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大理石之都

走訪花蓮,景色秀麗,被諸山隔絕的地帶,為這地區帶來獨特的風華。花蓮位居歐亞與菲律賓板塊交錯地帶,擁有豐富的岩石,石材多樣,且品質優良,擁有全台90%的石材資源。這裡不單是出口的前哨站,且隨著貨輪進口的石材,也有一定數量,為花蓮帶來「石頭的故鄉」、「大理石之都」的美名,也因此吸引許多石雕藝術家駐足於此創作。

圖一  柳順天個展「無、有、形」,正在花蓮石雕博物館展出。

在花蓮石雕博物館舉辦個展的柳順天,正是其中之一。身為花蓮森磊石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早期致力於工藝創作,十幾年來,漸漸投入純藝術創作的領域,作品屢獲國內外大獎與邀請展出。問其投入石雕創作的緣由,柳老師說:「就是因為大理石材質的堅硬不變,才讓我產生興趣,當然在創作過程中會有許多困難,但也就是因為有很多困難,才會思考來克服種種的難關。」在訪談中,柳順天常提及面對困難、困難產生的壓力、克服挑戰等,不單只是個人創作上的經歷,亦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種體悟。

 

與石相抗

「我這作品現在又加上鋼索,就不只是石頭而已,已經轉化了。單獨一塊石頭的話,那就是頑石,經過改變後,氣質就不同了。」「不鏽鋼的鋼索,是一個有限的束縛,有壓力在裏頭,才會導致內在的改變。」柳順天偏好花崗石這項材質,因其具有永恒不變的特質。近期的創作中,加入鋼索這項質地,讓原本剛硬難摧的花崗石,相形下柔軟許多。「原本繩子是用刻的,但刻出來像是假的,剛開始用鋼索去綁,經過很多的實驗,花崗石是硬的材質,但被鋼索綁了後,感覺花崗石的材質變軟了,裏頭有氣,就有一種張力被呈現出來,你沒有被壓的話,潛能無法發揮出來。」

 

圖三  改變的種子

作品《改變的種子》,是一粒即將生長發芽的飽滿種子,緊緊被鋼索束縛住,表達的並非生活中不可抗拒的重壓,或莫可奈何的生命景象,反而,仔細觀賞這件作品後,在觀者凝視下,種子與生俱來的生命力,躍然而出。柳老師說:「沒有經過壓力,你不會改變;外面有壓力,你才會改變。」歷經三十餘年的創作歷程,柳順天沒有一刻放鬆,不斷在藝術創作上追求表現。細數來時路,年輕時服完兵役後,尚未決定要從事哪項工作,偶然機會下,從屏東搬到花蓮,發現大理石雕刻之美。「我本身就有繪畫的底子,國中高中就有創作的能力,見到石頭上的雕刻作品,引起我相當濃厚的興趣,自信我絕對有能力在石雕上發揮天份。」

圖四 破執

修練的藝術

起初,以工藝入門,從事工藝雕刻、寺廟神佛像雕刻、景觀美化雕刻,如花蓮永興路的景觀雕塑設置《祥龍‧瑞鳳》,是柳順天三十年前的作品。「三十多歲時很幸運,有二次機會被聘請到日本名古屋及北海道雕刻作坊工作過,同時也借道至日本箱根雕塑公園及日本美術館參觀。」欣賞名家作品,了解日本的現代藝術,回國後翻閱書籍,開始深入了解現代藝術,思考如何在作品上有所突破,創作至此步入新的階段。十幾年來,柳老師投入純藝術創作領域,作品得到各方的肯定。近年更涉足公共藝術領域,媒材除了不鏽鋼、花崗石,還擴及玻璃、LED燈等,展現其不斷迎接挑戰的旺盛藝術企圖心。

柳老師提到對石雕創作的體悟,「大理石就是在那裏修,修就是修練,創作作品就是一種修練過程。作品產生共鳴,是因為我們了解環境,了解自己。」他認為石雕不同於其他創作媒材,有其困難度,但可以放心的是,現在使用的工具,如鋸片,經過不斷的改良,再怎麼堅硬的石材都可以輕鬆造型。但是,一般藝術科系畢業的學生仍然很難在一兩年內做出作品,「從事石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慢慢修練,同時也要下功夫,沒有經過三五年的磨練,絕對創作不出甚麼東西的。」「現在可以選擇的媒材很多,從事石雕的人,需要體會為何選擇石雕,必須只有石雕可以呈現你的理念。」柳老師在最後的訪談中,留下給欲從事石雕創作者的建議。

  

圖六  明明

 

圖片來源

圖一~圖六  作者拍攝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