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在雲端看見藝術-虛擬美術館

 

網路藝術新趨勢,連Google、Amazon也跟進

自從2011年Google跨足藝術,與全球17個美術館合作推出讓網友能在線上觀賞的藝術合作案Google Art Project,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館便是合作對象之一,今年三月Google又宣布將在線上推出多達一萬件作品的街頭藝術展覽,如塗鴉、壁畫和公共藝術⋯等,街頭藝術因為容易被毀壞與公共法律問題的關係一向是最難保存與收入展覽的,但今天網際網路解決了這個艱難的任務,不論網友身處世界何方,只要有網路,藝術就在你眼前,空間和時間都不再是問題。

Google從2011年以來成立線上藝術網Google Art Project,與全球17個美術館合作,臺北故宮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

全球最大的網路交易公司Amazon(亞馬遜)於2013年八月開辦了藝術網路交易市場,其囊括除小眾藝術家的作品外,更有重量級如安迪・沃荷(Andy Whole )和莫內(Monet)⋯等大師作品,Amazon Art與全球各大藝廊合作,除了網路販售藝術品之外,更有線上藝廊區定期精選藝廊與藝術家展出,讓買家或觀眾有走入實體藝廊般的感受。由於近代電子產業的興盛發展,網路與生活無接縫的年代我們已漸漸可感受到,不久前網路新聞Artnet報導美國明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在社交網路平台Instagram上看中一幅科幻派藝術家Jean-Pierre Roy的畫《Nachlass》,代理畫廊也證實了李奧納多在電話裡完成了這樁交易,於是從前人們對於「藝術其精神與內涵真的能透過網路這虛構的世界傳達到遙遠另一端的電腦前觀眾嗎?」這疑問似乎也開始瓦解。

美國明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社交網路Instagram裡相中一幅新生代藝術家Jean-Pierre Roy的畫《Nachlass》。圖片來源:https://www.artsy.net/

 

虛擬美術館(Virtual Museum)的發展

隨著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虛擬美術館的認定也有越來越多不同的說法,一般人普遍認為只要是於網路空間架設的藝術展覽網站皆稱為虛擬美術館,但現在也漸漸有人較狹義地認為虛擬美術館必須是完全「數位化」的產生,如Digital Art Museum(簡稱DAM)便是由眾多數位藝術作品結合網頁架構上的設計,串聯成一個完整的虛擬藝術空間, 這樣純網路形式的美術館便和傳統美術館所架設的網站如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The Collection Online 有所區別。不管大家是怎麼認定,從歷史角度來看,最早出現的虛擬美術館可追朔到1993年由電腦藝術家Don Archer所創立的非營利網站Museum of Computer Art,之後有法國的Web Museum,1994年新加坡藝術家Lin Hsin Hsin(林欣欣)創立了The Lin Hsin Hsin Art Museum(林欣欣美術館),許多人認為The Lin Hsin Hsin Art Museum是第一個虛擬美術館的誕生,因為相較於前兩個比較屬於資料彙集網站,林欣欣美術館更接近人們對美術館的定義,它不僅有藝術展覽平台,更有與觀眾互動的連結設計。

新加坡藝術家林欣欣所創建的林欣欣美術館(The Lin Hsin Hsin Art Museum)被多數人認為是第一個線上美術館的誕生。圖片來源:http://www.lhham.com.sg/

上述這些先鋒虛擬美術館在二十世紀末期隨著網路的進步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之後許多實體美術館也開始加入網路戰局,像是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的The Collection可讓網友免費線上觀看他們館內所藏的藝術品。到了這近十年,光是在網路看平面影像已經滿足不了觀眾,許多主題式或互動式的虛擬博物館伴隨著網路科技的成熟也快速發展出來,像是致力于將年輕藝術家作品結合網路的美國藝術網Rhizome便是近代出色的虛擬美術館之一,台灣藝術家兼詩人葉覓覓的影像作品今年就曾在此線上展出過。

