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光亮之外

 

 

一年一度的元宵燈節再度展開,就像元旦的101煙火,我們期待每次的變化,12 生肖輪著走也頗有新意,台灣的燈會活動甚至獲選為「全球最佳節慶活動」之一。今年在花博殘留的場地舉辦台北燈會,讓遊客們稍稍回顧了花博大張旗鼓的建設,2月23、24日圓山捷運站擠得水泄不通,旅客大排長龍等著搭手扶梯,急著要小便的人口波及到周邊的便利超商,一邊是商機一邊是髒亂。

 

然而台灣民眾對花燈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除了提醒大家節氣到了,也活絡社會的氣氛,小孩子吵著看花燈,國中小美術老師忙著帶學生做花燈; 由政府主辦的大型燈會往往受到民眾的歡迎,各家廠商競逐招標,分食著這塊可口的大餅。許多網友抨擊天燈施放造成的環境破壞,天燈並不會真的一路飄到天上,而是燒盡後墜落變成垃圾,若以環境保護的角度觀看年復一年的大型燈會,每一組燈都是只使用幾個晚上的裝飾品,讓我們見識一時的絢爛。

 

上圖下圖:去年台灣燈會的「龍翔霞蔚」移到了彰化縣員林鎮的郊區空地,將會永久置放在此成為心地標(現為『主燈公園』),2004年的「靈猴轉乾坤」置放在新北市八里(八里左岸公園),這些巨大的動物退休後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平日也不若展出時光芒四射的樣子,靜靜的披著晨光晚霞和灰塵,而這些只是其中兩座。

 

 

圖片來源:

http://www.ipeen.com.tw/comment/46381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7663911.shtml

 

 

今日的花燈是傳統文化下隨著時代演變出來的產物,我們不用紙糊的燈籠配蠟燭,而利用鐵絲鋼架壓克利花布等各種不同材質,搭配各色燈泡、日光燈、LED燈等做出視覺效果。巨碑式的主燈通常是歷年燈會的焦點,無論哪種生肖動物,通常都被設計成高聳入雲的一尊雕像,任誰看了都仰頭驚歎「好高」,只是每年都做一隻新的,那舊的去哪裡了?

 

由於一年才一次,我們並不會厭倦重複的主題一再出現,即便事實是每次的燈會拍起來都差不多。燈會現場爭奇鬥艷、百花齊放的樣子在歷史上早有記載,燈會的規模和品質往往反應了當時的國力和流行,如唐朝的燈會便已十分精彩盛大,宋朝則興起了猜燈謎。台灣近年的主燈設計幾乎如出一撤,除了比賽的部份偶有新奇之作,其他招標的花燈往往陳腔濫調,官方塞選各個廠商的案子,廠商在企劃過程中盡可能迎合政府所好,經驗老到的則能掌握箇中規則,當中的利益糾葛實不若表面的光鮮亮麗,那些巨無霸主燈究竟表示什麼樣的官方審美觀?或者直率地反映出官方認為的國力象徵?

 

以環保的觀點審視燈會的舉行,似乎對傳統節慶太過嚴苛,但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之下,一再製造出難以回收或再利用的大型燈具,好像有點自討麻煩,先花了許多材料費和製作費,接下來可能還要花筆錢處理大型廢棄物,做了又拆、拆了又做,或者置放在某個角落,台灣島恐怕也沒有那麼多的土地可以打造成「花燈公園」,假設我們還處在工業革命時代,凡事都追求大、快、新的進步時代,巨型花燈似乎還有點譁眾取寵的必要,但現在看起來卻是個徒增負擔、效果不討好的暫時性建設。

 

上圖:寶藏巖元宵燈會,作品《休眠火山》和作者翁偉翔

 

(上)林建佑x林韋佑x蘇家賢x黃法誠x廖沛怡《傾巢而出的漫遊》

(下)豪華朗機工《日光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圖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treasure.hill.1?fref=ts

 

 

 

在今年各地燈會中,寶藏巖燈節展覽〈如畫美景〉或許算是一隻獨秀,看不到十二生肖、中國民間故事、卡通人物,藝術家們利用巧思配合場地景觀設計出各種燈光秀,無論是開幕的表演節目或者作品安置的地點,都能見到策劃者的用心,觀眾可以在這邊看到其他燈會缺乏的和諧度,而不是直接套用場地或套用作品,將花燈放在高臺之上,部份作品使用大量廢棄燈具,並歡迎民眾走到燈組裡面。

 

 

 

儘管這是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的燈節展覽,也傳達了對於生活事物的奇想,但若論及元宵文化,寶藏巖的燈會並沒有那麼濃厚的台灣味,即便它以前衛、新穎的方式展現了燈會的可能性和藝術性,也適時回應了當下的環保和都市生活等議題,回過頭來檢視所謂的元宵燈會,是否能有更為環保的做法,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提供更好的展覽品質,另一方面亦能兼顧傳統上的節慶意涵和美感經驗,以較具創意的方式規劃燈節,對於策劃者來說的確值得挑戰,只是我們是否能期待官方用這樣的觀念籌辦,而不僅是發包工程而已?

 

 

 

 


其他文章
  • 今天我們不在電影院裡看電影 | 宋艾凌
  • 微觀記事 | 宋艾凌
  • 殘酷舞台:當顧展人成為主角 | 宋艾凌
  • 光亮之外 | 宋艾凌
  • 學習之路:跨不過去的理想(下) | 宋艾凌
  • 學習之路:跨不過去的理想(上) | 宋艾凌
  • 文青的小世界 | 宋艾凌
  • 無形空間的浪潮 | 宋艾凌
  • 擁抱媒體的太空神話 | 宋艾凌
  • 料理最前線:抗爭現場的生活革命 | 宋艾凌
  • 館中館:策展人與觀眾的舞台 | 宋艾凌
  • 藝術朋友:旅行的意義 | 宋艾凌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