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威雙怎麼辦?」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評析

 

有關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在11月27日由北美館館長黃海鳴協同雙展辦主任張芳薇召開的說明記者會[1],以及視盟所發起的這融匯了「要求北美館『撤換張芳薇,重組雙展辦』連署」、陳浚豪所發起的「2013威尼斯台灣館『重新評審』連署平台」,和黃建宏所發起的「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布資料重新徵件」這三大連署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相關連署」平台[2]的最新發展後,12月9日,館長黃海鳴也邀請了過去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藝術家陳建北、視盟理事長胡朝聖、學者林志明、陳泰松、本屆獲選的策展人呂岱如、「應來而未來」的評委廖仁義、徐文瑞和張芳薇舉行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的座談會[3]

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圖片網址:http://www.epochtw.com/7/6/12/57831.htm. 

被藝術圈喻為「張太后」的北美館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芳薇,圖片網址:http://www.art-yuran.jp/2008/05/post-0f18.html. 

在座談會中,館長黃海鳴也首度對雙展辦在未來的改組進行了承諾。而隨著台灣藝術家陳浚豪揚言將此事件的層級上升至監察院,提報北美館「瀆職」,以及立委陳學聖的介入下,文化部長龍應台近日也首度對此事件做出了回應,指出這明年將耗資新台幣三千萬的威雙「台灣館」的定位和目的不但值得重新思考,且文化部將於下個月初邀請北美、國美和高美館這台灣三大美術館的館長共同商討台灣館的定位和運作機制。對此,龍表示,未來甚至不排除將由國內這三大美術館輪流辦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可能性[4]

 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說明記者會現場(一),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0515789309977&set=a.540515709309985.135020.100000546834174&type=3&theater

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說明記者會現場(二),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0543482640541&set=a.540515709309985.135020.100000546834174&type=3&theater.

事實上,回顧這段時間的風風雨雨,台灣藝術圈對這次威雙台灣館事件提出的質疑、針貶、建言和芻議主要有下列四點:

第一點是國家總體文化政策和方針的部份。這方面可分為藝評家呂佩怡和王聖閎所提出的「威雙台灣館的想像已被國際潮流綁架」、藝術家湯皇珍所提出的「國家總體文化資源分配」、龔卓軍所提出的是否應將這整起事件拉高到文化部的層級,以及「台灣館」、「雙展辦」和「展覽—策展人—藝術家」各自的定位和任務的問題。

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座談會實況(一),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6394262055463&set=a.545928682102021.135995.100000546834174&type=3&theater

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座談會實況(一),圖為主張向監察院提報北美館「瀆職」的台灣藝術家陳浚豪。圖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6394392055450&set=a.545928682102021.135995.100000546834174&type=3&theater

第二點則是藝術行政的部份。這點可分為許多藝術界人士都提出質疑的「張芳薇和本屆評委可以違拒館方的命令和邀請而不出席座談會」此現象所彰顯的北美館館長黃海鳴的「領導力」問題、藝術圈目前最在意的評選規定、機制和程序的「公平正義和開放性」,與歷屆與威雙相關的知識經驗無法獲得「傳承積累」的問題、這次「六月底截止收件,八月初評審結束,但遲至十一月才公佈結果」和「館長已批準原先遴選結果,座談會做白功」的威雙台灣館公開徵件及評選流程的「時間結構的扭曲」或「行政作業黑箱的可能性和荒謬性」的問題、「如何更為有效進行國際行銷和對話」的問題、「藝術家和策展人國籍比例」的問題,以及更為迫切的「雙展辦究竟應如何改組,往後雙年展的評選機制和對話平台究竟應如何運作」的問題。

第三點則是策展思維的部份[5]。這點包含了呂岱如並未對為何挑選這些藝術家的真正原因進行回應的「強策展主義」或「策展中心」思維,以及陳泰松就此所衍伸之「台灣當代藝術的理念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而最後一點則是包含了「專業論述」與「民間對話」間的平衡,以及「藝術家」與「美術館」和「策展人」間對立的問題在內的藝術圈自身的封閉性的部份。

就此,我們基本上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對這起事件進行思考[6]

一是國家總體文化政策、國家館定位與後續執行機制的部份。

國家總體的文化政策、戰略目標和執行步驟首先必須進行思考。一旦國家總體的文化政策、戰略目標和執行步驟訂定,如因政治、歷史、國家能見度、經濟效益,或因策展人/藝術家的優秀創作,而必須將其擺上國際舞台被看見的考量,還是決定對威尼斯雙年展進行參與的話,「台灣館」及「台灣當代藝術」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定位、目的、參展方式,以及接續對策展人的遴選、評估、檢討及考核作業才有辦法確立。

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圖片網址:http://twofh0319.pixnet.net/blog/post/5085570-2007. 

就此,一方面,就「雞蛋不應放在同一個或同幾個籃子」、台灣對國際能見度的焦慮、長期對歐美的依賴,以及與亞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建立連結或相互參照關係對「去帝國」、區域穩定和經貿發展所可能帶來的助益而言,「去歐美中心的認識論」的確有其必要。

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圖片網址:http://yuchengta.blogspot.tw/2010/04/foreign-affairsthe-53rd-venice-biennial.html.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應陷入某種鎖國式的「台灣」主體或「台灣」中心論,認為既然是「台灣館」或「台灣對國際賽事的參與」,就非得要由「台」籍的策展人策劃,非得由「台」籍的藝術家參與,「台」籍藝術家非得佔比較高的比例,或強制規定策展人或藝術家其中一者非得全為「台」籍的不可。

當然,台籍優秀的藝術家和策展人絕對值得長期用心培育,也絕對值得被擺在國際的舞台上被看見。但也正是因此,重點其實不在於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的國際比例及數量,而絕對在於他們的「作品」或「創作」,在於在他們的作品或創作中所隱約浮現的在地面貌或風貌,在於他們的作品或創作中的那些可見的,有關他們所身處的這塊土地的種種,在於我們希望這些展出的作品或創作能帶給觀眾什麼,能帶給觀眾怎麼樣有關我們所身處的這塊土地的想像、思考和感受的問題。

 

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圖片網址:http://www.hi-check.com/art/2011/06/《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0604正式對外開放!/. 