今年台灣藝術家兼詩人葉覓覓(Ye Mimi)的影像詩集創作作品在美國最大線上美術館之一Rhizome線上展出。圖片來源:https://vimeo.com/user2658972

臺灣近年也漸漸有線上藝廊的發展,例如全球華人藝術網的雲端藝廊匯集華人藝術家們和畫廊的作品,提供網友一個免費的欣賞藝術平台。

台灣最大網路藝術網站全球華人藝術網所建之雲端藝廊彙集眾多華人藝術家與藝廊資訊。圖片來源:http://gallery-lib.artlib.net.tw/

 

藝術網路化的理由?

許多人認為我為何要上網去看畫呢?再怎麼放大縮小也不能感受到現場真實的感受,這樣是否有損了藝術本身的價值呢?但想想一幅《蒙娜麗莎的微笑》得耗費你幾萬元機票費與來回近30小時的飛行時間,然後你在羅浮宮裡看到的是被隔離在數公尺遠再加上眾多觀光客包圍,約只有一個郵票大小的模糊蒙娜麗莎,這樣又有真實多少?雜誌《紐約客》的藝評家Alexandra Schwartz提到欣賞藝術是非常「私人」的行為,通常人們要馬不是得到經典博物館跟一堆人擠著看名作名畫,不然就是在無名小畫廊亂晃以期能發現一幅能打動你的畫。網路美術館的出現,不僅讓觀眾省時省錢省力,並且可以讓你「私人」地與藝術親密接觸。我們在以實際科技的角度來看,現在數位媒體可說是藝術家的最基本的工具,不論立體或平面的展示已漸漸無法滿足藝術工作者的多元創作,網際網路不僅可完全展現數位科技產生的作品,更讓觀者能有線上互動的交流。更重要的一點是,網路解決了資訊處理的難處,觀眾到了美術館常常一看三不知或看完隔天忘光光,但網路美術館,不僅能快速有效地提供資訊給觀者,更可讓民眾方便地收集資訊,這有益於未來的下一代孩童的學習與教育。英國倫敦Tate Museum館長Nicholas Serrota 曾說:「網路的上傳已不再只是用於影像圖片,更重要的是上傳的內容如何讓人更融入與感同身受。」網路科技的發展已是一輛停擋不住的列車,我們何不就搭乘這班列車去欣賞藝術去!


其他文章
  • 小野洋子是誰? | TwiggyS
  • 羅格斯臺灣音樂人征服紐約客 | TwiggyS
  • 宗教在藝術史上還未死去 | TwiggyS
  • Banksy的反烏托邦樂園−Dismaland | TwiggyS
  • 線上的平民藝術−GIF Art | TwiggyS
  • 裸的藝術之戰 | TwiggyS
  • 投資新世界之藝術網拍 | TwiggyS
  • 看見台灣人的故事 −攝影師張乾琦 | TwiggyS
  • 設計與新創科技論壇−台灣旅美設計人的心得分享 | TwiggyS
  • 藝博會的過去、現在 、未來 | TwiggyS
  • 用人生做藝術-河原溫(On Kawara) | TwiggyS
  • 在雲端看見藝術-虛擬美術館 | TwiggyS
  • 政治純形式辦公室 | TwiggyS
  • 藝術好萊塢化!誰奪走了藝術家的靈魂!? | TwiggyS
  • 永遠的紐約黑街攝影師-維加Weegee | TwiggyS
  • 諷刺漫畫的自由之爭 | TwiggyS
  • 中國武術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 TwiggyS
  • 從文革藝術看一段中國人的歷史 | TwiggyS
  • 精選2014年藝術大事件 | TwiggyS
  • 組合的真實:廖健行鏡頭下的紐約 | TwiggyS
  • 錄像藝術之父 - 白南準 | TwiggyS
  • 時尚攝影≠藝術? | TwiggyS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