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藝博會的過去、現在 、未來

 

藝術博覽會的鼎盛時期

如果要問藝術博覽會的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別懷疑,就是現在!全球最大藝術報社之一《藝術新聞(Art Newspaper)》的2015年行事曆上,全球國際級的藝術博覽會就排了269個,其中五月七號展出的「臺北新藝術博覽會」就在其中之一。Skate藝術市場研究報告中指出2015年第一季全球前十二大藝術博覽會有高達六十四萬人次的訪客,這比2014年的同時期成長了8.4%,而參加的畫廊則有1920間,比起去年有7.3%的成長。藝術博覽會的花費是所有藝術商業投資中的第二高,僅次於開設博物館,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的報告顯示其2014年為期十天的展出總花費為23億歐元,儘管代價高昂但全球藝術博覽會的數量每年還是不斷增加,要知道2000年的國際型藝術博覽會總數也才不過55個,其盛行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第一點顧名思義來看,博覽會本身就是個聚集藝術買家和賣家的地方,所以許多藝術家、藝術經理人和收藏家都會聚集於此,交易也在此產生,根據Art Net的報導指出40%的全球藝廊藝術品交易是在藝術博覽會裡產生。第二個理由就是因為許多畫廊一起參與這個活動,所以觀眾可以花一次門票費逛遍幾十或上百間畫廊的難得經驗,這吸引了許多藝術學生、學者或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參與。第三個理由便是由於博覽會吸引許多富豪名流參加,許多藝人或網路名人也看齊跟進,於是近年來參加藝術博覽會演變成一股流行,並帶給媒體與一般大眾更多樂趣與新聞。

Skate藝術市場研究發表對12個最受關注的藝術博覽會在2015年第一季與2014年同時期的比較圖。圖片來源:http://www.artnews.com/

 

走進藝博

當代藝術市場在1967年轉弱,當時在科隆的藝術商人Hein Stünke和Rudolph Zwirner為拯救市場危機,招兵買馬了在科隆的13個當代藝術品商家一起合作辦一場博覽會,後來被稱為「Art Cologne(科隆藝術)」,隔年其他如法國和瑞士地區的藝廊也開始加入此活動,1969年 「Art Cologne」破紀錄地以 110,000德國馬克賣出一組由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創作的裝置藝術品《The Pack(Das Rudel)》,這是在Andy Warhol(安迪・沃荷)打破記錄前的最高當代藝術品價格,於是當時的科隆被視為當代藝術的中心,「Art Cologne」也成為藝術界的一股風潮,之後世界各大城市如紐約、巴黎和馬德里⋯等也興起舉辦藝術博覽會的風氣。

全球歷史最悠久且也是德國最大的藝術博覽會「Art Cologne」。圖片來源:http://amagazine.com.au/

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 的作品《The Pack(Das Rudel)》在1969年破紀錄地以110,000德國馬克價格售出價格。圖片來源:http://knockaround.com/news/

 

從1982年在西班牙開始舉辦的 ARCO Madrid是目前全球最多訪問人次的藝術博覽會,2015年破紀錄的有高達十萬人次。在荷蘭從1988年開始所舉辦的TEFAF著重於俱歷史價值及大師級藝術作品,曾售出像是羅丹、安迪・沃荷和畢卡索⋯等巨匠級作品,所以被藝術界視為全球最高級藝術博覽會。而從1970年便開始舉辦的瑞士Art Basel,其不僅比起其他國際及藝術博覽會有較久遠的歷史,更在2002年及2013年分別開始舉辦在美國邁阿密及香港的子博覽會,這使得Art Basel在國際媒體裡大受歡迎,加入展出的畫廊也相當國際化,目前一年一度的香港Art Basel被《紐約時報》譽為亞洲最卓越的藝術博覽會。

已有45年歷史的瑞士Art Basel在香港與美國邁阿密都有子博覽會,在國際間知名度最旺。圖片來源:https://thenypost.files.wordpress.com

 

