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一同種下夢想的金門——2017「土豆音樂祭」

 
「一個人作夢,夢想只是空想;一群人作夢,夢想就會成真。」──約翰‧藍儂
 
以這句話來形容在金門發生的「土豆音樂祭」可說是再適合不過。「土豆音樂祭」以「金門自造、聚落復興」為號召,由返鄉青年王維剛自主開始。起初只是簡單的概念,邀請三五好友在聚落表演,沒想到當年種下的種子,讓「土豆音樂祭」在2017年進入第四屆,並以珠山聚落為今年的主場地,開始四天在地音樂節慶。
 
土豆音樂祭主視覺│照片來源:「土豆音樂祭」臉書頁面
 
 
「土豆」在金門指的是花生,同時也是為王維剛和姊姊王莛頎、妹妹王苓返鄉組成的「敬土豆文化工作室」的主意象。藉由此金門主要的經濟作物,呈現出金門的土地力量,以之說出金門的故事,也是三姊妹從阿公身上所學習的做人處世的道理。「敬」除了是尊敬,亦是諧音金門話的「種」,希望以此播種,種下金門的文化、發揮「土豆」的精神。而土豆音樂祭可說是三姊妹回鄉種下最碩美的收穫。
 
自己夢想的土豆精神自己種下。「土豆音樂祭」至今的收成,投入了三姊妹以及其他金門青年對於金門的想像,甚至台灣青年對於地方的理念。雖然三姊妹謙稱自己只是把三件美好的事放在一起:人、音樂與聚落。然單單這「三件美好的事」實即拉出了交織立體的人文層次──聚落所代表的空間性、歷史文化與生命記憶;音樂所代表的藝術向度、情感抒發與身體律動;人所呈現主體性、合作支持、創意與行動。於是乎「土豆音樂祭」即生長在這樣豐厚立體的土壤之中,堅韌地茁大根莖,更堅實第四屆的音樂節。
 
土豆音樂祭活動主舞台:金門珠山聚落薛氏家廟前廣場 | 黃馨儀攝
 
 
而這樣的「土豆精神」不只是在金門,也聯繫到台灣各地。就10/9週六音樂祭高潮的主舞台而言,無論是從宜蘭來的「游阿媽樂團」、閩客背景的「黃子軒與山平快」,跨國組合的「Skaraoke」或是金門子弟「流氓阿德」,都展現了來自自身的創作能量,以及對於土地、生命與家鄉的情感梳理與昇華。於他們的創作中都能聽聞出滿滿的、連結自土地的生命故事,是以承載滿「人」的「音樂」,自然地與充滿生活的「聚落」共鳴交合。也因這些來自各地歌聲中的流離與回溯,讓「土豆音樂祭」不僅是「金門自造」,也能有擴散與再生的力量。
 
土豆音樂祭節目時間表│照片來源:「土豆音樂祭」臉書頁面
 
 
除了一般對於音樂祭既定的樂團舞台表演想像外,因著對於金門未來的夢想企盼,「土豆音樂祭」還設有三天的「音樂教室」,邀請老師開設詞曲創作或吉他彈唱的工作坊,並有親子共同的音樂律動課程,企圖補足金門目前所缺乏的音樂教育,以此佈下對未來的願景──音樂可以和生活連結,大家都可以用音樂抒發自己、記下自己與家鄉的事,讓音樂在生活之中。於此之外,四天期間還有創生市集、聚落紮營、音樂早午餐等活動,讓音樂活動再延伸展開到生活各面向。並行於珠山聚落主場,還有「小島唱遊」的拓點,樂團移動於小金門與金湖(金門東半部)等不同的聚落演唱,將音樂宅配到府,也邀請在地居民說故事,竭盡所能的和聚落空間互動,以達到「聚落復興」的可能。
 
土豆音樂祭活動「小島唱遊」│吳宗澤攝
 
 
「自造」非易事,尤其在遠離中心的離島,然也因此更顯其難能可貴。什麼都自己來,難,但卻也能讓夢想更大、更Local。敬土豆文化工作室拉入了在地的文化工作者與藝文創作者擺攤、設計有風格的視覺商品、結合在地食材,找到珠山當地的「里程設計工坊」搭建能接地氣的舞台等等,自造出不同於政府所謂社區活動的形象,從當地而起,又拉出風格,如是的態度與格局,也才能讓傳統聚落看到不一樣的可能,在難免的反對聲浪中繼續前行。
 
阿公的「土豆精神」還有一項:「做人本來就是要打拚,要慢慢來。」王莛頎在活動中如是說。長者與年輕世代相互連結與扶持,青年人再回鄉扎根把自己種回來,土豆音樂祭雖然才剛走完第四年,但若能繼續與聚落共生成長,相信將能走向更遠。看著珠山聚落阿姨與阿嬤們盛裝出席音樂早午餐活動便知道,金門青年的夢想早已不只是種子。
 
融入聚落的空間美學│照片來源:「土豆音樂祭」臉書頁面
 
 
【註】所有演出直播可見「土豆音樂祭」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illagelive/

其他文章
  • 回桃看藝術節──一場淘氣的藝文鬥陣 | 黃馨儀
  • 行進顯影,找回身體的叛逆與自由 | 黃馨儀
  • 關於成為真正的人:祭儀‧劇場‧行為藝術 | 黃馨儀
  • 在《無用之地》的《入夜風景》 | 黃馨儀
  • 過載的是世代,還是文化平等的可能? | 黃馨儀
  • 劇場與改變現實的魔法──專訪Tânia Faria | 黃馨儀
  • 不被時間打敗的築夢者:專訪Paulo Flores | 黃馨儀
  • 像瘋馬般前行:Òi Nóis的劇場美學 | 黃馨儀
  • 走至不惑:以劇場實踐烏托邦 | 黃馨儀
  • 持續對抗暴虐的現實──巴西民眾劇場的政治意識 | 黃馨儀
  • 回到民眾劇場的搖籃:巴西 | 黃馨儀
  • 失效的非典型空間演出──當環境成為布景 | 黃馨儀
  • Junta──獨立共構的藝展 | 黃馨儀
  • 《潮池流轉》──以記憶與創作在時代灘頭留下貝殼 | 黃馨儀
  • 身入金門(下)──島嶼梳理與回歸的困境 | 黃馨儀
  • 身入金門(上)──遇見邊緣的豐厚與荒廢 | 黃馨儀
  • 一同種下夢想的金門——2017「土豆音樂祭」 | 黃馨儀
  • 趣味平行藝穗節,藝術歪斜到日常——「酥壓療癒時光」 | 黃馨儀
  • 《等待果陀》──映照在演出之外的劇場脈絡 | 黃馨儀
  • 談老空間的脈絡活化──台中散步觀察 | 黃馨儀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