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回顧2011一場特別的音樂展演

 

前言

這篇文字是紀錄一場去年(2011)的音樂會活動,雖然現在放上平台可謂失去了報導的即時性,然而若觀察接下來台灣音樂環境的走向,同類型的活動將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類藝文展演空間,甚至是非藝文場域。

這場導聆式音樂會,其實和我上回寫的「黑種籽單簧管合奏團」有相當類似的企圖,兩者都提供了在目前台灣音樂環境中,試圖開拓大眾聆聽經驗的重要方向,除此之外,它們都各自發掘了如何與在地連結之方式。以下我將以一位參與者的角度,試圖呈現這個音樂會獨特、深具啟發的面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樂賞主義之2011仲夏導聆                           

2011年盛夏,應鄭冬佶醫師邀請,我參與了一場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音樂會─「建國百年古典音樂欣賞」。這個機緣頗為特殊,我在2010年秋天為樂賞基金會季刊寫了一篇鄭醫師的專訪(刊登於2010冬季號),彼時由於距離與時間配合不易,訪談僅由電話與鄭醫師談論音樂的多篇文稿完成。完稿後沒多久,某日鄭醫師來電,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與一場全程導聆音樂會,由他主講,由我現場演奏,結合我們兩人的興趣與專業。推廣音樂是我個人持續經營的工作重心之一,我們在電話裡越說越熱烈,談話尚未告一段落,我便立即將這個構想加入暑期計畫。

近年台灣音樂演出不乏導聆音樂會,但多為學術性的講演或是藉由播放唱片解說之課程,真正要兼具導聆與現場演奏者仍然較少,而此次演出地點在員林演藝廳,鎖定的觀眾群不侷限於都會區,使得演出本身更有古典音樂深入台灣各個角落的意義。

員林演藝廳外觀(照片來自"彰化縣旅遊網")

從序曲到主題

鄭醫師以音樂學巨擘劉岠渭教授為師,長期參與音樂推廣,將古典音樂以深入淺出之方式介紹給大眾。他多次利用推廣視力保健的機會,將音樂帶入校園,後來更有許多學校,包括國小、國中與大學,特別邀請他去演講,講題就是古典音樂與他的人生。鄭醫師告訴我,在推廣的過程裡,他努力思索如何把被誤解為冰冷、遙遠的古典樂還原成本來就充滿溫度、貼近人心的藝術作品,常常在豐富學生的視野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心靈。如此,古典音樂的美好就不再只縈繞於個人的生命,還多了共享的幸福。

因此,這場音樂會的序奏,早已在各級學校與不同社交聚會裡展開,過去一場場演講累積的內容與互動經驗,如今都成為這場音樂會的素材,進一步,便是要如創作一闋樂曲,開始組織與鋪陳。

首先,鄭醫師找到了規模適宜的員林演藝廳小劇場,劇場約三百個座位,具備了足夠的大小以及互動的便易性,接著他情商樂賞基金會,出借百萬音響,期能以最好的設備播放解說內容;開始連絡擔綱演奏的音樂家,包括他的表妹;鋼琴家蔡佩娟小姐,恩師洪泳泉醫師,好友楊淑媺女士,以及兩位在地出身的新秀陳瑋中與鄭又瑄。最後一個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則是由鄭醫師親自策畫整體節目的走向與內容,並和所有演奏者討論可行性及流程。至於舉辦活動最實際的經費贊助一環,則受到彰化縣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與中華精工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鼎力相助。

曲目既廣且深,內斂熱情兼具

音樂會節目單

據鄭醫師表示,音樂會的節目內容皆是他個人情有獨鍾的樂曲,實際上,用音樂專業檢視,整場曲目亦具備了廣度與深度。上半場單簧管部分,他選擇舒伯特第八號未完成交響曲作為開場,聚焦單簧管的歌唱特質,並提點出單簧管在管絃樂團裡的獨奏角色。第二部份則是介紹了多數觀眾較不熟悉的布拉姆斯單簧管五重奏,展現出單簧管高、中、低三音域的音色變化。第三部份從浪漫作品返回古典樂派,介紹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鄭醫師先提及該作品曾被使用在電影「遠離非洲」裡,進而解釋這段音樂藉由「模進」之方式來醞釀情感,他配合樂句進行在舞台上踩出一進一退的步伐,呈現出模進手法裡的律動。最後一部份則由我自行挑選了法國作曲家A.Messager所寫〈為考試而作的小品〉,表現單簧管華麗、炫技的一面。精簡四個部份,便讓觀眾認識到單簧管在器樂裡獨特的多面性格。

由左至右為鋼琴家蔡佩娟、筆者、鄭醫師(翻拍自當日活動DVD)

下半場以聲樂作品貫穿。鄭醫師先用「浪漫主義」中未知、流浪、死亡等主題為引,介紹了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漂泊者〉,再由蔡佩娟小姐彈奏舒伯特以同樣主題譜寫的《漂泊者幻想曲」第二樂章。接續的兩首中國藝術歌曲:〈中秋怨〉與〈偶然〉,呼應了西方浪漫樂派的精神,分別對鄉愁與愛情留有深刻描摹。聽畢內斂、精緻的的藝術歌曲,鄭又瑄演唱極富戲劇性的〈鬥牛士之歌〉和來自義大利美聲傳統的〈我的太陽〉。節目末段則安排洪泳泉醫師個人創作的〈思念〉與〈媽媽因為有您〉兩首歌曲,內容回到觀眾熟悉的語言和曲調作結。從藝術歌曲到歌劇選粹,從西方經典到國人創作,聽眾在獨唱者殊異的咬字與運氣間,領略到不同文化的美感。