年輕一代的平價藝博商機

2014年是藝術界大豐收的一年,TEFAF Art Market Report指出2014年藝術品總成交金額破了史上記錄達539億美金,而藝術博覽會當然也是水漲船高,Observer雜誌報導如只計算在去年全球約180個國際級的藝術博覽會;現場完成的交易總金額就有約98億歐元(不包掛門票收入或博覽會後完成交易的金額),但今年多數媒體開始提出藝術博覽會是否即將走入冷卻期?專家認為由於藝術博覽會在數量上的膨脹,不僅分散掉買家並使媒體與大眾產生疲勞感,再加上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已過世的大師的作品在市場上一幅難求,在世的熱門藝術家通常一年有一件好作品就算量產,於是這麼大量的藝術博覽會,自然就會有參差不齊的狀況出現。儘管如此,那為何2015年藝術博覽會的數量不減反增呢?《紐約時報》報導世界貧富差距每年大幅擴張,估計在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士將控制全球一半的財富,這說明了有錢人會越來越少且越來越有錢,於是藝術市場漸漸變成了有錢的人買不到畫,其餘大部份的人是買不起畫也不能買,在這種情況下的藝術博覽會已不再是高門檻的商業活動,大部份的國際級藝術博覽會包裝得更為突顯所在城市特色,其目的是為了吸引觀光客,例如在邁阿密的Art Basel,為期四天卻吸引了7萬多人潮,其中大多是以參加藝博為名;實際則是觀光的遊客,這也帶給了整個城市無限的週邊商機。除了國際型的藝術博覽會外,有更多以一般大眾或年輕人士為目標族群的小型藝術博覽會產生,例如布魯克林的藝術村Bushwick,因為許多年輕藝術家居住於此,每年一度的Bushwick open studio是藝術家們直接打開他們的工作室大門讓人們隨意進出參觀,這吸引了大量的訪客前往,許多經理人也借此機會前去尋找未來新星。

美國布魯克林的藝術村Bushwich,每年的Open studio總是吸引大批年輕人前往。圖片來源:http://bedfordandbowery.com/

 

Skate’s Art Market Research報告顯示2015年在紐約的Affordable Art Fair(平價藝術博覽會)訪問人次有45.8%的成長,是所有藝博中表現最亮眼的,這也證明了市場有了很大的橫向發展,藝術本是美好的事物,不應只供給富有權貴人士,人人都可欣賞和喜愛美好的事物,為了吸引世界上不富有的多數的99%的人,藝術的未來會是更多元也更親切。


其他文章
  • 小野洋子是誰? | TwiggyS
  • 羅格斯臺灣音樂人征服紐約客 | TwiggyS
  • 宗教在藝術史上還未死去 | TwiggyS
  • Banksy的反烏托邦樂園−Dismaland | TwiggyS
  • 線上的平民藝術−GIF Art | TwiggyS
  • 裸的藝術之戰 | TwiggyS
  • 投資新世界之藝術網拍 | TwiggyS
  • 看見台灣人的故事 −攝影師張乾琦 | TwiggyS
  • 設計與新創科技論壇−台灣旅美設計人的心得分享 | TwiggyS
  • 藝博會的過去、現在 、未來 | TwiggyS
  • 用人生做藝術-河原溫(On Kawara) | TwiggyS
  • 在雲端看見藝術-虛擬美術館 | TwiggyS
  • 政治純形式辦公室 | TwiggyS
  • 藝術好萊塢化!誰奪走了藝術家的靈魂!? | TwiggyS
  • 永遠的紐約黑街攝影師-維加Weegee | TwiggyS
  • 諷刺漫畫的自由之爭 | TwiggyS
  • 中國武術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 TwiggyS
  • 從文革藝術看一段中國人的歷史 | TwiggyS
  • 精選2014年藝術大事件 | TwiggyS
  • 組合的真實:廖健行鏡頭下的紐約 | TwiggyS
  • 錄像藝術之父 - 白南準 | TwiggyS
  • 時尚攝影≠藝術? | TwiggyS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