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以解嚴串起當代藝術脈絡-大內藝術節〈解/嚴〉展

 

 

當前陣子於當代館開幕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號稱為首次於亞洲官方美術館舉辦的LGBTQ議題主題的展覽,今年大內藝術節由策展人林志明於主展館之一的尊彩藝術中心所策劃的「解 / 嚴」,或許也可稱為首次臺灣民間商業畫廊直接以解嚴為命題的大型策劃展。

 

 

 

《解嚴》展開幕合照,記者自攝

 

 

 

從今年年初至接近年末,官方與民間都舉辦了各種解嚴三十週年的相關展演、活動、講座與紀念會,如北美館分別於紐約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與駐紐約辦事處台北文化中心策劃的《歷史的暗影,與光》和《悚憶:解與紛》、國美館策劃的《記憶的交織與重疊 後解嚴臺灣水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舉辦「解嚴日紀念會」、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解嚴三十主題書展」、嘉義文創產業園區舉辦「解嚴30週年紀念演劇祭印記與聲音」...等。而這次大內藝術節中的「解 / 嚴」有趣之處,在於解嚴直接地作為一個展覽命題,是在大直、內湖商業畫廊群聚的場域中發生。避免直接地碰觸政治社會議題作為長久以來商業上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這次的大內藝術節,在命題上結合台灣重要的轉型正義歷史事件、讓解嚴浮上民間畫廊屬性的藝術節平台上,其企圖心已達到吸睛效果。但是,不免也令人好奇,直接用解嚴作為命題進行的策劃,這樣的大敘事要如何透過有限的策展材料呈現?另一方面,解嚴一直都是台灣許多當代策展在論述中不可忽略的時間點,如「造音翻土」、當空間成為事件」等優秀的策展,都以不同的觀點跟材料形塑出解嚴前後的台灣。在大內藝術區所擁有的材料,能呈現解嚴的何種樣態?

 

 

《解嚴》展一樓展場大廳照,記者自攝

 

 

「...這是一個由藝術家共同合作策劃的展覽:首先由策展人邀請不同世代的代表性藝術家自行提出作品,接著也請他們推薦一位創作者甚至建議一件作品。在如此共同完成展出作品選擇的過程中,也進行深入的訪談,了解創作者提出這件作品的緣由及為何他們會做出如此建議或推薦...」《解/嚴》策展論述

 

 

在展場的部分,一進門首先看到了由新店男孩挪用並復刻李再鈴的作品低限的無限的作品形象所製作的「星際迷航紅色」,上面刻意製作的銹漬讓人聯想到在戒嚴尾聲一九八五年的北美館「紅星事件」著名的政治干預藝術創作事件之一。展覽空間內中,展出夏陽、吳瑪悧、陳伯義、黃心健、新店男孩、吳耀忠、吳天章、梅丁衍與邱承宏等人的作品。每一件作品的說明牌之下則附有講解作品與藝術家訪談影片的QR code,展覽文獻的數位化展呈方式解決了空間上的限制。其中吳天章的作品「心所愛的人」下方幾期報導兩蔣與宋氏的黨外雜誌〈民主政治〉,封面為吳天章年輕時期所繪,也在繪畫黨外雜誌的封面之餘,熟悉各種服裝、造型的呈現模式與結構,對他日後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影響。而吳瑪俐與陳伯義「樹梅溪解剖」從最根本的視角思考城市發展、土地與環境的議題,思考我們如何再次去安置、安排人的生活。作品中地思考與解嚴前後對於台灣文化主體性、在地性的二元對立式思考不同,直接駐地進行田野調查與實踐,並且以小(樹梅坑溪一帶)去思考大(臺灣文化主體)內部的多元性,是一件對於解嚴前後思維邏輯再反省的深刻作品。在展場了一些角落中,可以看到高俊宏「社會化無聊」系列的早期錄像作品,表達跟身體在解嚴初、看得見的霸權逐漸崩解後,社會不知與誰對抗、虛無的尷尬狀態,高俊宏透過不具意義的跳躍行進,表現當時環境中某種失去座標的狀態。 

 

《解嚴》展一樓展場照,記者自攝

 

 

吳瑪悧&陳伯義-〈樹梅溪解剖〉,雷射輸出彩色相紙,28×38cm(共15張),三版,記者自攝

 

 

 

二樓的展覽空間在策展的安排上,強調了作品跟作品之間的時序性,作品多為錄像裝置。錄像在解嚴前後也是新興的創作媒材,可以從中看到藝術家們不同的實驗與行為。首先看到門口兩旁陳界仁的「氣味紀念物II1987714日的空氣」與謝春德的「生-淡水河的眼淚」,意圖以兩件作品表現出二二八事件到一九八七年解嚴的時間軸作為序言,讓觀眾在這兩件作品作為開頭的觀展狀態之下思索接續的藝術家創作。在展間尾端則有許哲瑜、林羿綺和張皓甯的作品。其中備受矚目的,則屬日前於福利社舉辦個展的林羿綺的「父域安魂曲」,同樣將影像投影至半透明的布幕上,但單件作品的呈現缺乏如之前個展中不同作品之間的部署與路線的安排,相對弱化了作品本身的的氣場與張力。另一件在黑盒子中的錄像裝置、由年輕藝術家張皓甯創作的「街樂園-超維度運行體」以騎樓街道中的日常物件和投幣式玩具車組成的景象為背景,讓藝術家創造的機器人漫遊其中,以一種趣味的方式召喚著過去,而黑盒子內的格局設計與光的巧思也讓觀者對作品產生好奇。

 

 

藝術家王俊傑導覽其錄像作品,記者自攝

 

 

林羿綺作品「父域安魂曲」,記者自攝

 

 

張皓甯的作品「街樂園-超維度運行體」,記者自攝

 

 

 

或許,「解 / 嚴」展在政治宣示與展覽史上的成就不下於這個展覽本身藝術學術上的地位,從藝術的主體性出發,表達對政治、社會的疑問。任何巨大的事件與命題,我們永遠無法一展以敝之,只能不斷地對它進行反省與再思考。「解 / 嚴」展作為一個點,可以看出大內藝術節主辦方企圖拉出臺灣當代藝術的脈絡,並串連起大內藝術區的展覽網絡。

 

 

 

二樓展場照,記者自攝


其他文章
  • 藝術產業群聚的國際趨勢:巴黎、法蘭克福與臺北參照 | 陳晞
  • 在此,我們相遇: <無何有鄉>與線上策展 | 陳晞
  • 機構策展在藝廊—<小鏡覺>與<日常假設> | 陳晞
  • 暴風雨前、整裝待發?評2017台北藝博 | 陳晞
  • 白晝,夜遊 — 從白晝之夜思考一座城市的文化可能性 | 陳晞
  • 以解嚴串起當代藝術脈絡-大內藝術節〈解/嚴〉展 | 陳晞
  • 大獎之前、與之後—從許家維作品思考台灣藝術「座標」 | 陳晞
  • 看<黃冠鈞個展>—在物質到創作之間的三維觀點 | 陳晞
  • 記憶的半透明與穿透 《 彼方/逝視— 蕭美玲個展》 | 陳晞
  • 藝術金融/金融藝術—台北藝術論壇「藝術金融」 | 陳晞
  • 當大稻埕出現「心藝埕」 — 一種文化創業的問題 | 陳晞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