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另一個美學空間—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OUR MUSEUM

 

      步入臺灣藝術大學校園裡可感覺到其文藝氣息與空間的特色,於當中,看見了一座美學的空間的建築物,玻璃帷幕上的OUR MUSEUM總吸引人們的目光,觀者可能好奇,那是一座什麼建築物,是教室嗎?還是辦公的地方?

     那是一座兼具歷史感、現代感的跨界美術館,建築物外觀大型LOGO: OUR MUSEUM展現了其獨特風格與臺藝博物館的精神,新興的藝術場域與亦道出了藝術大學其藝術與文化氛圍。OUR MUSEUM的「我」,總有一種它者以外的歸屬感,然此校園博物館的歸屬感不僅僅屬於臺灣藝術大學的師生,亦屬於臺灣藝術,教育,與文化的歷時性氛圍。

 

OUR MUSEUM 藝術話語

一、藝術教育與公共空間的內涵實踐:

         博物館的實體空間,實踐了許多藝術與教育的抽象概念,經由博物館的媒 

         介,將作品有了傳播的可能,亦可舉辦研討會將理論得以有公共討論的

         空間。

二、藝術、教育、歷史文化資產:

        校園博物館的藝術話語為多元與跨界的,同時具社會功能,結合了研究與

        教學面向。

  • 對內:歷史展品的研究發展,收藏,校園展演,藝術品的陳列,工作坊的公共平台,研討會的舉辦。
  • 對外: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空間的建築典範,與藝術文化機構的平台連結,其中臺灣藝術大學博物館「藝術大使」的培訓,對外開放申請導覽以,希望可將藝術推廣於社會。

三、學校博物館的功能與創新:

        校園博物館本身兼具想像力與創造力,館藏收錄了傑出校友的藝術作品,

        國際作品,以及每期的特展,館際的匯流與博物館資源的分享。

美學的公共空間:建築特色現代.歷史

        當代風格社會裡的班雅明所述說的獨特靈韻(AURA),運用在美術館上,其空間的擺設,位置的陳列,以及藝術品的展品,共同塑造一個據有歷史脈絡的校園博物館,於2008年開館至今,舉辦過的國際性展演,個人特展,校園典藏等,將藝術的內涵意義經由詮釋與翻譯,同時將其特色宣傳於每個角落。OUR MUSEUM作為宣傳的公共宣稱,為一當代流行建構其藝術體系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位於亞洲的臺灣。

      臺灣藝術大學的藝術博物館於2008年3月24日正式開館。「Our Museum」由原舊行政大樓改建,外觀以玻璃帷幕呈現主要視覺,其中分為三個樓層,一樓以校園商店,coffee shop與辦公室,二樓規劃「藝術教育光譜- 臺藝映像」、「印石之美- 李奇茂先生印材捐贈展」、「先民文化遺產- 陳得仁先生文物捐贈展」、「身心休憩- 王度先生文物捐贈展」等常設性展覽、三樓層主要為「專題特展」區,呈現臺藝5個學院的精采特點和藝術專題,將位於亞洲的藝術教育,向外與國際交流(引自博物館官網)。

 

當代科技的應用:典藏

        紀錄記憶的典藏印記,2010年台藝大美術館成立修復中心,讓具歷史的藝術作品得以重新整修,經由現代化的科技,重現藝術原作,兼具保存,與修復的功能,其中一件大型修復作品「斷金」的修復歷程也以影像的方式紀錄與人們分享,修復的過程以及學習。

        數位典藏計畫,也讓藝術資源以新科際的方式紀錄,保存,除了官方網站的訊息簡介,數位典藏的方式將空間與時間的界限消弭於實體的展覽形式。可能在一百年後,也可經由科技清楚的觀展,同時參與其中的獨特氛圍。臺灣藝術大學設有典藏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紙質修護實驗室,研究出版藝術典藏以及修復,讓藝術作品不會設限於時光的流逝。此中心亦為臺灣藝術大學一優渥的實習場域。

結語:校園博物館本身為一當代藝術作品

      當代美術館已由傳統的博物館,藝廊邁向多元形式的呈現方式,校園藝術博物館表述了藝術教育人文語言的主要精神「展覽、典藏、研究、推廣教育、服務社會」,將藝術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得經由此博物館有了公共交流、展演各學院的藝術作品的建築空間,結構性的實體外觀建築的視覺表現,將臺灣藝術大學50餘年的作品與意義深根於地方與藝術文化領域。

        校園博物館已經不再是一種藝術分類的方式,而為一種藝術的方法與媒介。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轉換由博物館推廣與分配,滲入臺灣的藝術領域與教育之中,文化的強度,藝術教育的理論實踐以及文化意義的歷史建構,可於臺灣藝術大學的OUR MUSEUM實踐。


其他文章
  • Anish Kapoor在三星美術館Leeum | 聶瑋齡
  • 虛擬實境VR與藝術:沙中房間 | 聶瑋齡
  • 張曉剛 及其風格 zhang xiaogang | 聶瑋齡
  • 蔡國強 言說爆破 | 聶瑋齡
  • 網路參與作為一種藝術的中介 | 聶瑋齡
  • 一種中介的語境—2017卡塞爾文獻展 「向雅典學習 | 聶瑋齡
  • 透納獎 TURNER PRIZE 2016 | 聶瑋齡
  • 艾未未 AI WEIWEI. LIBERO | 聶瑋齡
  • 曾梵志:散步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聶瑋齡
  • 跨越邊界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 聶瑋齡
  •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 聶瑋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Renzo Piano漸漸件件 | 聶瑋齡
  • 另一種影像—南韓當代藝術家SEULKI KI | 聶瑋齡
  • 喜歡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的理由 | 聶瑋齡
  •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 聶瑋齡
  •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 聶瑋齡
  •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 聶瑋齡
  • 裝置藝術的文化轉向:專訪藝術家紀子衡、林廷達 | 聶瑋齡
  •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 聶瑋齡
  •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 聶瑋齡
  • 亞州當代藝術展,岳敏君,「笑可笑 非常笑」, Harbour City Hong Kong | 聶瑋齡
  • 在亞洲,臺灣 文創的 速度— 博二藝術特區 / agnès b. Cafe Akiakis friends展 | 聶瑋齡
  • 談新興形式創新展覽:網路策展 | 聶瑋齡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