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正在仕紳化的巴西貧民窟

為了迎接2014年的世足賽、以及2016年的奧運盛事,巴西政府在數年前便開始以武力針對里約熱內盧的「Favela」實施「綏靖」計劃,並清除市容的「毒瘤」。

巴西的貧民窟被稱為「Favela」,由於缺乏衛生設施是充滿疾病且貧窮的區域,有幫派佔地為王及毒品犯罪等問題,在2002年的電影《無法無天》(City of God)便是以巴西的「Favela」作為背景,深刻描寫一群聚集在黑街後巷到處幹架混日子的街頭遊童,從小打家劫舍,偷拐搶騙,舔著血跡和毒品長大的生活。

電影中更寫實地描寫巴西「Favela」實際的統治者,就是握有大量金錢及武器的毒梟,有趣的是,Favela在一黨獨大時,極為歌舞昇平,成為警方不得不震懾的勢力,最終卻敵不過自私人性所造成的內部動亂。

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大多數位在面海的山區,富人則聚集在山腳下,由於特殊的聚落地景以及具有絕佳的視野,警方在控制了「貧民窟」之後的72小時之內,該地房價就能狂漲50%,而租金更在短短幾年之內,翻了三倍之多。從前乏人問津的破舊公寓,一夕之間遂成為地產商眼中的當紅炸子雞,治安變得穩定,也開始吸引觀光客造訪。高級餐廳、精品旅館更紛紛進駐。

這不禁出現了疑問那些原本居住在破舊公寓的住民,他們去了哪裡?他們會不會因為房價狂漲下而被迫離開他們生存的地方呢?巴西人權團體見證人和里約人民世界盃與奧運委員會(Comitê Popular Rio Copa e Olimpíadas)於2013年1月推出紀錄片「O Legado Somos Nós(我們就是傳承)」片中揭露里約熱內盧市府為了建設高速巴士道路,拆遷雷斯廷加地區的始末。

根據紀錄片內容,自世界盃和奧運準備工作開始後已有八千人失去了他們在里約熱內盧的住所。里約人民世界盃與奧運委員會公布的檔案表示為了2014 世界盃和2016 奧運,將會有三萬人被迫遷移。

 

藝術能解決仕紳化的問題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舉出荷蘭藝術家Jeroen Koolhaas 與Dre Urhahn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彩繪貧民窟的案例,這兩位藝術家透過貧民區繪畫計畫(Favela Painting) ,把那裡的房子及街道彩繪成色彩豐富的藝術作品,讓該區域成為里約熱內盧的著名觀光景點,也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

是以一種具過程性與參與性的新類型公共藝術,擁有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的特性。不過場域特定藝術只會創造或改變一個區域的地景。

 

如同藝術家Jorge Selaron在1990年向巴西里約熱內盧市府申請後,便著手利用他收集而來的馬賽克磁磚拼貼在階梯上作畫,許多人為了表示支持,也紛紛捐贈磁磚給他作為創作之用,Jorge Selaron用了約兩千多片各種顏色的馬賽克磁磚,拼湊出巴西的生活面貌,階梯的起點是天主教堂,階梯頂端是一大幅巴西國旗。在「塞拉隆階梯」的週遭,每天由觀光客、警察和小販交織出熱鬧的景象。然而公共藝術除了能夠美化環境,創造觀光人潮,卻也可能因為這兩項優勢容易讓一個地區面臨仕紳化問題。

 

我認為要解決仕紳化問題,就是成立文化機構設制帶動區域再生(Cultural-led Regeneration)並導入藝術為現地發展(fight-specificity)的概念。因為現地發展的藝術需要透過組織才能活化並貼近原有的脈絡。

Jeroen Koolhaas 與Dre Urhahn除了用藝術將貧民窟變成多采多姿的村落,他們更希望在里約熱內盧設立總部及團體,透過募集資金來購買彩繪材料,並能培訓在地更多對藝術有志的青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且資金越充足,聘請的時間及項目就可以持續越久。他們的藝術方式不僅僅美化一個地區,更希望結合藝術教育,達到與一個地區人民合作共享這份榮耀,彷彿可呼應呂佩怡在〈弔詭關係:當代藝術與都市更新之間〉文中提到藝術與都市更新的相遇狀態。

從巴西的案例中回到台灣,我個人很喜歡藝術家吳瑪悧的策展計畫「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透過竹圍工作室做執行團隊,在2010年以「早餐會」、「村落的形狀」、「在地綠生活」、「食物劇場」、「我家門前有條溪」等計畫,來談藝術家可以為社區做什麼?透過藝術家來帶領居民更加深入去了解並發展地區特色,也許藝術家也能夠與該地區的民眾一起構思在自己的社區應該設置什麼樣的公共藝術品,在國內外都更從未停歇下的現在,我相信藝術能夠創造一個共同對話及分享還有成長的平台。

 

 

參考資料:

 

書籍:

 [美]佐亞‧科庫爾梁碩恩著,王春辰何積惠等譯。《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網路:

1、中巴經貿合作呈現新氣象

http://big5.qstheory.cn/jj/hqsy/201309/t20130923_273357.htm

2、廿年首度巴西極富比例破極貧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310300010-1.aspx

3、〈Where is Brazil's economy going?, from the September issue 〉http://artreview.com/features/september_feature_market_forces/

4、巴西世界盃帶來的強制拆遷

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2013/03/17/14908/

 

期刊:

1、   藝術家─ 2013年10月號p.210 〈區域即中心:台灣獨立空間現況〉

2、   藝術家─2013年11月號p.343〈從現地概念到為現地而發展〉

3、   Artreview Asia 2013. 11月第二期


其他文章
  • 當時尚邂逅藝術:從香奈兒到林明弘 | 盧亞聖
  • Greenberg的現代主義繪畫 | 盧亞聖
  • 我們都曾是藝術家 | 盧亞聖
  • 史博館的大南海計畫─沒落貴族的枯木逢春還是緣木求魚 | 盧亞聖
  • 從《Boyhood》淺談母親身份研究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下)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中) | 盧亞聖
  • 電影《不速之客》的攝影現象學(上) | 盧亞聖
  • 從Kristeva的賤斥看紅樓夢探春的母女關係 | 盧亞聖
  • 正在仕紳化的巴西貧民窟 | 盧亞聖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