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藝術金融/金融藝術—台北藝術論壇「藝術金融」

 

今年台北藝術博覽會的產業論壇「台北藝術論壇」,聚焦在幾個關鍵字上,除了近幾年老生常談的中國市場觀察之外、藝術金融化與鑑定的可能與否是該場論壇的兩大重點。

 

經濟停滯+“水太深”=中國熱的降溫與回調

因經濟發展所累積的大量財富,中國於2008年開始的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這意味著從生存型消費上升到了享受型消費,藝術市場從2001年至2010年突飛猛進到2011年後降溫、回調。對於這樣的市場所呈現出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所的黃雋教授指出了四個特點:一、中國藝術收藏人群幾乎已和股民數量不相上下;二、藝術品作為資產這樣的一種認知,慢慢讓中國中產和中產以上的階級產生對藝術品投資的興趣;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加速了藝術品與金融的對接。北京、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地方的藝術品市場與金融市場高度的重疊;四、中國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藝術市場誠信不足與相關法規不健全,也讓人產生“水太深、不敢買”的投資畏懼。黃教授指出,相對房地產,藝術品投資需要有美術史的積累、掌握市場潮流的風向,同時中國藝術市場假拍、拍假、贗品、雅賄和洗錢等現象屢見不鮮,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直到今年,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統計,2015年春拍成交額約為211.62億元,同比下降36.4%、成交量同比下降、成交率同比下降15.88%[1],「中國作為藝術市場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在今年已經被美國取而代之」[2]。另外黃雋教授更提到一個現象,人民幣五萬元以內的作品,因單價不高、又具藝術投資的潛力,被現在中國所謂的80後甚至90後所喜愛。這些經濟實惠的作品確實是當代藝術市場的主力軍,綜觀整個交易市場有64%的成交額在5000美元以下成交[3],這樣的現象是相互呼應的。對於中國企業藝術收藏,中央美院教授趙力提出了四個有待解決的制約現況:制度面上缺乏政策的支援;企業對藝術贊助的資訊及益處沒有充分理解和認識;企業對於藝術和藝術專案缺乏長遠的計劃,隨機、偶然的合作遠多於長效、長期的贊助;高品質藝術管理人才的供不應求。

 

藝術基金在台灣

「....金管會說,藝術非有價證券,所以不能用證券的概念來操作,只能私募,所謂私募方式就是不能透過銀行的平台,銀行不得販售。而私募在台灣的法規限制只有三十個名額,如果發展基金,假設基金規模一億美元,三十個名額一個人要幾百萬美金?根本不太可能募到,透過銀行還簡單一點,銀行理專手中很多高資產客戶,幾個名額就夠了,這就是侷限性。因此目前我們台灣的基金業務,到現在還未實現過一檔,有辦法運作的都在海外」[4]。於2011年藝週刊的專訪上,時任摩帝富總經理的黃文叡博士表示,金管會在法規上限制了藝術基金的發展,導致藝術基金只能以私募的方式而不能透過銀行平台。而在今年的台北藝術論壇上,黃更進一步認為台灣辦理藝術基金的時機尚未成熟、尚未達到獨立發行藝術基金的時間點。台灣藝術家國際能見度較低,雖然值跟量都有相當好的水準,但因為在操盤的過程當中,一級市場、畫廊的代理有些機制、操盤手法上和國際市場接軌的問題,以一個基金投資面來講,作為區域市場,退出相對困難,基金產生的風險相對是大的,「市場的流動性不大,沒辦法撐起投資面的基本盤」。台灣少有能夠掌握西方藝術美學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專業投資團隊,學校教育無法因應市場所需面對到的狀況,以目前的市場獲利來看,企業再教育所花的成本是有些不合理的。黃文叡博士建議台灣需「健全且完善的產業鏈,藝術家、畫廊、買家與拍賣公司之間的關係必須更透明、更健全;培養足夠的專業人才、擴大投資標的、建立全球性的交易網絡、改革藝術品的交易稅制、並提高基金清盤退出的可能性」。

 

鑑識容易“共識”難?

