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TATE MRDERN:Ibrahim El- Salahi A Visionary Modernist

3 JULY- 22 SEPTEMBER

 

El- Salahi: 「我相信藝術家有三個元素可以描繪,一個是人自身即自我,第二個是文化第三個是human being」。

 

當代藝術的多元、將藝術本身的作品即概念的挑戰有了意涵上的轉變,藝術與文化傳統、人們的生活,與歷史的經驗讓El- Salahi於倫敦泰特美術館的展覽更能展現其當代藝術的力量。在TATE的展覽室裡,播放了藝術家對於藝術的一些評論與想法,有個另筆者感到有興趣同時想分享給藝術網的讀者的為:「我將藝術的理解留給了觀者」。當我們在參觀美術館還是,觀看藝術時,妳/你從什麼地方看藝術作品?與藝術品的距離有多遠?國內/國外,買了票,拿了簡介,然後進去參觀,藝術作品與你的距離可能只有2公分,想站遠一點看還是站近一點?慢慢的走到了藝術品旁邊的作品簡介,經由文字的介紹理解其作品,還是習慣觀看藝術作品然後產生自己的想法?藝術家El- Salahi道出了藝術對於觀者的更為寬廣的思考模式,即不再局限於特定的畫派,還是形式上的理解,而是對於美與人自身的自主思考與美學方式。

 

2013 年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策劃了非洲當代藝術先驅Ibrahim El- Salahi個展,將非洲的藝術介紹給西方世界,每個展場的空間,設計,擺置,人員,觀者。每個顏色以及展場空間,皆震撼了筆者對於展場即當代藝術的理解,可能是藝術作品本身的創作融合了非洲與西方世界的元素、還是泰特美術館的空間設置,將大型的畫作放置在一面白色的牆上,以及中間擺放的木頭長椅,亦或是坐在畫作前面模仿畫作的藝術愛好者?我想,以上都為其讓我感到有趣的原因。

 

El – Salahi 為蘇丹籍藝術家,他熟悉非洲及依斯蘭歷史,他的藝術作品主要有:油畫、素描、插圖。融合了傳統非洲、阿拉伯與伊斯蘭視覺元素於西方的風格與能動性,El – Salahi的藝術作品可以理解非洲與現代阿拉伯、再現了全球化與現代化更寬廣的內容表現,其獨特的風格穿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同時影響了南非當地的許多藝術家。1954年,Ibrahim El – Salahi榮獲獎學金赴倫敦大學Slade School of Fine Art就讀,這時其也為其逐漸學習西方文化的年代,Ibrahim EL- Salahi 就讀倫敦大學Slade School of Fine Art藝術學院時的畫作年代,從伊斯蘭手稿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印象派油畫藝術家:Cezanne,畢卡索和Seurat,皆影響了其創作。於1957年回到蘇丹以後,他成為了’Khartoum School’的核心人物,其為一群藝術家發展藝術語言,來反映獨特的藝術方法,他的藝術作品將非洲的當代藝術逐漸被世界認識。

 

展場分為五個空間,個別展示room 1 A Visionary Modernist (1930- present)展示了其用線條想像,將作品逐漸完成的大型畫作(Flamenco Dancer 2012)其中自畫像Self-Portrait of Suffering1961特別印象深刻的為其受折磨的自畫像,表現出一種多元文化的匯流,線條、簡單的顏色、平面感,頭髮上的線條另筆者聯想到梵谷的自畫像。

 

Ibrahim El-Salahi Self-Portrait of Suffering 1961

Iwalewa-Haus, University of Bayreuth, Germany
© Ibrahim El-Salahi

 

 

room2 則為movements in modernism(1949- 57) 作品the last of sound.

繪畫元素由非洲中心向外,同書法的方式向外延伸,再現了靈魂由內往外的一種方向。

 

 

Ibrahim El-Salahi 
The Last Sound 1964

Collection of Abdulmagid A. Breish
© Ibrahim El-Salahi

 

Room3 mediation and mastery(1957- 1972) 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融合了不同文化,學院的以及到蘇丹當地旅遊的風土民情,將其文化與地理精神表現於藝術中。Room4為imprisonment expatriation and exile(1972- 98)。

 

 

Ibrahim El-Salahi:‘there is no painting without drawing and there is no shape without line… in the end all images can be reduced to lines.’

 


© Ibrahim El-SalahiIbrahim

 

Room5主要著重於手繪畫作‘照展出一系列visual dairy of Time – WASTE PALACE 為1996到1997年的創作。Room 67主要為1988到今天的作品

 


© Ibrahim El-Salahi                                                              
© Ibrahim El-Salahi

 

結語:

此次到訪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參觀了不同的當代藝術作品,即蘇丹的藝術家特展,為一種文化上以及學習上的藝術學習旅程,瞭解了非洲與西方的當代藝術創作,藝術家本身對於當代藝術的想法,當由臺灣到英國的我,到了倫敦的美術館時,所感受的文化藝術,有了三種不同的想像:即

一、藝術的地區性的創作,可以為匯流以及不斷的增進,添加,再創作,博物館提供的特展也在全球化之下,人們接受藝術的範圍也更廣了,西方世界不再局限於歐洲中心主義的藝術,而是將亞洲、非洲的展覽納入大型特展內。

二、藝術的觀者的自我主張逐漸提升,讓我們重回El- Salahi的話語:「我將藝術的理解留給了觀者」。當身處亞洲的我,到了此展,有了新的體驗,並且分享給讀者,這種由內向外的藝術生活,亦為當代藝術可被視為多元文化的一種表現。

三、藝術本身的文化與回歸於人自身的力道,當在創作時,概念的主要內容,可以由藝術家原本最原始的想法,以及想要表現的主要概念為核心,那麼這個核心可能會經由生活、教育、文化、與經驗不斷的堆疊而產生一種藝術作品的自我風格。


其他文章
  • Anish Kapoor在三星美術館Leeum | 聶瑋齡
  • 虛擬實境VR與藝術:沙中房間 | 聶瑋齡
  • 張曉剛 及其風格 zhang xiaogang | 聶瑋齡
  • 蔡國強 言說爆破 | 聶瑋齡
  • 網路參與作為一種藝術的中介 | 聶瑋齡
  • 一種中介的語境—2017卡塞爾文獻展 「向雅典學習 | 聶瑋齡
  • 透納獎 TURNER PRIZE 2016 | 聶瑋齡
  • 艾未未 AI WEIWEI. LIBERO | 聶瑋齡
  • 曾梵志:散步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聶瑋齡
  • 跨越邊界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 聶瑋齡
  •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 聶瑋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Renzo Piano漸漸件件 | 聶瑋齡
  • 另一種影像—南韓當代藝術家SEULKI KI | 聶瑋齡
  • 喜歡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的理由 | 聶瑋齡
  •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 聶瑋齡
  •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 聶瑋齡
  •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 聶瑋齡
  • 裝置藝術的文化轉向:專訪藝術家紀子衡、林廷達 | 聶瑋齡
  •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 聶瑋齡
  •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 聶瑋齡
  • 亞州當代藝術展,岳敏君,「笑可笑 非常笑」, Harbour City Hong Kong | 聶瑋齡
  • 在亞洲,臺灣 文創的 速度— 博二藝術特區 / agnès b. Cafe Akiakis friends展 | 聶瑋齡
  • 談新興形式創新展覽:網路策展 | 聶瑋齡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