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漢娜‧赫紀希Hannah Hurtzig  

The Waiting Hall. Scenes of Modernity.  Hannah Hurtzig

                            

                                                           圖一、現代性場景

作品資訊:

漢娜‧赫紀希Hannah Hurtzig,出生於德國,現居住及工作於柏林《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2012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及柏林行動學院共同合作

        2012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於9月29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大廳藝術作品,由德籍藝術家漢娜‧赫紀希Hannah Hurtzig創作的《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藝術展演於前一日晚間為雙年展揭開序目。於此,與參與此藝術作品的藝術家、理論家、策展人、美術館員、觀者,共同跨界呈現一項大型的互動式藝術作品,一個現代性的時空場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呈現。此種形式的藝術表現,將與藝術作品的互動、流動傳達於美術館內,以具現代性的產品「radio」傳遞、接收訊息內容,亦鼓勵了觀眾的參與,作品的組成與形式,討論了現代性的科學、藝術、技術、精神、社會時代、民族、殖民的現代性與一種條件的種種想像。

一、現代性的的時空模式 The atmosphere in the Modernism

        雙年展大廳,觀者與參與此展的人們,一步入美術館內,有個大型布幕,同一項展覽的舞臺,於燈光的照射下,參與藝術作品的人,像似漸漸走入了「現代性」的空間,實際走入了現代性場景的藝術作品,走在舞臺中的不確定感, 以及於美術館中向外看出的剪影的形態也道出了現代性的「影子」,有著同現代性難以定義、眾聲喧譁的現代性理論論述,參與藝術的觀者隨者作品的各種呈現,五個對談空間、大廳般獨有的座椅排列,順序與「秩序」同時展列,藝術作品的內容由28個對話場景,於裝置好的對話空間內對談三十分鐘,亦經由科技設備的「物」,傳遞給觀眾,同時,現代性藉由此模式漸漸被定義與釐清藝術作品之意義,亦讓現代性發展的軌跡、歷史的進程,層層堆疊、講述、建造其藝術創作自然化之迷思。

 

 

   圖二、現代性場景圖                               圖三、藝術家漢娜‧赫紀希Hannah Hurtzig

 

現代性「剪影」     

    於設置的場景,影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影像力量,剪影可去除外觀上的局限,去除了觀看會因社會背景而有不同的理解,影像去除了原本的社會分類方式(如國籍、種族、階級、膚色、年齡、性別等等),剪影的抽離代表的意義為去除種族色彩,沒有明顯表現出實體的人物,為一種抽象創作的呈現,種族模糊化的表現手法可以跨國界、跨語言、可旅行、轉移,不會因為語言、文化上的解讀不同而有所差異,界定的不確定感,也讓此展有了更多的想像力,可以看見剪影的觀眾,於布幕的美術館裡,也為一種畫布於現代性的展現。

   

圖四圖五、剪影

 

三、藝術敘事的現代性論述:互文

        藝術作品「內容」層面上,此展經由藝術家,理論者對談的方式,將講述不同領域的現代性呈現與當代議題,由不同議題的講述與討論,讓藝術作品為人們所瞭解,內容共同填滿屬於當代現代性值得探討的議題,與漸漸釐清不同的詮釋。其中,理論家講述臺灣的現代性,以及藝術家,講述的日本宅文化與individualization獨立性,屬於我們當代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特色,經由行動藝術,大型展演,由西方的藝術家,協同各國專家於臺灣的美術館中討論與參與,這種現代性的社會討論,有了一個可以同哈柏馬斯般的公共討論平臺,藝術的論述、親近性與臺灣的歷史背景,全球社會的現代性哲學探討,於Radio中可以被傾聽與理解,其中有趣意義在於,此展覽的內容為對談的方式,有一個專家,跟一個不了解現代性的觀者於一個空間對談,當專家在講述其現代性的內容時,另一個對談者不時會提出疑問與同意,有了一種「互動」的感覺,藝術的閱聽眾the audience of Art有了同文學的戶文性,而經由Radio的聆聽者也可以同步與對談者提出新奇的討論的同時,漸漸理解其內容的內涵意義。儀式化的公開藝術展演有其展演規定,宣稱現代性的同時,可以被講述、被討論、被提問、被聆聽與被參與,我們都置身其中,也可以「轉個頻道」,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在意義上有了創作藝術作品與消費藝術作品的跨邊界其界限的消弭。

  

 

圖六圖七、藝術作品的參與之一Radio

  

 

圖八圖九、藝術參與的方式:聆聽

 

卡夫卡/魯迅的現代性

        《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裝置作品將後臺以及等候大廳場景,「其構想所依照的形式是卡夫卡式的對官僚、審查、等候者及要他等候的人之間的規範 的描繪。這件裝置藝術的出發點來自魯迅,<自序>,《吶喊》的文學描述,1906年於日本留學的魯迅看見一個幻燈片秀的場景,影像呈現出中國人漠然圍觀日俄戰爭中,擔任間諜的一明同僚斬首的過程,而此也讓魯迅意識到:『要拯救中國人的身體之前,必須拯救它們的靈魂』」(引自,現代性場景),「現代性場景」一種儀式性的表演過程,參與的人們與時代的背景結構,引發了一個特殊的時空場景,可以為解釋神話的起點與釐清意義的開端,現代性於是邁向了討論空間。

  

圖十圖十一、室內裝置如同一個大型文學場景

                                           

 

圖十二、放置於大廳的座椅旁,有展覽的中英簡介,介紹展覽的每個資訊與場景。

 

