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歲末映照後的反思 - 影像的懸置狀態是分離或重逢

撰文 / 攝影:場諭
 
「隨時走路,即時在場」張照堂自高中時拿起相機開始拍照,至今超過50年的影像創作生涯,未曾停止,作品涵蓋攝影、電視片、紀錄片、劇情片等。今天是攝影家照堂老師在北美館「歲月 / 照堂1959-2013影像展」的最後一天,展出自1959-2013年創作至今的400餘件攝影作品,8部紀錄片與電視影片,同時也展出1960年代照堂老師參與「詩畫展」等深具實驗性的裝置作品,以及一些攝影原作、繪描、塗鴉、札記、拼貼等,也包括主編臺灣攝影家文稿、書、影像海報等。在2013年的倒數第三天,跟著71歲的照堂老師導覽這次完整的回顧展,實具意義。
 
張照堂老師現場導覽
圖說:張照堂老師現場導覽
 
「歲月 / 照堂1959-2013影像展」展覽依照創作時間順序及作品內容,規劃六項主題,包括「少年心影」1959-1961、「存在告白」1962-1965、「裝置 / 塗鴉 / 原作」1966-1986、「社會記憶 / 內心風景」1970-2005、「數位發聲」2005-2013、「歲月容顏」1962-2013。完整呈現張照堂的影像美學成就,與在臺灣攝影與影像發展脈絡上,承先啟後的貢獻。
 
在張照堂高中的少年時期,從學校、街道、農村、工地、河岸、海邊、動物、孩童、行人、工人、農人等,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群樣貌,初步啟動了他對庶民題材的關注和興趣。此時的他,以一種「在場」卻「旁觀」,冷靜但不疏離,卻也不介入的特質,充滿著對世界的期待及困惑,年輕易感的心靈及自生自覺的幽微感傷。鄭桑溪、張才等臺灣攝影前輩,成為此時張照堂跨入攝影界的啟蒙導師。大學後的他開始接觸藝術創作,開始吸收西方現代主義,以及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類型包含文學、繪畫、劇場、音樂,社會現實感、時代虛無感的文學作品或超現實的畫作,都帶給他極大的感動,並開始"利用"影像宣洩在當時,精神上的苦悶、壓抑等負面情緒以及思想;張照堂老師形容自己:『當時像一匹「孤獨的狼」,叫喊出一股叛逆的創作能量。』
 
1966年「跨界」,《劇場》季刊、「實驗短片展」、「現代詩展」、「不定形展」等深具實驗性的藝術展演都可以看見張照堂投入的身影,現場展出的其中一件《未完成》創作形式是以畫布為框架,平置於臺架上,上面放著許多燒成焦黑的書報紙灰,紙張燃燒後,產生另一種質感及無法定形的形狀。他視灰燼為雕塑材,灰燼是一種物像的消融,但也是另一個可再被塑形的物,挑戰傳統物質性與永恆性的觀念,這在當時是很前衛的藝術創作形式。
 
1968年進入中視新聞擔任攝影記者,展開13年的攝影報導,並參與帶狀節目《新聞集錦》的拍攝製作,開始深入接觸社會人群,也製作許多民俗紀錄的電視節目,試圖將鄉土風情、民間習俗與西方音樂結合。也廣泛接觸寫實風格的文學、電影,多面向的思考、想像;隨著社會閱歷的逐增,攝影從「自我內心」走入「外在觀照」,用像機捕捉庶民生活的情景及矛盾,及臺灣味道的景觀、感覺等,各式各樣的民間樣貌。此外,張照堂也製作民間文化、生活藝術相關的紀錄片,《芬芳寶島》、《王船祭典》、《紀念陳達》、《美不勝收》、《映像之旅》等。1980年,他以《古厝》與《王船祭典》兩部紀錄片,分別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與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張照堂:『我喜歡在拍片現場拍照,因為那總有一些奇奇怪怪平常不會有的人物,那樣的畫面是非常超現實的。』並於1971年參與「現代攝影九人展」,與九位攝影家,胡永、張國雄、周棟國、郭英聲、謝震基、葉政良、龍思良、凌明聲、莊靈,共組「V-10視覺藝術群」,以排除傳統與沙龍攝影為宗旨,追求不守舊且現代前衛的攝影表現形式;3年後,張照堂舉辦「攝影告別展」,向年輕時代較為灰色抑鬱且不確定的攝影方向告別。
 
