The Pleasure Park】策展簡述 | 場諭
  • 甜美青春笑顏中,遇見真實的你我-Art Solo | 場諭
  • 開啟文藝復興盛期的發明者 - 李奧納多.達文西 | 場諭
  • 歲末映照後的反思 - 影像的懸置狀態是分離或重逢 | 場諭
  • 為有夢想的人打造的高實踐力新興平台-Changee | 場諭
  • 『宛若一朵純淨的精緻白雲 - 水彩詩人林經哲』 | 場諭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