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二十世紀初的風格流派時期

與畢卡索同一時期,生命卻如此短暫的莫迪里亞尼,有著如同梵谷的經歷一般,死後藝術作品才得以大賣。若真要問起臺灣非藝術系學生的大眾,知道莫迪里亞尼的,為數著實不多。平心而論,在過去兩年內有這樣的一個展覽出現在臺灣,筆者予以極正面的評價,不是為了拍賣市場所界定的藝術價值或是炒作的名氣,而是從一個美術館的立場出發---高美館做到了讓大眾「知曉」那個流派盛行的年代:除了立體派與未來派等的藝術家,另外還有著臺灣正規國民教育中所遺忘的莫迪里亞尼。

莫迪里亞尼展中呈現了他從年輕到死亡前的創作作品歷程,以及介紹了莫迪里亞尼的生平與好友們的創作風格。從脈絡的敘述來看,莫迪里亞尼個人重構了部分法國的歷史,道出了藝術流派或個人創作與社會結構從不曾分離的一個狀況。反映上就如同Arnold Hauser所說:只有沒藝術的社會,並沒有沒社會的藝術。(The sociology of Art, 1982)

 

脈絡中的作品

早期的莫迪里亞尼所表現的油畫,承繼印象派與學院派既有的畫風;而中後期的莫迪里亞尼因人生中的困厄境遇加上受到非洲藝術等創作的影響,石雕的作品逐漸融合北非木雕的風格(這讓觀者可以從作品技法上,了解法國政治上擁有殖民地的背景;另外亦可從莫迪里亞尼朋友的作品中,觀看到那個流派盛行的年代,各家所表現的方式)。之後,因石料難以取得,莫迪里亞尼又轉而以油畫為主要創作,此時的作品,完整呈現出藝術家個人一生的經歷。莫迪里亞尼中後期的油畫,人物肖像皆有著如同石雕般的瘦長臉形與細長的頸部,其空洞飄渺的眼神也遵循著石雕作品的創作;繪畫上尖挺而刻意拉得筆直的人物鼻梁,則成了辨別是否為莫迪里亞尼作品的判別標準之一。莫迪里亞尼人生中的際遇,在此刻轉換為創作上可辨識的脈絡。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美學

若以精神分析學派美學的觀點來看莫迪里亞尼的作品,潛意識的虛無則與有意識的回應表現在肖像的眼神中。觀者可以從畫作中描繪的人物體察到莫迪里亞尼內心對於生活的感受。在碰到第二任妻子珍妮之前,染毒又酗酒的莫迪里亞尼,人物的肖像上常帶有著空洞的眼神;但在繪製其妻子與女兒的畫像時,人物的生氣勃勃卻又顯現在畫作中,其精神上的反應感染了莫迪里亞尼的創作手法,而生活中法國派與文藝復興作品的影響,也間接形塑莫迪里亞尼的創作風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一切皆高舉著突破傳統繪畫的年代,莫迪里亞尼那具有歌頌文藝復興的畫風在此時獨具一格,但這也使得他在畫壇上倍感孤寂。類似負面的創作動力,與魯西安.佛洛依德也許有著類似的創作風貌。魯西安.佛洛依德所做的畫作,多半都展現出人物的孤獨、寂寞、悲傷、不安與空洞等情緒,呆滯的表情注意著某一方,給人欲言又止的觀感,使畫作中營造出的不是美好,而是當下的憂鬱,這也反映出魯西安.佛洛依德的生理精神狀況。

綜觀而論,精神分析美學描繪出畫家藉由創作,使再現的客體有著藝術家主體本身的思想,情緒上的挪移,讓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家風格不斷被強調,營造出當下所描繪之個體的場景脈絡,而這樣個人風格的建立,也增添了藝術美學上生命價值的意義。

 

「不入流」派的獨樹一幟

回歸到時帶架構而論,大宣言、大論述的現代主義風格流派背景在二十世紀初實為藝術史中的主流,在那個年代還嚮往著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美學,也的確讓莫迪里亞尼被當時美學判準所忽略。技法上不同於畢卡索結構主義式的立體派,政治名聲上亦不若夏卡爾象徵主義式的綜合創作,莫迪里亞尼在此時的創作背景,可說是孤、窮、寂。如果以階級社會地位來看莫迪里亞尼生前的處境,不難理解為何他的畫作會暫時乏人問津。

藝壇上享有極高名聲的藝術家,不是屬於所創的畫作流派,就是參與某個特定的風格派別,但莫迪里亞尼卻明顯走著與當時成名畫家不同的道路。他從生命的體悟融合了非洲藝術與文藝復興傳統的創作技法,象徵並帶有寫實主義地描繪了再現的客體。個人情感的投射與生命脈絡的結合,這些創作上藝術美感的經驗呈現,並無法讓莫迪里亞尼在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中,被世人所接受。

也許當時的人們太在乎所謂的脫離傳統與宣言式的藝術創作,以致於暫時忽略了那沒有加入任何流派的莫迪里亞尼。「不入流」派的獨樹一幟,在莫迪里亞尼死後才漸漸被世人重視。某種程度上,現代主義所宣揚的打破傳統舊有藝術觀,及多樣的風格呈現,其實與沒有加入任何流派的莫迪里亞尼做的是同樣的藝術史改革事件,即便他心儀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手法,但莫迪里亞尼還是跳脫了傳統藝術美感的認知,融入了屬於自己心靈層面的投射。若說莫迪里亞尼沒有任何的風格,那藝術拍賣市場又何來「莫迪里亞尼的作品辨認度很高」之言,我想,在莫迪里亞尼還活著的年代,他只是忘了發表一個宣言,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流派如此而已。於是乎,「不入流」派的獨樹一幟,也只能在莫迪里亞尼辭世後的某日,突然被民眾發現,而後重新評斷、聚焦、與重視。

 

 

 

圖片來源:

http://leomaggie.nidbox.com/diary/read/7147569

http://mypaper.pchome.com.tw/0701023/post/1322135617

http://kuart2008.pixnet.net/blog/post/28402656

高美館網站

北美館網站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