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史博館的大南海計畫─沒落貴族的枯木逢春還是緣木求魚

 
歷經60年歲月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就像《紅樓夢》的沒落貴族─賈家,曾經風光卻難掩其頹勢。本文以史博館展覽組組長林明美發表於《歷史文物》255期月刊中的文章〈跨域加值─大南海文化園區雙核心規劃〉檢視史博館欲透過「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來枯木逢春,是不是「大觀園」式的硬體思維?
 
沒落貴族為了門面的硬體思維
《紅樓夢》第二回就藉由一位古董商人感歎賈家「也都蕭疏了」、「不比先時的光景」,預視這個貴族家族正在走下坡。而後為了迎接家族中一位在皇宮得寵的妃子元春回家省親,賈家又砸下大量金錢蓋了一座美麗豪奢的省親別墅「大觀園」來維持其門面排場,更加快敗落的速度。
史博館作為國家級的博物館,畢竟是公共空間,不會像賈家走向敗落,其提出的「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面臨收入水平無法負擔擴建支出的財政窘境,便以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跨域加值發展計畫」與植物園還有捷運萬大線的公共工程整合,包裝成「大南海文化園區」來複合開發,希望爭取全民納稅人的錢來擴建館舍,解決其空間不足、環境老舊導致觀眾日漸稀少等問題。
 
大南海文化園區第一期建設計畫,史博館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以建築體擴大為發展本位,全然沒有考慮到區域文化的形塑。例如:
1、興建史博新館。
2、各館所定位與整修再利用。
3、打造南海路至園區之綠色博物館大道。
4、日式宿舍群整建與再利用。
 
史博館甚至以「一區、雙核、三軸線」作為口號,將史博館與植物園作為驅動大南海文化園區的雙核心,並連結三處捷運站(中正紀念堂、小南門站、萬大線LG02站),希望藉由新建地下館舍串連至捷運萬大線,規劃大南海學院的空間與建築利用、打造提昇商業機能的文創發展基地,串聯各文化據點和地標建物間之道路景觀集指標資訊系統。難道只要史博館長大與植物園整合,加上週邊館舍及道路的美化並與捷運串連,就能提高週邊區域發展的整體效益,逐步形塑出一個欣欣向榮的「大南海文化園區」?史博館並沒有在計畫中展現大型文化機構帶領區域再生(Cultural-led Regeneration)的雄心壯志,反而以硬體為發展本位,根本缺乏博物館如何與大南海整體區域的共生共榮,彷彿賈家為了門面建造大觀園。不過曹雪芹透過內心的天上人間諸景─大觀園,完成一部《紅樓夢》,
但史博館所主導的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卻沒有共同故事的發展可能。
 
大南海文化生活圈的豐富資源
大南海文化園區涵蓋了富有文化記憶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郵政博物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楊英風美術館,還有充滿人情味的南門市場、南昌路家具街、牯嶺街舊書街,以及作為活動場所的牯嶺街小劇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甚至擁有台北植物園這顆綠色心臟。這與文化部以「磐石計畫」提出文化生活圈的概念極為吻合,將文化結合於日常生活之中,即依各地民眾日常生活所從事不同性質的文化性活動範圍所形成的空間圈域,結合不同元素,如人(居民參與)、文(文化活動)、地(生態環保)、景(自然與歷史景觀)、產(地方產業)、物(文化與教育設施)。
史博館作為文化生活圈的一個元素,不應該建構一個藏有珍寶卻隔絕於外的大觀園,其永續經營必須透過區域內各個元素互相合作,且需要社會大眾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也因為資源越來越仰賴社會大眾,必須以服務社會大眾為對象。
 
Cultural-led Regeneration大型文化機構的設置帶動區域再生
我們期望史博館如同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扭轉大眾對畢爾包這個城市的觀感,或像倫敦泰德現代館(Tate Modern)帶動泰晤士河南岸的復甦,這都是Cultural-led Regeneration成功的案例。
 
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更應該朝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或是英國亞伯特城的博物館區的方向努力,透過史博館整合區域內的館所來提升整體效益,但史博館卻強調其營運空間狹小等問題,希望藉由改造硬體來提昇經濟效應,根本缺乏區域再生中社區的積極參與,如果區域再生的唯一目的是經濟,那麼設立購物中心或許比博物館更適合;例如史博館可以打造成像香港或上海的「K11 art mall」。
 
史博館作為區域再生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社會改革,提昇大南海區域內居民的自信心並凝聚認同感,改善環境生活品質,創造地方文化與產業發展。倫敦泰德現代館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即是以社區互動與觀光並行的發展思維,在創建初始即積極邀請社區意見領袖的參與,並提供就業機會給予當地居民,獲得社區居民認同,不是只著重觀光發展的短視近利。
 
大觀園的榮景極其短祚,由於元春在宮中的地位逐漸失勢,家族走向衰敗,甚至歷經抄家,原本生氣盎然的大觀園隨著住在裡頭的青春兒女各奔東西,而逐漸人去樓空,我們不希望史博館像大觀園只能風光一時,變成門可羅雀的公共設施。所以史博館應該擺脫以硬體為本位、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發展思維,號召區域內產官學的力量,形塑大南海共同的故事與生活情感來打造大南海文化園區,風光地邁向第二個60年。

其他文章
  • 當時尚邂逅藝術:從香奈兒到林明弘 | 盧亞聖
  • Greenberg的現代主義繪畫 | 盧亞聖
  • 我們都曾是藝術家 | 盧亞聖
  • 史博館的大南海計畫─沒落貴族的枯木逢春還是緣木求魚 | 盧亞聖
  • 從《Boyhood》淺談母親身份研究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下)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中)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上) | 盧亞聖
  • 從Kristeva的賤斥看紅樓夢探春的母女關係 | 盧亞聖
  • 正在仕紳化的巴西貧民窟 | 盧亞聖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