導覽過程中,張照堂老師時常提到,自己拍照是很隨機的,在「社會記憶轉向內心風景」豐富的人生經歷,內化後的能量,隨機移動、攝影捕捉,傳達出一種生命的隱諭。走到最後,慢慢的,我們似乎與照堂老師遊歷了一次他的人生歲月,老師的作品總是傳達出一種悲觀的基調,但,巨大的悲觀不妨礙巨大的熱情來展現自己悲觀的視界,這是一種藝術家的特質,也是用來對抗自己內心與世界交流的形式。
 
張照堂:『我沒有什麼特定的拍攝主題,如果真要講,就是整個人生吧!人吧!這主題很大吧!我不會給自己定一個很小的題目…』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目不轉睛的瞪著一張臉孔,每一張臉孔都市自我完成的歲月雕刻。隱晦的、執著的、勞碌的、傷感的、寬容的、宿命的…他們各自刻在自己臉上,在快門落下前,我注視著他們,快門落下後,他們開始注視著我。我們彼此互望,視線焦點連成一線。每一張臉孔並不是等待被觀看的,他們也看著你。歲月流逝,容顏猶在,他們無休止的瞪著你,你能怎樣?他們看著你呢…―張照堂。
 
張照堂老師與現場民眾互照的有趣畫面
圖說:張照堂老師與現場民眾互照的有趣畫面
 
部份資料參考:臺北市立美術館、維基百科。

其他文章
  • 2017橫濱三年展YOKOHAM ─「島嶼和星座」 | 場諭
  • 2017德國明斯特Munster - 雕塑與空間 | 場諭
  • 思想革命的邊境殿堂,Documenta 14 | 場諭
  • 誠實面對自身個體存在的生命態度「do time」 | 場諭
  • 讓藝術成為餵養靈魂的因子,「Manil Art」 | 場諭
  • 美國色彩的熔爐-惠特尼美術館與雙年展 | 場諭
  • 藝博南飄進海島港都「高雄」 | 場諭
  • 流串交換的藝識形態BORDERS | 場諭
  • 新加坡藝術節,以地域性為主表彰本地藝術先鋒! | 場諭
  • 《3J神人》讓藝術與設計完美結合!展至2月15日 | 場諭
  • 2016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區 | 場諭
  • ”會動的”的當代藝術-紐約 Performa雙年展 | 場諭
  • 藝術的國際伸展台-弗里茲藝博會Frieze Art | 場諭
  • 經濟不景氣,藝術投資另闢藍天? | 場諭
  • 隨處都是表演舞台,2015愛丁堡藝穗節 - 臺灣季 | 場諭
  • 2015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表演藝術百花齊放 | 場諭
  • 60年代英國經典「普爾陶坊」戴爾菲思Delphis | 場諭
  • A Dream I Dreamed草間彌生亞洲台灣 | 場諭
  • 第十六屆波蘭WRO媒體藝術雙年展,三位台灣藝術家參 | 場諭
  • 《吳天章:別說再見》個展,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 | 場諭
  • 藝術不只一日的自由,Free Art Fair | 場諭
  • Dear Art, 2014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場諭
  • 旋轉木馬室內樂團,一個奇幻的享夢國度! | 場諭
  • 張如安甜美又危險的藝術『樂園』 | 場諭
  • 【樂園The Pleasure Park】策展簡述 | 場諭
  • 甜美青春笑顏中,遇見真實的你我-Art Solo | 場諭
  • 開啟文藝復興盛期的發明者 - 李奧納多.達文西 | 場諭
  • 歲末映照後的反思 - 影像的懸置狀態是分離或重逢 | 場諭
  • 為有夢想的人打造的高實踐力新興平台-Changee | 場諭
  • 『宛若一朵純淨的精緻白雲 - 水彩詩人林經哲』 | 場諭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