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近年來藝術領域中,當眾人乍舌於當代藝術屢創新高的拍價外,「藝術治療」也是引人注目的名詞之一。以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的定義下的藝術治療來看,乃是「透過藝術媒材,從事視覺心象的創造性藝術表達,藉此心象表達,反映與統整個人的發展、能力、人格、興趣、意念、潛意識與內心的情感狀態。」也就是透過各種藝術材料,協助參與者釐清與瞭解自身的疑惑、壓力、困難。學會理事長林曉蘋表示,有些人會把藝術治療看得很神,因為與傳統口述的心理治療完全不同,卻在實質上會改善參與者的身心狀況。

因此,當代藝術家亦樂於在作品中融入療癒的概念,像是在當代藝術館展出的韓國藝術家李受徑,便以曼陀羅創作每日一篇,形成影像日記般的紀錄,成為展出作品之一。非藝術專業的一般人亦多受惠於藝術治療的功效,在創作中遇見未曾看見的自己。

圖一  林曉蘋攝於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辦公室前

 

台灣藝術治療始於由國外學成的藝術治療師返國服務,經二十年的耕耘,在都會區如台北、台中、高雄,已漸為人所稱道,在東部濱海的花東,是否也進入了藝術療癒的繽紛世界中,則是本文關注所在。

原本在台中工作六年多的藝術治療師林曉蘋,四年前與丈夫毅然決定搬到花蓮,展開一段新的生活。筆者原本為了瞭解台灣東西兩地藝術治療的差異,卻在訪談後發現,林曉蘋治療師可謂身體力行,讓藝術治療深化在日常作息中,將心中的價值扎扎實實展現在每日生活裡。


 

圖二   國小一年級的原住民小朋友運用玉米粉漿,加上鮮紅色的顏料,釋放內在深層如血腥般的恐懼。過程中,他運用全身的肢體力量專注投入創作中,好似內在一股洪流迅速竄出,難以遏止,他連續畫了六張如血濺出來般的作品。

林曉蘋表示,自己與先生原本對鄉下生活就有嚮往,卻沒訂下時間表。隨著愈來愈厭煩都市生活,終於決定舉家東遷。在英國念藝術治療時,對於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大的空間,感到幸福,同時步調上也呈現慢活的生活景致。遷居花蓮光復鄉,正是人們口中的偏鄉,這樣的選擇,卻是符合林曉蘋個人生活的願景,不單只是為了工作而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求,也因此得到滿足。林曉蘋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天地人合一的藝術生活風貌。


 

圖三  即使已經是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偶爾仍會有輕微退化的情形,如照片中躲進紙箱,將自己暫時藏起來。允許孩子偶爾安全性的退化,也是治療師幫助孩子短暫休養,讓自己還有保有面對現實環境的能力。

 

被山阻隔的花蓮,更像是海的孩子,少了被過度開發的可能,保有自然純真的民情。從創作動力來看,東部的民眾顯得較為開放,在媒材接受度上,也更為寬廣。林治療師以原住民為例,不同的族群在接受度與開放度上也有差異,「我與太魯閣族群工作時,他們的創作動力是非常強、非常活躍。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的人,就比較結構化。藝術治療師需要較多引導與時間,協助個案去汲取內在資源來創作,而不會被意識層次的事物阻礙,卡在那個地方。」林曉蘋對此說明,在藝術治療中,感覺高過頭腦的理性分析,「必須要突破個人的意識層面,才能真正進入到你的潛意識,必須讓腦袋放空,讓你的感覺帶領你去創作,才比較容易進入到你自己的潛意識。這樣的方式,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的,當一個結構性越強、規矩越多的社會,就會越難做到前面所說的自發性創作。這個部分就是所謂的藝術創作即治療,講求把自己內在真正自我療癒的力量汲取出來。當一個人越社會化,越難做到這一點。」


 

圖四  這是一個國小高年級小朋友所創作的殭屍面具,並交給治療師戴著扮演殭屍,他則飾演殺殭屍的人。透過創作與角色扮演的過程,他可以在自然與有趣的情境中,具體化內在的被迫害焦慮,並在遊戲中處理。

 

這樣說來,東部的民眾在創作動力上具有療癒的優勢,然而,就資源獲取上,東西部民眾仍有不同的差異。西部民眾對藝術治療有較多的認識,也因此比較願意自費參與;東部的民眾會參加課程,多是由社福機構的推薦,並在收費上享有減免。由於藝術治療未能納入健保,因此民眾需要自費。東部受惠於諸多的社會福利機構,由自身募款,或是向政府申請經費,參與藝術治療的民眾不需付比較高的費用。


 

圖五  當內在的恐懼與混亂,經過治療師的涵容與護持,便不再以無名無形的狀態困擾樂樂(化名),開始以現實可理解的象徵方式去呈現自己的內在困境。作品中,是一個人開著火車,前方遇到山崩,但沒有關係,開火車的人可以在旁邊開一條路,火車就可以繼續走。從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樂樂內在,已有能力去面對與處理心理的挫折感受。

 

在花東地區的藝術治療師,目前在花蓮只有一位,即林曉蘋本人,台東兩位。林治療師期待有更多的藝術治療師能夠到東部發展,因為藝術治療可以介入的地方很多,諸如老人十年長照計畫、早療、身心障礙者、學校….等等,超越了語言的力量,除了使用語言溝通,並可以非語言的形式表達,因此可以跨越所有的年齡層。「我曾做過一歲半與九十三歲的老人,口語傳統的治療方式,無法擴及如此廣大的年齡層。」對於藝術治療在東部的角色,林治療師期許在醫院、學校中可被認可、接受與認同。


 

圖六  十歲的小靜(化名)被外在光鮮絢麗世界所吸引,抗拒面對內在不安與空虛的自我,雖然用作品真誠表現了被關在泡泡中的自己,但仍選擇物質來幫助自己,防衛內在的焦慮,因此也花了大部份時間在作品的裝飾上。

 

甫接任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的林曉蘋,將辦公室整個從台北搬到花蓮,期許可讓治療學會有個新的視野。包括在北中南不同的地區辦理講座,讓至今身分仍顯曖昧的藝術治療專業知識,可以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同時落實專業會員與督導的制度,強化專業的核心機制,驅使藝術治療專業可以符合法規。身體力行的林曉蘋,說到藝術治療並不僅只是一份工作,更像是與生活融合的生命療癒歷程,一個符合個人價值觀的生活歷程,可以讓我們活得更開心、更快樂。林曉蘋的行動是不是也感染你,以新的面向思考生活、藝術與自我本身。

 

圖一     作者拍攝

圖二~六  林曉蘋提供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