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明現影像的實存性辯證:《事件拓樸—許哲瑜 許哲瑜雙個展》

 

台北「非常廟藝文空間」(VT Artsalon)目前正展出的是由德國Witten/Herdecke 大學文化系博士候選人暨藝術評論工作者王柏偉所策劃的「事件拓樸—許哲瑜許哲瑜雙個展」,一共展出了許哲瑜近年所創作的《Being There》、《Floating》、《大事件景觀》和《無姓之人》這四個系列的作品。這檔展覽不但是華人藝術史上首次的同名雙個展,且就策展人王柏偉的說法,這次展覽首先所涉及的其實是某種「數量運算」,以及「世界中的螢幕與螢幕中的世界到底哪一個才是被建構出來的呢?到底外在的世界是個人為的美學事件還是人為美學的事件根本也就是外在的世界的真實環節呢?」的這兩個關乎於那我們早已佚失許久或根本不曾真正有過的視域開啟、真實形塑/直視、想像、感受和聚焦能力的問題。

《事件拓樸—許哲瑜許哲瑜雙個展》海報,作者非常廟藝文空間,2012年,收藏於VT ARTSALON Facebook 相簿,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3383572344996&set=a.428661823817172.121507.111222602227764&type=3&theater

世界的邏輯

事實上,對許哲瑜(的那作為無人稱影像的作品)(作為作品的主要操作者的)許哲瑜來說,這次展出的這四個系列中的一件件作品都是一個個我們得以在其中窺見世界的不同面貌的「螢幕」。換言之,在策展人王柏偉的配置和部署下,這一個個「就在那」(being there)「懸浮著」(floating)、未分化且作為「大事件景觀」中的「無姓之人」的許哲瑜或「作品—螢幕」,不但分化成了那以「許哲瑜」為名的同一個「真理」、「就在那」「懸浮著」和由「大事件景觀」中的「無姓之人」所棲居的兩個「世界」,和以「就在那懸浮著」與「大事件景觀中的無姓之人」的許許多多作品現身/聲的這兩個世界中的多起「事件」,也以一場理論性策展及其圖像例證的方式成就了法國哲學家巴迪烏(Alain Badiou)得花630 頁才說得完的那「世界的邏輯」(Logiques des mondes)。

 

 權力、畫外音與明現影像

而從荒頹、施虐/受虐(S/M)、指示—影像,到許哲瑜現身惡搞,以「無器官身體」的方式揭示其真實狀態的歷史—草創影像,我們在許哲瑜的那些荒寂和惡搞的影像中也聽見了某種驚異、正統而準確的「措句」或「畫外音」,看見了某種以教室工友和KTV 服務生的觸視、施虐—受虐指南、被投映的字典詞條定義、官方宣傳之歷史沿革短片的形式而現身的權力,某種以許哲瑜工友、服務生、施虐/被虐者、編撰者和配音員之姿所化身的「明現影像」(image ostensif)。

攝影《Floating》,作者許哲瑜,2011年,收藏於2011「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圖片網址:http://www.fubonart.org.tw/veryfunpark2011/exhibition/works03.html

攝影〈Reveal〉,《Being There》,作者許哲瑜,2009 年,收藏於「Deltitnu 攝影筆記」網誌,圖片網址:http://tsaoliangpin.blogspot.tw/2009/06/untitled_06.html

換句話說,一方面,這種明現影像所帶給我們的是某種顯而易見的存有或彌留狀態(being as such):一間在下課鈴響,老師宣布下課後被學生和老師一窩蜂鳥獸散地遺棄的教室,一間隨著朋友開門的吆喝召喚而被大家所丟下的卡拉OK(包廂),一座隨著手機的出現、流通和普及而被大家所遺忘、荒廢的電話亭,一間隨著午休護士和醫生出去吃飯午休而空無一人的醫院手術室,一間隨著工作人員下班關燈走人,或隨著工作人員在裡面值班、關燈、打地鋪躲藏休息而緩緩變暗的辦公室,一間隨著太陽公公昇起而逐漸蒸熟透亮的臥房,一片隨著夏令營的老師和孩子們的隊伍走過而遺留在原地的森林,一間隨著主人出門講學才讓人感到其實存(existence),或讓人體會其實際存在的書房⋯⋯許哲瑜的作品所呈顯的是現今我們早已佚失、遺棄或忽略的物件、地方感和空間想像:一間無人的教室和童年回憶、一間無人的卡拉OK 包廂和人與人之間的連帶和歡樂、一座無人的電話亭和勤樸踏實的時代氛圍、一間無人的醫院手術室和療癒的可能性場域、一間無人的辦公室和值班(關燈打地鋪)的真實狀況、一間無人的臥房和起床後的真實情況(好心情與窗外透進的金黃色陽光間的類比或共振)、一片無人的森林和(大)自然、一間無人的書房和典雅的書卷味及人文精神。就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在這些實存物件、空間和地方的影像上投映的「詞」其實是這個地方的定義和實存性的記號,而對這個詞的「定義」則是相對於這個詞所給出的地方/字表象(Wortvorstellung的感受而言的對某個烏托邦式的空間/物表象Dingvorstellung的創製和想像。換言之,一方面,從境遇對地方的現實性辨識/感受暜世空間想像,許哲瑜及其《Being There》和《Floating》等系列作品基本上開啓的是法國哲學家利柯(Paul Ricoeur)所說的那一次次的「肯認的過程」(Parcours de la reconnaissance),或一個個可供辨識、定義、想像和自我肯認的靈性空間。