由左至右為鋼琴家蔡佩娟、聲樂家楊淑媺(翻拍自當日活動DVD)

而在下半場聲樂曲之間,還穿插有兩首器樂曲。一首是由陳瑋中演奏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延續「漂泊者」主題;壓軸的貝多芬鋼琴曲〈給愛麗絲〉一方面讓觀眾聽見平時等待垃圾車伴隨的樂聲全貌,一方面也介紹了輪旋曲式之內涵。

笑聲中溢滿情感

上半場節目結束後,我走入觀眾席,說擁擠並非誇飾,此時小劇場坐滿了觀眾,年齡層遍及老幼,我站在最後一排,眼見一家一家、祖孫三代同坐,聆聽舞台上風趣的介紹,台下笑聲不斷,我自己還沒等到鄭醫師的笑點,就已經被這個場景感動地笑了。

我想起很多時候,音樂家們聚首,總說古典音樂沒有觀眾、沒有市場,好似身為古典音樂家,只能服務樂團、服務學生與家長。然而,最值得我們去深究的其實是演奏家作為古典音樂與觀眾的橋樑,面對不同的觀眾,這個橋樑是否也該有適切的變化。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例如蕭邦的鋼琴曲,是在私人音樂沙龍裡發表的,或在小酒館,或小劇院裡,大型音樂廳所設下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並非是古典音樂展演唯一的標準。鄭醫師以非古典音樂出身的背景,來尋找古典音樂與觀眾那座最好的橋梁,對古典音樂家而言是如此具有啟發性。

當日多位校長親臨,他們談起了鄭醫師過去在校園宣導視力保健時,總會在演講尾聲不忘介紹音樂之美,對他推廣音樂不遺餘力感到敬佩。事實上,鄭醫師利用劉岠渭教授所發展的欣賞理念,以適度的理論分析輔助抽象情感之描述,同時加入過去的人生經驗:從小到大接觸古典樂的過程、參與口琴社的回憶與三十歲時的歐洲壯遊等等,為過去沒有機會接觸古典音樂的觀眾、學生提供許多能夠在生活裡覓得的入門機會,亦從自身落實古典音樂美化生活之口號。

另一段感人的場景在節目末段,洪泳泉醫師演唱自行創作的歌曲,他寫旋律亦寫詞,詞裡寫他母親與妻子,最後還向台下的另一半表達深切愛意。那是非常浪漫的一幕,不似我輩想像中上一代的含蓄,也不似時下喧嘩地示愛,那些情感蘊含在音符、樂句裡,不急不徐按節拍流洩,舞台上下盡皆動容。

洪泳泉醫師(翻拍自當日錄影DVD)

精彩來自成功整合在地資源

樂賞基金會的執行長林貴月小姐在節目結束後,遇到佩娟與我,非常客氣地予我們極大肯定,並提出往後類似演出之邀約。大力贊助本場音樂會的中華精工光電董事長陳錦湖先生也表示:自己雖然不見得每個部份都能了解,但鄭醫師的介紹將眾多陌生的細節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他覺得聽古典音樂其實很享受。會後的慶功宴上,鄭醫師談到他只貼了一、兩張海報在診所,沒想到有這麼多觀眾來共襄盛舉,實在出乎他意料,這似乎顯示員林鄉親對類似型態的音樂會其實有著相當高的需求。

聽到這些鼓勵,我內心相當激動,喜悅不僅是來自觀眾正面的評價,也是因為彷彿能預見此音樂會形式在未來的發展潛力。面對逐漸萎縮的精緻藝術市場,全世界都在思索如何讓美感教育深耕在地社群,類似的討論常徘徊於需仰賴政府支持或端靠民間力量。這場音樂會的成功,正為此課題作了一次最好的示範:從私人發想,結合基金會,結合政府機關,結合在地企業,回饋給在地人民,每一方都是受惠者。

鄭醫師在音樂會中屢次提及音樂藝術深遠的影響力:他聆聽音樂的某些片刻成為生命中無可忘懷的回憶;一如偉大作品中的短短數分鐘便自成一個美好世界。這場音樂會,看似只是一場舉辦於員林的藝文展演,卻可能帶動一波新型態的美感推廣,成就真正生長於足下土地的深刻成果。

由左至右為蔡佩娟父、鄭醫師、筆者、蔡佩娟、蔡佩娟母(照片由蔡佩娟小姐提供)


其他文章
  • 地方音樂活動奏出新樂章 | 吳毓庭
  • K歌還能怎麼K? | 吳毓庭
  • 藝文展演的公益之能 | 吳毓庭
  • 音樂在街角─ 桃園縣生活的美感體驗 | 吳毓庭
  • 邁可森效應 | 吳毓庭
  • 新建音樂中心的彼端─地方文化中心的未來 | 吳毓庭
  • 2012桃源創作獎觀後感 | 吳毓庭
  • 回顧2011一場特別的音樂展演 | 吳毓庭
  • 散播音樂種籽的推手─專訪「黑種籽單簧管合奏團」指揮宋威德教授 | 吳毓庭
  • 大衛‧拜恩的跨界人生 | 吳毓庭
  • 音樂與故事相挺─淺談《雨果的冒險》之配樂 | 吳毓庭
  • 短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覽《聽覺摹寫》 | 吳毓庭
  • 金工無限美 - 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桃園巡迴展 | 吳毓庭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