二是策展智識的積累流通與責任隸屬的部份。

而也正是因此,對過往策展智識的積累、流通和傳承也絕對有其必要。就此,在責任的隸屬方面,我們首先應對這個呂岱如獲選的這個結果予以尊重,就其〈致藝術界朋友的公開信〉來看,呂對於台灣館的想像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專業和可理解性。但重點在於,我們認為,這並不就意味著呂岱如不需對挑選這三位(而非那兩位「外國」藝術家)藝術家的緣由向社會大眾做出說明,也不意味著北美館館方或雙年展辦公室在事前就不需對威尼斯在地生態的潛知識或潛規則進行分享和告知,在事前就不需對評選標準和項目進行開放討論,並對設計的緣由清楚說明,在事中就不需以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將評選過程透明化,而在事後就不需對這次雀屏中選的呂岱如的策展提案進行完整說明和公佈。

三是北美館與藝術場域的封閉性的部份。

以此,在要求北美館和雙年展展辦迅速確實地進行經驗及資訊的流通和傳承的同時,我們恐怕也必須思考,以怎麼樣的流通條件、環境和方式這些珍貴而稀有的策展智識能獲得更大的社會而並非只有藝術圈內的普及和可企及度,如果我們希望北美館和雙年展辦的資訊和執行作業能真的獲得積累、流通、傳承和開放的話。

而既然當初因國內藝術家李銘盛獲邀參加1993年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而開啓1995年以降的「威雙台灣館參展史」的這個事實有其「偶然性」,既然北美館直言,從1995年台灣參與的第一屆到2007年台灣參與的第七屆威雙以來的「策展機制」雖有變動,但「以市級身份籌辦國家級展覽」的「行政結構似乎未曾改變」[7]的話,那麼,目前由文化部介入整起事件的這個狀況不但顯得極為迫切和必要,且如何藉由這次的事件和爭議,讓過往沈痾延宕許久的展覽評選機制的開放性、知識與經驗流通傳承的匱乏,和「將絕大部份雞蛋放在威雙這個籃子裡」等問題得以獲得充分的曝光、思考、檢視、討論—而非仍只是「多幾個會議或平台的召開」與仍「由市級館(輪)辦國際級會議」—進而獲得有效的調整和改進的這點恐怕才是當務之急。

最後,就一般社會大眾而言,面對藝術界對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如今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質疑、建言和改革聲浪,也許隸屬台灣或中華民國國籍,持有台灣或中華民國護照的我們的每一個人都不應以一種事不關己、「隔岸觀火鬥」、「狗咬狗一嘴毛」、「茶壺里的風暴」或「互相看不順眼」的看好戲的心態置身事外,畢竟,台灣當代藝術(先不論是要以策展人還是藝術家為主)在下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呈現如果還是要叫「台灣館」,如果「台灣館」目前還是我們進軍威尼斯雙年展的想像的最大公約數,而我們目前也找不到另外更好的想像或形象建構來代替原先的這個想像的話,那麼,這個「即將到來」的「台灣館」就不只是文化部的台灣館、龍應台的台灣館、張主任(或「張太后」)的台灣館、黃館長的台灣館、北美館的台灣館,「那些搞藝術的人」的台灣館,而是你我,你我都已,都可,都能,也都應參與其中的台灣館。

 



[3]有關此座談會的錄音檔請見:http://www.sendspace.com/file/y1spfg。影像檔請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zAMmph2NVSc&sns=em(第一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02gwSlwMT3c(第二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om3FQVu41bg(第三段)。

[5]對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或甚至是任何一個「策展」)的討論來說極為關鍵的這組「藝術行政」和「策展思維」的區分基本上是陳建北老師於12月9日的座談會上所提出的看法。

[6]基於篇幅和不可抗之編輯因素,本文僅能夠對這三個視角的要點進行節錄,完整版請見: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introduction180.html

[7]對此,請參閱對此事件來說極為關鍵(其實也是唯一)的文件《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頁10-41。


其他文章
  • 當代藝術在台灣的地方效力(上) |
  • 藝術生命的內在鍊金術:黃珮如個展《躲進光裡面》 |
  • 「威雙怎麼辦?」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評析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下)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中) |
  • 【瞭望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的四個觀察點(上) |
  • 威雙台灣館重審?評審徐文瑞最新臉書 po 文 |
  • 威雙台灣館爭議 北美館首度召開記者會 |
  • 威雙台灣館爭議 藝術圈批評封閉 經驗知識傳承不足 |
  •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 臉書持續延燒 |
  • 歷史、怪獸、現代性:有關 2012 台北雙年展的幾點觀察(上) |
  • 明現影像的實存性辯證:《事件拓樸—許哲瑜 許哲瑜雙個展》 |
  • 上一則 | 下一則

    文章回覆:


    林株楠說:

    臺灣館說實了!是利益者的台灣館! 台灣生病了!主政者無能,當局者怕事,藝術何不讓它回歸藝術!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