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當時尚成為一種當代藝術的方法 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倫敦設計博物館特展

15 November 2013 – 09 March 2014

倫敦設計博物館現今展出英國設計師Paul Smith的獨立個展,將時尚與藝術以說故事般、歷時的展區表現不同時期的、美麗的、豐盛的Paul Smith

Hello展區倫敦設計博物館

時尚與當代藝術的對話,於Paul Smith 的獨特品味可仔細窺看,與Leica 相機2012年的合作更將藝術的載具與空間接觸到到不同領域,而今在設計與藝術展區的世界中心- 倫敦,將具代表性的流行藝術展於地理位於泰吾士河畔的倫敦設計博物館(London Design Museum)。全展以「HELLO」作為基調,將一種開放的態度向喜好藝術的讀者、觀者有了想參觀藝術作品的動力及自由感。

倫敦設計博物館

 

 

圖. 展覽空間的多元與創意

羅藍巴特(Roland Barthes)在流行體系一書中說:「雜誌用文字來描述某件衣服,不過是在傳遞一種資訊,其內容就是:流行」(Barthes, 1997/敖軍譯,2004:18)。流行同四季般,不斷的變化,循環、產製新的氛圍,倫敦設計博物館展出Paul Smith 的獨特品味,此展表述了從創始品牌工作室,到現今不同時間的歷時過程與空間擺設,其方式以及實品的展出,空間分為辦公室,時尚動態展區,畫作區,攝影以及鏡面的設計師的影音展。

Hello談創作

Paul Smith: Idea can come from anywhere you can take inspiration from anything.

圖. 展覽空間

當時尚成為一種當代藝術的方法,經由展覽空間與設計的獨立與賦予設計與社會關係,製造設計的意義與其特殊的符號風格。此展區的空間,Paul Smith 將創作的想法於展區表現,Paul Smith 從小培養了攝影的習慣,攝影也成為他不可或缺的嗜好,隨時照相機都會跟著他,他習慣以攝影及筆記來紀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攝影成為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日記,並且當作一種對於創作源源不絕的創意。展覽中可經由特別的模型(圖一)影像及呈現方式(聲音講述),展覽方式的多元看出設計與創作的自我投射。設計了不同主題的特殊性與歷時脈絡的內容,以及帶給觀者不同的詮釋,此種有趣的時尚與藝術角度,可為一種觀看當代時尚作品時的想法。

 

右上. Paul Smith 在倫敦Covent Garden的工作室,桌上擺滿了書,自在的環境,腳踏車,也是其創作的自由空間。

 

 

 此展區空間擺設了設計的不同平面作品為Paul Smith 的主要展場之一。

 

Hello Paul Smith 設計與品牌合作

在此設計展覽,也將Paul Smith 代表性的顏色不同的彩色線條,與不同品牌的合作展出,有evian礦泉水,mini cooper, 以及英國歌手大尉鮑伊David Bowie的服裝合作,這也將設計的不同object物的延伸到不同領域,人們總是習慣看到可看見的、具有意義與象徵的事物,在此亦是。然而這種「可見性」亦增進了設計本身的廣度及視野,形式上,同網路特性的多點模式,形式不再單一,內容不再拘謹,可以為後現代無特定形式的的一種表現方式。

 

 

Hello individuality創作獨立性

以時尚創作的目的表現設計的意義,主要不同基調的延伸與組合,模型、時裝、設計與獨立性建構了屬於Paul Smith 的符號,獨立性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呈現的色彩樣式、圖案、以及Logo,於消費社會的社會的背景之下,時尚的獨立性更需要建構屬於自己的Logo,同布希亞提出:「物必需成為符號才可成為被消費的物。」這種獨立性的符號不僅生產製造特定的藝術品或消費物,同時,也需要以不同形式維持消費與閱讀的獨立自主性(例如廣告)。在訊息的傳遞下,獨立性得以被認識,這種傳遞的視覺與文字訊息,得以創造再製造與消費的動機,同電影的敘事一樣可以不斷的被製造、傳達,以不會被「忘記」,在此,流行在網路的世界亦可有效傳遞,提供了更多的被認識的機會。Paul Smith的創作獨立性概念,亦由媒體(大眾、網路)得以傳遞,而表達了什麼(內容)可以經由不同的藝術獨立性得以創作。

 

Hello展覽的樂觀與開放

Robert Capa "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that is because you're not close enough."二十世紀匈牙利裔美籍攝影戰地記者,道出了攝影的名句,於此,筆者,想分享的為‘If your design isgood enough, that is because you're close enough."這種的close enough 將設計的訓練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展覽的表現亦以一種親民的Hello方式介紹給世界各國的藝術愛好者。於展覽的場地,提供「攝影」與Paul Smith 攝影的自由空間,亦讓參觀此展的觀眾讀者可以以更為樂觀。展覽結束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全展以開放的展示空間,藉由與Paul Smith合照,可將2013最流行的selfie實踐,當代藝術的多元亦可由此展分享與讀者。

 


其他文章
  • Anish Kapoor在三星美術館Leeum | 聶瑋齡
  • 虛擬實境VR與藝術:沙中房間 | 聶瑋齡
  • 張曉剛 及其風格 zhang xiaogang | 聶瑋齡
  • 蔡國強 言說爆破 | 聶瑋齡
  • 網路參與作為一種藝術的中介 | 聶瑋齡
  • 一種中介的語境—2017卡塞爾文獻展 「向雅典學習 | 聶瑋齡
  • 透納獎 TURNER PRIZE 2016 | 聶瑋齡
  • 艾未未 AI WEIWEI. LIBERO | 聶瑋齡
  • 曾梵志:散步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聶瑋齡
  • 跨越邊界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 聶瑋齡
  •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 聶瑋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Renzo Piano漸漸件件 | 聶瑋齡
  • 另一種影像—南韓當代藝術家SEULKI KI | 聶瑋齡
  • 喜歡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的理由 | 聶瑋齡
  •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 聶瑋齡
  •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 聶瑋齡
  •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 聶瑋齡
  • 裝置藝術的文化轉向:專訪藝術家紀子衡、林廷達 | 聶瑋齡
  •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 聶瑋齡
  •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 聶瑋齡
  • 亞州當代藝術展,岳敏君,「笑可笑 非常笑」, Harbour City Hong Kong | 聶瑋齡
  • 在亞洲,臺灣 文創的 速度— 博二藝術特區 / agnès b. Cafe Akiakis friends展 | 聶瑋齡
  • 談新興形式創新展覽:網路策展 | 聶瑋齡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