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金工無限美 - 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桃園巡迴展

相對於紙或布料等輕柔素材被運用時,設計師常會探索其立體的、具結構感的表現,金屬工藝令人讚嘆常常在於它們擺脫厚重、冷硬的本質,而呈現出柔軟、富含詩意的性格。自二月開始的「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桃園巡迴展」挑選了27件來自同名比賽的獲獎作品,應屆多數作品正是探索上述力求異於金屬質地的表現,少數則聚焦金屬原有質地,進而延伸至人文精神。依循這兩條不同主線,創作者打破了許多我們在日常生活累積對金屬材料的刻板印象。

「全國金屬工藝大賽」係由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所舉辦的全國性分組(創作組器物類、創作組首飾類與水金九文創商品組)不分齡之賽事,自2007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民國一百年為第三屆。從官方網站可以觀察到,此次賽事力圖達到國際規格,全程比賽包括初、決選共邀請23位金工領域的專業人士擔任評委,決選還邀請到德國珠寶博物館館長Holzach女士、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中川衛教授與國立澳洲大學Kuhnen教授參與評審,以增加評審的多元視角。獲獎作品則成為「礦山金采節」主軸,展覽於黃金博物館,並配合多場金工藝術座談,增加金工人才彼此的交流,也增加金屬工藝與社會大眾之交流。如今桃園巡迴展繼續增加這些作品的能見度,跳脫比賽的時效限制,沖淡名次加冕等渲染,作品本身的力量更加彰顯。

從金屬找尋自然樣貌

金屬原本藏於地層中,經過人為開發,鍛造打磨成堅固機具,實用性便成為金屬的首要特質之一,工藝大賽將組別分成器物類、首飾類,也是延續實用之概念而定。然而,本屆的幾項得獎作品,不停留於實用特性,也不留連金屬的質地,創作者以金屬描摹自然界萬物,發掘出金屬隱而不顯的婉約面貌。

器物類金質獎得主魏彤珈以紅銅與銀打造的「林境映月」,以林中樹枝交纏為體,構成一類似花瓶的不對稱器物,造型流線,由金屬所造之樹枝則以蔓生和編織兩種一自然、一人為之方式,構成了器物極具平衡感的細節紋理。乳白色區塊為月光投影,樹枝脈絡鋪排出不規則的倒影,凝結了「灑落」的動態。這個作品巧妙運用了觀者對枝脈韌度的既有印象,搭配多層次褐色色澤,軟化了僵硬的紅銅,讓人感到作品是一具有彈性的有機體。

林境映月 林境映月      風行-形變

獲得銅質獎的「風行─形變」同樣利用我們對風的親身感受,以「抽象植物體」*來具體化風的吹拂。近觀此作品,可以發現銅的堅硬質感,搭配角度非常大的彎曲造型,使得這些「植物」也透露出一種「面風」與「挺立」兩種力氣相互制衡的張力。

關於生存的討論

創作者趙永慧以手環「鐵窗二」與別針「鐵皮四」分別獲得首飾類金質獎與佳作。取材自生活環境中以金屬製造的鐵窗與鐵皮(但作品皆以白銅製成),創作者未對鐵窗與鐵皮之美觀作出個人美學評斷,而將之視為一社會現象,創作者在作品解說中呈現了其獨到觀察:「即便如此近距離的熟知彼此動鏡,但是情節好似就此停住,鐵窗止住了後續發展,讓生活多了份神秘與不安。」*,「老牆面斑駁印記的留存和新加置的鐵皮融合為台灣式的時代拼貼,即舊與新的融合。」*這兩件作品除了擁有精緻的手工,還被賦予朱紅、深綠與淺灰等台灣鄉間常可見到之色彩,無形中多了一份記憶裡的認同。

圖三鐵窗二      圖四鐵皮四

器物類銀質獎「共居」同樣具有非常精細的手工,創作者黃明珠以銀製作出不同形狀的微小單位,再相合為一個大的單位,顯示了事物的物以類聚,也反映出無論是如何殊異的個體,似乎也不能脫離與他者「共居」的模式。

圖五共居      圖六綻放空間

獲器物組佳作的「綻放空間」頗具詩意,創作者陳逸鍛敲一片紅銅,過程中「敲打聲、節奏與心境、構想相和」*,最終出現「囊臍般的皺摺形體意味著生命的開端」*,作品完成之時,二維平面成了一端閉口、一端開口的喇叭狀,分隔出內與外的概念,具象了從「空無」到「空間」之過程。

「藝術化」的實用性

水金九文創商品組旨在開發以「水湳洞」、「金瓜石」、「九份」所蘊含文化與自然生態為題材的商品,此屆獲得前三名的獎項分別製作了杯子、製冰盒與書籤,實用與創意結合之成果或許見仁見智,但作品幾乎都流露出創作者探索金屬與複合媒材並用之心思。獲得文創商品組金質獎的「沉金」,便由黃色不鏽鋼杯身,套以黑檀木環,創造了兩種材質並陳的美感,增加視覺上與觸覺上的層次。

圖七沉金

這般不同材質媒合之嘗試其實也增加了金屬工藝應用於公共設施或大型設計建案的可行性,如何讓金屬與植物、壓克力,乃至其他特殊材質共融,皆是這些多媒材作品可予以我們的啟發。

事實上,文創商品組的成果固然洋溢巧思,為生活增添許多情趣,但類似商品在近年的「文創發展」過程裡為數甚多,相較於作品本身的內容,行銷與文宣可能更是此類商品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來關注,這些優秀巧思能否進入社會參與之層次,提升生活環境的美感,例如政府機關欲設置某項公共藝術,便可洽談獲獎作品的版權,毋須另行徵件;承包建築的公司也毋須為節省設計費而一味使用同樣模板。

這些經過激烈評比的得獎作品,質量皆具一定水準,但這些水準能不能被眾人發現與欣賞,其實更可以成為主辦單位下一個目標。一如展覽定調創作的「無限」(官方網站的標題即以「無限─當代金工潮流」為名),其影響力也是值得被期許為無限的。

*此標記處引用自創作者作品解說之原文

 

以上圖片皆下載自官方網站

全國工藝大賽官方網站 http://www.gmex3.com.tw/01/01.html


其他文章
  • 地方音樂活動奏出新樂章 | 吳毓庭
  • K歌還能怎麼K? | 吳毓庭
  • 藝文展演的公益之能 | 吳毓庭
  • 音樂在街角─ 桃園縣生活的美感體驗 | 吳毓庭
  • 邁可森效應 | 吳毓庭
  • 新建音樂中心的彼端─地方文化中心的未來 | 吳毓庭
  • 2012桃源創作獎觀後感 | 吳毓庭
  • 回顧2011一場特別的音樂展演 | 吳毓庭
  • 散播音樂種籽的推手─專訪「黑種籽單簧管合奏團」指揮宋威德教授 | 吳毓庭
  • 大衛‧拜恩的跨界人生 | 吳毓庭
  • 音樂與故事相挺─淺談《雨果的冒險》之配樂 | 吳毓庭
  • 短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覽《聽覺摹寫》 | 吳毓庭
  • 金工無限美 - 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桃園巡迴展 | 吳毓庭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