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798藝術區北京

Beijing 798 Art Zone(圖.聶瑋齡攝)

我們總是透過已知的語言描寫印象Roaland Barthes

經由已知的語言以及個人經驗,對於798有所期待,以及對於心中的藝術區所該有的模樣,大概是每個談論到798時腦中浮出的印象。藝術及設計的友人們聊到798總是提出一個「?」,可能是對於798的理想性以及現實的蹺蹺板正在來回的平衡,還是能同盪鞦韆般的不同弧度與高度時,又能回到原本的起點?是發展的經濟重要,還是維持原本的藝術氣息?不可否認的為:如果商業不能支撐藝術品的收益。那藝廊“出走”的風潮是不會平息,取而代之是更商業的“文創798”園區。

北京朝陽區的798為當代著名藝術村,以群聚的區域空間取代零散的獨立藝廊 。 在充滿文藝氣息的798漫步,如同班雅明筆中的漫遊者, 穿梭在不同的美術館與當代藝術中心、巷弄,感覺時空回到了50 年代的時光。那安靜的廠房與園區的規劃,每間不同的小藝廊與藝術空間,其建築與氛圍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798結合了歷史與藝術元素,將1950年代的德國無線電工廠,於2000年後,重新規劃為一開放場域,現今為北京重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空間。為一獨有文化特色的藝術空間,可視為當今亞洲區域的藝術匯集地,綜合了時尚與藝術,文創與展覽,畫廊與藝術中心獨一無二的798。

北京獨立藝術區

藝外狀態之外的空間,不同於一般巷弄街區、大眾文化,而是帶有一點古城氣息,同時具有獨力區域的藝術空間。不可否認的,藝術的展覽空間與建築對於藝術品的展出是重要的,這可以經由博物館的存在邏輯,以歷史、價值及無可取代的美術館區分藝術品的價值。當各國開始發展藝術村進駐計畫、藝術發展時, 798可為一個方法由概念到實體的探討。

藝術區的空間邏輯同布西亞的豐盛

798 藝術中心包含了多元的活動空間:畫廊、時尚店鋪、餐廳coffee shop、個人工作室、公司,這種建築的不同展示,將群聚的網絡概念發揮完善。此種多元,筆者聯想到法國當代社會學、哲學家布希亞,於消費社會提出的「豐盛」邏輯,於藝術區內,層層的藝術品及藝廊堆疊成藝術的氛圍。

 

豐盛不僅僅展現在建築,還有年代的集體感。那集體的個人經驗是屬於特定時空的、共同的、具有歷史色彩的獨特空間。當中,許多大型建築,設計風格為德國包豪斯建築,特色為極簡的造型,構圖多樣,建築物再現了屬於50年代發展中的中國。在區域內的緊密的聯繫,形成了藝術區的共同感受,它的特徵為集體的價值以及藝術發展的記憶,那記憶就在沿用的舊廠房,以當代藝術區的形式保留與再現。

獨立美術館與藝術園區同威廉斯所言 “經驗是威廉斯文化理論中一個核心的範疇。威廉斯認為,某一文化的成員對其生活方式必然有一種獨特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不可取代的。由於歷史或地域的原因置身於這種文化之外,不具備這種經驗的人,只能獲得這種文化的一種不完整或抽象的理解。這種為生活在同一種文化中的人們所共同擁有的經驗,威廉斯稱作“感覺結構”。他指出,所有的文化都擁有這種獨特的生活感受,這種“獨特和有個性的色彩”, “這種感覺結構就是一個時期的文化”(文化研究讀本:2000: 8)”。這是在指實體的藝術與建築延伸至文化的體驗,在虛擬的科技中,經由當代的社群軟體如instagram, Facebook, Weibo等得以將藝術區的影像傳遞給廣大reader. 進而,在內涵意義上,不斷增加的instagra #, 可將屬於798的氛圍與藝術感的風格傳遞。

 

 

 

圖說:798園區的建築<圖/聶瑋齡攝>

小結:

雖然當今北京798面臨著“出走風潮”的困境,當代藝術中心,以空間作為藝術的畫布的798,可理解為正在發展中的現在進行式,以歷史感的建築、當代藝術的藝廊,一起共同打造屬於朝陽區的798,不僅實體的藝術園區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與藝術愛好者,虛擬的798網站及社群媒體的追蹤(Instagram, Weibo, Facebook etc.),經由不同的媒體邏輯傳遞,也可以將此有趣的充滿藝術感的藝術園區,即時分享給世界的好奇者們。

圖說:798園區的藝術中心 <圖/聶瑋齡攝> 

 


其他文章
  • Anish Kapoor在三星美術館Leeum | 聶瑋齡
  • 虛擬實境VR與藝術:沙中房間 | 聶瑋齡
  • 張曉剛 及其風格 zhang xiaogang | 聶瑋齡
  • 蔡國強 言說爆破 | 聶瑋齡
  • 網路參與作為一種藝術的中介 | 聶瑋齡
  • 一種中介的語境—2017卡塞爾文獻展 「向雅典學習 | 聶瑋齡
  • 透納獎 TURNER PRIZE 2016 | 聶瑋齡
  • 艾未未 AI WEIWEI. LIBERO | 聶瑋齡
  • 曾梵志:散步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聶瑋齡
  • 跨越邊界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 聶瑋齡
  •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 聶瑋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Renzo Piano漸漸件件 | 聶瑋齡
  • 另一種影像—南韓當代藝術家SEULKI KI | 聶瑋齡
  • 喜歡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的理由 | 聶瑋齡
  •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 聶瑋齡
  •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 聶瑋齡
  •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 聶瑋齡
  • 裝置藝術的文化轉向:專訪藝術家紀子衡、林廷達 | 聶瑋齡
  •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 聶瑋齡
  •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 聶瑋齡
  • 亞州當代藝術展,岳敏君,「笑可笑 非常笑」, Harbour City Hong Kong | 聶瑋齡
  • 在亞洲,臺灣 文創的 速度— 博二藝術特區 / agnès b. Cafe Akiakis friends展 | 聶瑋齡
  • 談新興形式創新展覽:網路策展 | 聶瑋齡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