五、以藝術形式解構現代性

        現代主義的應用於藝術上,表現當代的現象與理論,,於藝術上討論社會學哲學的解釋意義、文化的社會現象與歷史進程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作品《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讓現代性複雜的概念其作品意義有了「想像的現代性」,以藝術闡釋現代性為一種意義的固定,此展中表現藝術的創造力與構連的現代性方式,將意義藉由不同的場景的表現藝術,使形式得以延伸其意義,以觀者而言「現代性的想像」大於現代性的理論定義。換言之,於大廳展現文學場景實踐,當裝置藝術「文本」的參與不再單一時,其作品的風格與藝術作品的力道將可不斷地延義。

 

 

註:

圖二圖三為臺北市立美術館新聞稿提供。

圖一、圖四至圖十二為筆者所攝。

 

作品資訊:

漢娜‧赫紀希Hannah Hurtzig,出生於德國,現居住及工作於柏林《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2012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及柏林行動學院共同合作

講者及講題:

⟨伊朗:穆紮法爾丁國王的車子⟩巴文德.貝弗爾是一名藝術理論家、藝術家和藝評人,現居住於德黑蘭與慕尼黑。他發表的關於伊朗烈士博物館(Martyr Museums)之部分作品於台北雙年展展出。

⟨人民的第四台⟩鄭陸霖是一位社會學家(社會經濟學以及發展社會學與組織社會學),目前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謠言」電影⟩陳界仁為台灣藝術家,他著名的錄像與影片作品是協作過程的結果,探討暴力和帝國主義的後遺症對現世的影響。

⟨霧社事件與莫那魯道⟩邱若龍是一位漫畫家,著有《漫畫.巴萊》,其作品靈感主要來自台灣原住民的歷史和文化,現居住於台北。

⟨消失的語言:賽德克德固達雅⟩達吉斯.巴萬(郭明正)是來自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落的語言老師,現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

⟨傾斜的影像⟩安森.法蘭克是評論家和策展人,現居住於柏林,為2012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他特別關注文化的閾限面向以及擬態政治。約翰.亞康法是一位電影導演,現  居住於倫敦,其作品關注殖民主義、離散和文化抵抗等議題。

⟨趴與酒的權力:獨立音樂及其反對⟩何東洪所研究與寫作的領域涉及流行音樂、青年文化、文化政治、行動研究,現居住於台北。

⟨現行都市更新對台灣的衝擊及其引發的抵抗成果⟩黃慧瑜為藝術系學生,社會運動者,現為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成員,現居住於台北。

⟨牆上的洞:為什麼要畫單色的畫?⟩路易斯.雅克伯身兼藝術家、策展人和作家,現居住於多倫多。他透過多元創作來關心社會互動和美學經驗主體的議題。

⟨明治天皇的首幅寫真,1888年⟩港千尋身兼藝術家、作者、評論家等多重身分,同時擔任多摩美術大學資訊設計系教授,並為該大學於2006年成立的美術人類學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

⟨國際建築⟩約翰.帕爾曼西諾是一名建築師和都市研究者,現居住於倫敦。他和安–蘇菲.瑢絲克格共同主持獨立組織「領土仲介所」,專門處理空間與政治關係的研究。

⟨渴望成為像祖先一樣,值得被子孫尊敬的祖先⟩巴奈.庫穗是一位歌手、作曲家和民俗文化的指標性人物,收集和保存原住民的歌唱傳統,現居住於台東。

⟨客廳即工廠⟩鄧兆旻是一位視覺藝術家,現工作及居住於紐約和台北。他近期的研究興趣包括神經科學與自我認知的新發展。

⟨台灣殯葬服務的專業演變⟩曾煥棠為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

⟨貢寮的反核之聲⟩崔愫欣是反核社會運動者,以及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現居住於台北。

⟨現代助產士,賽柏格新生兒⟩吳嘉苓是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其研究領域包括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


其他文章
  • Anish Kapoor在三星美術館Leeum | 聶瑋齡
  • 虛擬實境VR與藝術:沙中房間 | 聶瑋齡
  • 張曉剛 及其風格 zhang xiaogang | 聶瑋齡
  • 蔡國強 言說爆破 | 聶瑋齡
  • 網路參與作為一種藝術的中介 | 聶瑋齡
  • 一種中介的語境—2017卡塞爾文獻展 「向雅典學習 | 聶瑋齡
  • 透納獎 TURNER PRIZE 2016 | 聶瑋齡
  • 艾未未 AI WEIWEI. LIBERO | 聶瑋齡
  • 曾梵志:散步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聶瑋齡
  • 跨越邊界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 聶瑋齡
  •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 聶瑋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Renzo Piano漸漸件件 | 聶瑋齡
  • 另一種影像—南韓當代藝術家SEULKI KI | 聶瑋齡
  • 喜歡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的理由 | 聶瑋齡
  •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 聶瑋齡
  •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 聶瑋齡
  •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 聶瑋齡
  • 裝置藝術的文化轉向:專訪藝術家紀子衡、林廷達 | 聶瑋齡
  •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 聶瑋齡
  •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 聶瑋齡
  • 亞州當代藝術展,岳敏君,「笑可笑 非常笑」, Harbour City Hong Kong | 聶瑋齡
  • 在亞洲,臺灣 文創的 速度— 博二藝術特區 / agnès b. Cafe Akiakis friends展 | 聶瑋齡
  • 談新興形式創新展覽:網路策展 | 聶瑋齡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