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音樂與故事相挺─淺談《雨果的冒險》之配樂

三月初,「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舉辦了四場草地音樂會,連續兩個週末分別演奏《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與《賽德克‧巴萊》電影交響音樂會。我這篇想書寫的主題─《雨果的冒險》之音樂,正好是由製作《魔戒》配樂的霍華‧蕭(Howard Shore)所完成。因此若有讀者剛參與了《魔戒》音樂會,又或者最近剛好複習到《魔戒》三部曲,或許會更能感受到霍華‧蕭在《雨果》中不同以往的音樂風格。

故事由小男孩雨果和電影大師梅里埃共同展開

書報攤老闆與雨果

(劇照來自http://www.filmofilia.com/martin-scorseses-hugo-short-featurette-73913/)

《雨果的冒險》是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2011年拍攝完成的片子,本片入圍了2012第八十四屆奧斯卡多項提名,最後拿下包括最佳攝影等五項大獎,霍華‧蕭也以本片第三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雨果》一片改編自小說《雨果的秘密》,描述一個住在巴黎火車站裡的小男孩,為了要修理好他爸爸生前留下的機器人,而到書報攤偷竊工具。在某一次行竊過程中,報攤老闆抓到了他,並沒收他的筆記本,這本筆記本是由小男孩的爸爸所留下,裡面記載了機器人修復的解析圖,他想盡辦法要拿回筆記,然而在尋找的過程裡,他意外發現了報攤老闆年輕時魔術師與導演的身份,最後他與老闆所收養的女兒設法解開了爸爸留在這部機器人裡的訊息,也解開了報攤老闆多年埋藏在心中自暴自棄的心結。

http://artmagazine.com.tw/FreeUpload/images/1331703535.jpg 機器人

(劇照來自http://cinema.theiapolis.com/movie-2SPQ/hugo/gallery/)

故事主線除了是雨果藉由修理機器人找回他與爸爸的情感連繫;另一條線則是報攤老闆,也就是史柯西斯藉本片致敬的對象─電影大師喬治‧梅里埃(Georges Melies,1861-1938)個人的作品回顧。梅里埃是電影特效先驅,因此史柯西斯在這部作品中汲汲營造出魔幻寫實之風格,亦首度使用了3D特效畫面。

http://artmagazine.com.tw/FreeUpload/images/1331704766.jpg 梅里哀導演之《月球之旅》一幕

(劇照來自http://www.animationmagazine.net/events/academy-to-screen-meliess-trip-to-the-moon/)

音樂提示心境,兼具不安與歡樂

片長約兩小時的劇情裡,除了在尾端,雨果面臨被車站警衛抓走之險境時,其緊張感較為持續外,其餘段落,即使屢遭波折,卻往往立刻就被解決,以致情節的力道頗為迂迴。這個特色同時反應在音樂中:雨果首度出現時的音樂(這個音樂將貫穿全片),是一段以手風琴奏出的六拍子旋律,在短短四個小節內(約15秒),作曲家利用調性作出歡樂與隱憂的對照,有點類似口語陳述時,直述句後,緊接著「可是」,隨後又返回「然後」的舉棋不定。同樣的概念在影片開頭,鋼琴奏出旋律之後,調性開始不停轉換(類似唱KTV時,拿著遙控持續按升key或降key鍵),營造出神祕、不安定的氛圍。

http://artmagazine.com.tw/FreeUpload/images/1331703987.jpg開頭

(劇照來自http://cinema.theiapolis.com/movie-2SPQ/hugo/gallery/)

上述兩個手法事實上正呼應了故事本身從曖昧不明到「解謎」的過程,只是特別的是,作曲家選擇三拍子節奏作為全片音樂的主軸,通常三拍的音樂被認為是較為輕快、流暢,近似舞蹈的,因此樂曲和聲雖然不甚明朗,卻因為三拍(或是六拍)的韻律感而保有了這部影片魔幻與童趣的質感。

