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威雙台灣館爭議 藝術圈批評封閉 經驗知識傳承不足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 藝術圈批評封閉  經驗知識傳承不足 蘇哲安:小心國家惡性角色,應提出「非關國家」想像

 

撰文/楊成瀚

 

面對近日來藝文界這一連串的質疑和批評聲浪,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芳薇說:「台灣館出現一屆是外國人,應該不需要太焦慮吧。」[1]而與張芳薇、王嘉驥、徐文瑞和斯洛維尼亞盧比亞那當代藝術館館長仁卡.帕朵維尼克(Zdenka Badovinac)同為評審委員之一的林平也指出,遴選的這三位藝術家「對於台灣文化表述、國際姿態和文化深度,評委認為是有效益的。」[2]台北市立美術館方則在11月22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策展人呂岱如的「這個計畫從每位藝術家的作品,與策展將展開的行動,具體對『台灣館』建構激發藝術於現實場景中的能動關係。」[3]

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圖片網址:http://www.epochtw.com/7/6/12/57831.htm. 

而就在近日,對這次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遴選作業的批判一方面也更為深入地進到了對「雙年展辦」(主任)的機制或機構批判的向度。黃建宏教授首先在臉書上發表了他對於雙年展辦(主任)的封閉性、缺乏獨立觀點或去脈絡化的質疑:「問題在於雙展辦本身已經構成一個封閉圈圈,完全失去公共討論與觀點提出的功能」[4]。視盟理事長胡朝聖也在臉書上區分出了「台灣館的定位與打破共和(犯)結構的優先性」、「執行辦法與策略」與「效益評估」這三個釐清和討論問題的層次,並進一步寫到:「因此先要檢討、要改革的就是主辦單位的主事者,以及其所延伸的評審機制吧!!」[5]

被藝術圈喻為「張太后」的北美館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芳薇,圖片網址:http://www.art-yuran.jp/2008/05/post-0f18.html. 

但另一方面,接續著秦雅君的落選感言,辯論的焦點仍持續在評審委員對威尼斯在地生態和操作的那「肉眼不可見」的「潛知識」的排他和封閉性與提案者的想像和包容性,評委與提案者在知識權力上的不對等,或某種「啟蒙vs 被啟蒙」或「屈從」的倫理關係的戰場上延燒,而一度演變成了評委徐文瑞與黃建宏教授在臉書上的辯論[6],策展人吳牧青所提出的「爭議焦點流動性」、「雙展辦徵件的開放性」、「權力關係的代理性」、「學院的責任和公共的責任界線」、「策展人為誰服務?」、「雙年展與國際觀」等六大問題點[7],和視盟所發起的這融匯了「要求北美館『撤換張芳薇,重組雙展辦』連署」、陳浚豪所發起的「2013威尼斯台灣館『重新評審』連署平台」,和黃建宏所發起的「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布資料重新徵件」這三大連署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相關連署」平台的最新發展[8]。而針對這三個連署平台的訴求,藝術家黃紫宜(Ayumi t.Huang)便直指,這次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其實是一個「政治事件」,而非「藝術事件」。黃紫宜質疑:「若連署成功,重新評審若真正付諸實施,這個實施過程經得起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的檢視嗎?」

北藝大美術系教授黃建宏,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445091892850&set=t.533508599&type=3&theater. 

就此,王柏偉則提出了北美館應將過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知識和經驗給書面或檔案化的呼籲。王指出,往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各種經驗與知識(特別是展場相關經驗)「應該是北美館應該要努力記錄且提供資料甚至出書討論的部分(之前出的書中對於這個部分著墨非常的少)。」[9]

在呼應著陳光興的「亞洲作為方法」的認識論實踐的狀況下,藝評家王聖閎、呂佩怡、《藝術觀點ACT》主編龔卓軍和「奧德賽工廠」的負責人高森信男更認為,北美館與其每屆將大量的資源投注於威尼斯雙年展這個以歐美的認識論為中心的展覽,並以這個在大會內根本不存在的「台灣館(就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普里奇歐尼宮)」的虛幻願景限制或綁架了台灣藝術界的想像,還不如參考他國將原先投注於歐美大型展覽的資源重新挪用為與周邊區域的展覽間更為緊密和踏實的連結的養料的案例,積極地與亞洲各國,傳統被認為的「第三世界」,甚或是世界其餘各地的雙年展開交流、經驗分享和對話。[10]

而針對近日來藝術界對此的一連串討論和批評聲浪,雀屏中選的策展人呂岱如也在臉書上發表了她的看法。呂岱如寫到:「我們如何滾動一種在時間軸線上演進的『台灣館』概念,這是我期盼透過這個計畫所激化、鬆動、織展開來的討論,並建立公共對話平台。這些討論平台的建立,都在原本的企畫書裡有規劃,只是目前工作還沒有進行到那個階段。而我事實上,非常感謝大家已經累積了這麼多討論能量。…如果我們之間能夠成為一個諸眾的、開放的生產,對台灣館以及我們共同的未來,絕對是一件再好不過的美事。透過這個我們共同創造的自主性,所澄朗之整體風景會因為每一位曾經發言的人,都更臻深刻洗練;藝術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期待透過更多的提問、更細緻的交流討論,去實踐藝術所可能應許的、超越現實疆界的想像。」[11]

以此,長居台灣數十年,日前旅法,現任里昂三大教授的美籍學人蘇哲安(Jon Solomon)也在這兩天在臉書借用法國哲學家巴里巴(Etienne Balibar)的種族和國族主義相互背書,或「國家作為人種差異建構和資本積累的交會點」的看法,直陳我們真正該注意的也許是國家(state)在這整場公開徵件中企圖讓我們選邊站的「惡性角色」,並呼籲我們應對雙年展台灣館提出另一種「非關國家」的可能性和想像,讓主辦單位和觀展者皆能和皆必須在展場中將「國家(館)定位」視為問題的某種藝術的介入策略。[12]

法國哲學家巴里巴,圖片網址: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video/2012/may/18/etienne-balibar-ejecting-greece-eurozone-video

美籍學人蘇哲安,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342040203796&set=a.1487357197255.71796.1633704609&type=3&theater. 

「這不是一個台灣館,歡迎您一同掉入陷阱!」[13]

 

視盟「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相關連署」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notes/視盟/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相關連署/10151274998482937.



[2]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對此,請見黃建宏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evenir.huang?fref=ts.

[12]對此,請參閱蘇哲安的臉書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Jon.Solomon.Su.Zhean?fref=ts.

[13]同上。


其他文章
  • 當代藝術在台灣的地方效力(上) |
  • 藝術生命的內在鍊金術:黃珮如個展《躲進光裡面》 |
  • 「威雙怎麼辦?」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評析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下)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中)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上) |
  • 威雙台灣館重審?評審徐文瑞最新臉書 po 文 |
  • 威雙台灣館爭議 北美館首度召開記者會 |
  • 威雙台灣館爭議 藝術圈批評封閉 經驗知識傳承不足 |
  •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 臉書持續延燒 |
  • 歷史、怪獸、現代性:有關 2012 台北雙年展的幾點觀察(上) |
  • 明現影像的實存性辯證:《事件拓樸—許哲瑜 許哲瑜雙個展》 |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