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大衛‧拜恩的跨界人生

 

我周遭的朋友們,無論是音樂圈或非音樂圈,知道大衛‧拜恩(David Byrne)的人不多,但只要用過微軟XP系統的人,電腦裡肯定會有一首他的歌─”Like Humans Do”,這是微軟在2001年推出這個作業系統時,特別挑選來測試Windows Media Player的音軌。

 David Byrne

(圖片來自http://www.losanjealous.com/2008/10/06/david-byrne-performing-songs-of-david-byrne-brian-eno-greek-theater-october-3-2008/)

微軟選擇的確切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這首歌詞略帶諷刺(據拜恩表示,歌詞是以一個「火星人」的角度來看人類),在開頭便以「幾百萬年來,在幾百萬個家庭中;男人愛上女人,然後繁衍下一代;他們因此學會了傷人,也因此學會了傷心;這就是人類」呈現出人類共有的生命情境,並不悲觀,也並不樂觀,只在簡潔的描述裡,透露一點現實,卻又使用大範圍的指涉口吻(幾百萬年、幾百萬個),拉大聽者觀察現實的焦距。

_____

拜恩早先是樂團主唱(Talking Heads,中文譯名為「臉部特寫」),1991年樂團解散後,他便以其個人獨特的實驗精神與頻繁的跨界合作(不同領域的音樂人),獲得各大音樂獎項肯定。雖然介紹他的中文資料屈指可數,但少數幾篇已經將他的主要經歷作了介紹,我在此不贅述。我想介紹的是他近年的一些作品。

 "Here lies love"專輯封面 (圖片來自Amazon.com)

2010年,他與知名DJ流線胖小子(Fatboy Slim)合力完成了”Here Lies Love”,專輯以前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夫人伊美黛與菲律賓之衰敗為主題,包含22首歌曲。2006年,拜恩先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將這些歌曲以連篇形式演出(歌曲由相同主題串連),同時計畫將之變成音樂劇,但後來礙於經費,舞台劇未能完成,反倒在10年灌錄成唱片發行。

根據拜恩自己表示,「這些音樂被設定在馬可仕所偏好那種具有天鵝絨座椅、霓虹燈球閃爍之夜總會與迪斯可舞廳等場地演出」,因此在現代聽來會有種復古與超現實的感覺。這些歌詞有的是拜恩自行創作,有的是引用自伊美黛曾發表過的言論,最特殊的亮點在於,拜恩刻意採用了相當輕快的編曲(亦符合迪斯可風),試圖探索伊美黛當時在馬可仕日益獨裁之政權下,坐擁奢豪華服精品所抱持的心理狀態。

拜恩的企圖亦不僅於此,他知道來聽這張專輯的聽眾多多少少都對馬可仕政權抱持了一定觀感,但他希望這張專輯能夠「讓佇足於這些既定想像背後的人們重新檢視他們真正不滿的動機與原因」,讓事情不只是停留於新聞事件,而是更激烈的面對真實人性。

拜恩製作的專輯通常有很強的思辨性,因此若要比較輕鬆地感受他身為一位歌手與樂手的風采,便要從他的現場演出錄音/影著手。2012年三月份,他和睽違八年的好友Caetano Veloso(巴西詩人歌手)發行在卡內基音樂廳的現場錄音,Veloso細緻、婉轉的聲線與Byrne粗曠、直接的音色,時而交會,時而交鋒,配上拜恩的吉他彈奏,是一張非常有意思,又非常好聽的作品。

 與Veloso合作的現場錄音(圖片來自大衛拜恩官網)

______

拜恩除了是音樂家,也熱衷於藝術創作,其裝置藝術作品散見於各城市與美術館。例如2010年的《吉他踏板》,是由各種不同效果與顏色的吉他效果器並置構成,讓觀者可以踩踏其上,配合預先錄製好的旋律做出不同效果,給所有觀者一個扭轉音樂面貌的機會。同年在冰島展出的《Inside Out》則是以畫作開啟建築物牆面上一扇扇偽裝的窗子,每一幅畫都在描繪想像中的室內風景,部分還加入布幕或隔間之構圖,拉出更多層次的空間感。這個作品也呼應到”Here Lies Love”專輯中,拜恩希望聽/觀者能夠不僅僅探索事物背後的內容,也希望表現出那些內在,讓內在曝光,翻轉外在模樣。

 《吉他踏板》(圖片來自大衛‧拜恩官網)

 "Inside Out" (圖片來自大衛‧拜恩官網)

他最常被提起的一個作品是《彈響建築物》,這個作品分別在05、08、09年於瑞典、紐約與倫敦展演。拜恩將琴鍵鍵盤的琴弦拉往建築物四散的角落,讓琴槌敲擊建築物的不同部位,因為建築用材的迥異,所以彈奏鍵盤便會彈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加上他選定的地點皆為大型空間,因此該作品具有一種感官上的震撼,同時又泛有著眼於細節之樂趣。

 《彈響建築物》(圖片來自大衛.拜恩官網)

______

拜恩還是一位自行車愛好者,因為這項個人嗜好,他為紐約市設計了非常多個拴腳踏車的停車架,而這項嗜好也並非偶一為之,在許多關於他的Youtube影片裡,我們不僅能看到他騎腳踏車去參加時尚派對,在2009年他還將騎遍各大城市(紐約、柏林等)的經歷寫成”單車日誌”(並灌錄成有聲書),分享自己以雙腳踩出的視野。

拜恩設計的自行車架(圖片來自大衛.拜恩官網)

 《單車日誌》(圖片來自大衛.拜恩官網)

寫這篇文章時,我搜尋到拜恩在2009年受邀於TED演講(TED為全球非營利性演講舉辦單位),講題是〈建築如何幫音樂進化〉,探討了各類音樂與人,與聆聽場域三者間的交互影響,討論範圍持續到目前數位化的聆聽模式。其實,我們也看到拜恩從70年代出道至今隨著不同潮流更迭,在不同階段,他所嘗試的音樂、藝術實驗,不斷在找尋不同時空中最有意思的那則發聲,帶給世界歡愉,帶給世界反思。

 

David Byrne's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davidbyrne.com/index.php


其他文章
  • 地方音樂活動奏出新樂章 | 吳毓庭
  • K歌還能怎麼K? | 吳毓庭
  • 藝文展演的公益之能 | 吳毓庭
  • 音樂在街角─ 桃園縣生活的美感體驗 | 吳毓庭
  • 邁可森效應 | 吳毓庭
  • 新建音樂中心的彼端─地方文化中心的未來 | 吳毓庭
  • 2012桃源創作獎觀後感 | 吳毓庭
  • 回顧2011一場特別的音樂展演 | 吳毓庭
  • 散播音樂種籽的推手─專訪「黑種籽單簧管合奏團」指揮宋威德教授 | 吳毓庭
  • 大衛‧拜恩的跨界人生 | 吳毓庭
  • 音樂與故事相挺─淺談《雨果的冒險》之配樂 | 吳毓庭
  • 短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覽《聽覺摹寫》 | 吳毓庭
  • 金工無限美 - 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桃園巡迴展 | 吳毓庭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