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上)

前言

羅蘭巴特說:「攝影不像電影有著往前連續的傾向,攝影打破了這個法則,它沒有未來式,這是它令人感傷與憂鬱的所在;電影並不具備憂鬱,它就像現實生活,而攝影是靜止的,它將我們從現在帶回過去。」

本文試圖結合觀看電影與攝影的意趣,透過羅賓威廉斯在2001年所主演的電影《不速之客》(One Hour Photo),並利用學者林志明著作《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中的某些論述,來探討羅蘭巴特在觀看攝影肖像的興趣與了解,以及在電影中發現類似Jeff wall攝影作品的趣味。

 

One Hour Photo》劇情概要

在電影中,羅賓威廉斯所飾演的賽,是一名已在快速沖洗店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老店員,他總是認真且專業地將每捲底片,尤其是他最鍾愛的顧客──約金一家人,總能受到他特別的關愛。

約金一家人住在大賣場附近,平時更有拍照記錄生活的習慣,康妮尼爾森飾演的女主人常常帶著她的兒子傑克到賣場買東西,順便沖洗照片。

他數年來透過妮娜拿來沖洗的照片,看見了她和丈夫威爾的恩愛,慢慢看著她的兒子傑克從小嬰兒長成九歲大的男孩,也見證了這個家庭每段假期的美好,感覺自己就像約金家的一份子。

約金一家人溫馨美滿的家庭照,彷彿是賽的幸福藍圖,填補了他的孤單與寂寞,也越發滋長他對家庭的渴望,為了真正成為他們家中的一份子,他慢慢開始將心中的計畫付諸實行。

從《One Hour Photo》發現照片裡細節的趣味

圖:擷取至電影《One Hour Photo》

 

會用《One Hour Photo》這部電影,是電影中數位相機還不盛行,裡頭詳盡交待了傳統攝影整個成像的過程:(1)拍攝前透過觀景窗取景(2)確定構圖按下快門(3)拍攝後沖片(4)沖片後洗相。從這過程中可以歸納出傳統攝影的四大特質:一、無法同繪畫可以無中生有。二、不必要的細節也可能收進照片中。三、拍攝中造成的不連續性。四、攝影是一種複製,並非再生。

某些情節屢屢讓我想到羅蘭巴特的刺點與知面,甚至在片末展示主角拍攝許多日常家庭的尋常之物(沙發的局部、馬桶的局部)的構圖方式,更讓我聯想到Jeff wall的攝影作品《Diagonal Composition, 1993. Tate Modern, London》與《Diagonal Composition no. 2, 1998. Private collection, Munich》

另外片中最常出現的便是家庭照,令人想起羅蘭巴特著作《明室》中,一張最令他魂牽夢縈「冬園照片」也亦是一張家庭照(卻始終未出現在其著作中),在影片中飾演沖印店店員的羅賓威廉斯在電影開頭便自述:「家庭照片留下了笑容,例如在生日、婚禮、假期,人們用照片紀錄了這些人生中最歡樂的時刻,別人在翻閱我們的相冊時,也將會發現我們過著沒有悲傷、快樂且悠閒的生活,沒有人會將自己想忘記的事物拍下來。」

儘管我們在拍照時有所謂的意圖性的操作,透過相機的觀景窗去擷取我們想記錄下來的部份(就像電影中定義的家庭照只擷取歡樂的部份),不過攝影如林志明在〈專注、世界、日常:Michael Fried論Jeff wall〉文中論述的:「攝影的紀錄特性是現實(被攝現場)的切割,其中有許多細節即使不在拍攝者的意圖中,也會同時被記錄下來[1]。」就像安東尼奧的電影《春光乍現》中的攝影師,原以為在公園裡偷拍到政治人物與女子幽會的獨家八卦照。然而當照片洗出,藉由放大檢視,卻意外發現照片中的小細節,被政治人物摟抱的女子視線頗為異常地瞄向右側樹叢,樹叢中有一灰點。攝影師將灰點放大,竟赫然看見一隻握有槍隻的手,出乎意料地挖掘出一宗政治謀殺案。這裡可以了解到儘管我們肉眼有莊子所言「不辨牛馬」的視覺限制,但是相機卻幫助我們紀錄細節,尤其現在相機解析度越來越高,我們甚至能夠透過電腦去放大檢視更多我們原本在拍照當下時,沒注意到的細節,當然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期望,自己的日常照片如《春光乍現》般出現那麼驚人的細節,亦或是靈異照片在不明顯處多了一隻手還是一張模糊且哀怨的面容。

在隨後的電影片段賽(羅賓威廉斯飾演)提到:「大多數人不會為日常存在的枝微末節拍照,例如用過的便利貼、加油站的工人…但這些都是組成我們真實生活的事物。人們不太會對這些事物拍照。」然而Jeff wall卻用了這些日常生活的細微之物,在《Diagonal Composition》三張系列攝影作品中,透過線條的平行與交錯,還有色彩與材質的變化,反而讓尋常角落有了抽象畫的意趣。攝影作品中的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也成為羅蘭巴特在談論刺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面三張圖為Jeff wall的《The Destroyed Room》以大尺寸照片(最初在1978年以200公分乘300公分的大小展出)透過燈箱展示了Jeff wall精心安排且鉅細靡遺的細節。

上圖擷取自電影《One Hour Photo》照片與上方jeff wall的作品產生一種類似性。

 

 


[1]林志明〈專注、世界、日常:Michael Fried論Jeff wall〉p.90

 

 

 

 


其他文章
  • 當時尚邂逅藝術:從香奈兒到林明弘 | 盧亞聖
  • Greenberg的現代主義繪畫 | 盧亞聖
  • 我們都曾是藝術家 | 盧亞聖
  • 史博館的大南海計畫─沒落貴族的枯木逢春還是緣木求魚 | 盧亞聖
  • 從《Boyhood》淺談母親身份研究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下)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中)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上) | 盧亞聖
  • 從Kristeva的賤斥看紅樓夢探春的母女關係 | 盧亞聖
  • 正在仕紳化的巴西貧民窟 | 盧亞聖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