攝影〈Forest〉,《Being there》,作者許哲瑜,2012 年,收藏於 VT ARTSALON Facebook 相簿,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7400255276661&set=pb.111222602227764.-2207520000.1352198785&type=3&theater

攝影〈醫院〉,《Being There》,作者許哲瑜,2012年,收藏於台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網站,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0974098252610&set=pb.111222602227764.-2207520000.1352200009&type=3&theater

實存性的辯證

 

漫畫《大事件景觀》,作者許哲瑜,2012 年,收藏於VT ARTSALON Facebook相簿,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0974098252610&set=pb.111222602227764.-2207520000.1352200009&type=3&theater

攝影《無姓之人》,作者許哲瑜,2012 年,收藏於《cacao 可口》季刊 Facebook 相簿,圖片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07518849259335&set=pb.125375064140384.-2207520000.1352201006&type=3&theater

另一方面,這樣的一種明現影像也告訴了我們,實存性的顯現總是相對,總是在無人的時刻總是在動與不動的相互辯證中發生的換句話說,唯有在相對於這些隨著下課鈴響而「此曾在」(ça-a-été)地衝出教室的師生、隨著朋友吆喝而衝出KTV包廂的人們、在現今已幾乎無人使用的電話亭旁來來往往地人們、在手術室外工作、走動、聊天、休憩的醫生、護士、病患(家屬)、在辦公室外走動的工作人員、在房間外忙著準備上班上課、吃早餐和梳妝盥洗的父母和小孩、在森林周遭穿梭漫步的師生、在書房外走來走去打掃整置的管家或傭人的想像的「動」的空教室、KTV包廂、電話亭、醫院手術室、辦公室、臥房、森林和書房的那虛擬而真實的「不動」中,我們才得以發現(1)這以物件、地方和空間的形式而在場的實存(而不只是這個物件、地方和空間「是」什麼),進而發現(2)穿插於其中,並與其有著某種類比關係和主體能動性差異的那在台中公園和艋岬等地的懷舊影像中以文化或社會性惡搞的表演提示著我們「這是何處」的那一位位許哲瑜幽靈,(3)這一位位許哲瑜在面對如此的懷舊影像與現今情狀間的巨大差異時所生產的那一步步帶有社會文化診斷意味的精神分裂、自作自受、施虐/受虐,以及這對發生於我們周遭的「事件—世界」和我們所製造出的「世界—事件」進行拓樸的三種模態,這對我們早已佚失或遺忘的物件、地方、文化和狀態進行重新記憶、辨識和指認的三種方式,這以古希臘哲人所說的「去—遺忘」(a-lethia; ἀλήθεια)之姿現身,並作為明現影像實存性辯證之合題的真理。

 

 


其他文章
  • 當代藝術在台灣的地方效力(上) |
  • 藝術生命的內在鍊金術:黃珮如個展《躲進光裡面》 |
  • 「威雙怎麼辦?」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評析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下)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中)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上) |
  • 威雙台灣館重審?評審徐文瑞最新臉書 po 文 |
  • 威雙台灣館爭議 北美館首度召開記者會 |
  • 威雙台灣館爭議 藝術圈批評封閉 經驗知識傳承不足 |
  •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 臉書持續延燒 |
  • 歷史、怪獸、現代性:有關 2012 台北雙年展的幾點觀察(上) |
  • 明現影像的實存性辯證:《事件拓樸—許哲瑜 許哲瑜雙個展》 |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