樂器編制小,音響清亮

不同於《魔戒》中磅礡的管弦樂音響(在樂理上稱為「配器法」),這部片所採用的樂器組合規模都較小,聲響也多為輕盈。第一種組合為弦樂團加上鋼琴,用於描寫街道或是影像在行進卻沒有對白時;第二種則是前述樂器再加上手風琴、吉他與管、擊樂合成為小型管弦樂團,演奏的音樂多具有西班牙風味的強烈節奏,使用於追逐場景或主角遭遇危急時;第三個部份為鋼琴獨奏,這也是當年梅里埃在影片中使用的配樂形式。

真正使用上大型交響樂音響則要等到全片最緊張的部分,也就是車站警衛將他逼到鐘樓死角時,雨果爬出鐘樓,懸吊於時鐘指針上,以及隨後他為了搶救機器人,跳入鐵軌,造成火車緊急剎車等驚險場面,不過作曲家並未增加音樂織度(不同聲部的關係)的複雜,僅是加強了節奏與音量,強化緊張感。

http://artmagazine.com.tw/FreeUpload/images/1331705198.jpg片中最驚險之幕

(劇照來自http://cinema.theiapolis.com/movie-2SPQ/hugo/gallery/film-poster-1069318.html)

總的來看,《雨果」》所使用的配樂,一半引發自作曲家與導演合力創造出的童話式情境(例如故事開頭的場景),另一半則是符合故事背景處於1930年代法國巴黎能聽見的音樂,這說明了是音樂受到影片奠基於「魔幻」與「寫實」兩方之影響。

事物各有其運轉功能

雨果受到爸爸修理鐘表工作的影響,從小就對機械著迷,片中不斷出現的情節之一便是他為火車站各時鐘上緊發條,穿梭於鐘面背後的巨型齒輪。一幕,他對著書報攤老闆之女吐露長期修理機械的心得:「每件事物都是有意義的,即使是機器。時鐘指示時間,列車載人遠行。…這大概是為什麼我看到損毀的機器會很難過,它們沒有做著它們應該做的事。也許人亦是如此,如果人喪失了目標,也就像是壞掉的機器。」這就是他們決定幫梅里埃找回生活目標的初衷,他們期望能「修復」大導演的人生。

這段「修」東西的冒險也是雨果找尋自我的旅程,無論是鐘面背後的齒輪,還是報攤老闆的機械玩具,其運轉與待修都是雨果與爸爸最強烈的連繫。霍華‧蕭將這重要的連結也置入音樂中,以不斷反覆的三度音型(持續相差三度音高的旋律)來摹寫齒輪、時鐘之運轉,緊扣漫布雨果週遭的機械畫面。

http://artmagazine.com.tw/FreeUpload/images/1331704631.jpg鐘面背後之齒輪

(劇照來自http://www.filmofilia.com/second-hugo-trailer-75242/)

於是,音樂的運轉也成為這部電影的齒輪之一。霍華‧蕭在音樂上的精心安排,烘托了故事,也烘托了我們觀影後腦中迴響的畫面,自此,配樂將毋須在意脫離影片後是否還能保有其趣味,而是在於這些音樂主題將召喚出電影中的情節與場景,銘記於觀眾之心。


其他文章
  • 地方音樂活動奏出新樂章 | 吳毓庭
  • K歌還能怎麼K? | 吳毓庭
  • 藝文展演的公益之能 | 吳毓庭
  • 音樂在街角─ 桃園縣生活的美感體驗 | 吳毓庭
  • 邁可森效應 | 吳毓庭
  • 新建音樂中心的彼端─地方文化中心的未來 | 吳毓庭
  • 2012桃源創作獎觀後感 | 吳毓庭
  • 回顧2011一場特別的音樂展演 | 吳毓庭
  • 散播音樂種籽的推手─專訪「黑種籽單簧管合奏團」指揮宋威德教授 | 吳毓庭
  • 大衛‧拜恩的跨界人生 | 吳毓庭
  • 音樂與故事相挺─淺談《雨果的冒險》之配樂 | 吳毓庭
  • 短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覽《聽覺摹寫》 | 吳毓庭
  • 金工無限美 - 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桃園巡迴展 | 吳毓庭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