在美國鑑價師協會AAA前主席Betty Krulik 詳細介紹美國藝術品鑑價機制與鑑價師認證制度的建構後,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科研中心前主任尹毅提出了鑒價、鑒識、鑒證與鑒定在中國所遭遇的困境。尹主任認為,從作者鑑定、經驗鑑定到科技鑒定,我們有相當多有關鑒的方法,然而現在的“六位一體藝術品鑒證體系”[1]卻擾亂了藝術品鑒證學術研究的正常秩序,積非成是的程度已經令中國業界人士多有反感與憤慨。在我們建立起所謂大中華藝術品鑑價制度時,除了要讓亞洲進行國際接軌以外,我們要注意專業化的問題,「經驗鑒識說實在的,已經被搞亂了。但我們不能去否定這個系統,這個系統有很多可貴的東西。但是科技鑒定系統、科學備案系統也要特別注意,這都是我們應有的職責,必須共同參與的」,像是中國一直以來有類似「王剛砸寶」[2]的節目在電視上,請專家鑒定然後不消幾分鐘就看穿這些東西是真是假,最後起了爭議。除了真假爭議之外,這樣的展示專家的經驗鑒定也是一個相當不良的展示方式。而論壇最後,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前副理事長、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鑒定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黃河教授則提出回應,澄清在台灣類似這樣的節目,都已經有事前鑒定過,有做好準備才上節目的。同時黃也以自身鑒定米勒畫作的經驗回應了尹主任提出的亞洲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另外他也表示,現在許多已成名的、已故藝術家自己的基金會或是工作團隊,都會將各自藝術家創作進行編年式的作品年鑑,所以之後的作品在真假上的問題會越來越少。他也呼籲,華人世界的每一個藝術家只要有將畫作販售、簽約,就可以進行自我的鑒證,「當你自己開始鑒證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鑒賞具有更多的可能性,除了確立一件藝術品或文物的公信力之外,鑒賞的學習同時也是提升美學素養的一大關鍵。我們也許無法天天看到名家大作,然而我們卻可以透過鑒賞所建立起來的素養更進一步了解技法、形式與媒材所表達出來的感動,類似這樣的學習在台灣尚未普及,實為可惜。

 

藝術金融還需“金融藝術”

黃雋教授曾在論壇中指出一個亞洲與歐美市場之間的一個差異:歐美市場現金多以收藏為主,“爺爺買、孫子賣”藝術品買賣在歐美多是以這樣子的方式存在著;而亞洲市場多以投資為主,甚至會有“春季買、秋季賣”這樣的現象發生,收藏式的購買也在亞洲市場不算多數,大部份都是以一種新型態的投資理財商品去看待。我們時常聽到許多專家學者對台灣的產官學有著“以中國為跳板投身國際”的呼籲,但台灣藝術市場的規模就像矇了好幾層紗,不完整的法規與商業機制令我們至今仍無法量化它的樣態。與其談論要不要藝術金融、適不適合創辦藝術基金,不如說面對這樣的商機,或許是個得以讓我們開始好好正視藝術品稅制法規的時候。理性的面對撲朔迷離、眾口鑠金的投資市場、避免國內藝術市場遭受殺雞取卵式的悲劇,更是急需注意的。



[1]六位一體藝術品鑒證體系:由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提出的「六位一體藝術品鑒證體系」,其提倡「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已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託、以信息化為平台」。

[2]緣由出自北京電視台的節目《天下收藏》,節目主要成員為主持人、三位鑒識專家。每集都會有不同的“持寶人”來參與鑒定。在節目中,若被鑒定物在三位專家鑒定後認為是贗品、仿品的話,主持人王剛就會在節目中將該文物砸壞。而在其中一次的砸寶後,持寶人心有不服再將碎片拿去鑒定,鑒定後認證其為真品而非仿品,後來引發相當大的爭議。



[1],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2015/07/04。http://amma.artron.net/observation_shownews.php?newid=756149

[3]同上。

[4]<藝術投資的冒險家──摩帝富總經理黃文叡專訪>,顧展蓉撰,全球華人藝術網藝週刊第84期,2011/01/12,http://artnews.artlib.net.tw/emagazine/110112Vol84/

[5]六位一體藝術品鑒證體系:由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提出的「六位一體藝術品鑒證體系」,其提倡「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已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託、以信息化為平台」。

[6]緣由出自北京電視台的節目《天下收藏》,節目主要成員為主持人、三位鑒識專家。每集都會有不同的“持寶人”來參與鑒定。在節目中,若被鑒定物在三位專家鑒定後認為是贗品、仿品的話,主持人王剛就會在節目中將該文物砸壞。而在其中一次的砸寶後,持寶人心有不服再將碎片拿去鑒定,鑒定後認證其為真品而非仿品,後來引發相當大的爭議。


其他文章
  • 藝術產業群聚的國際趨勢:巴黎、法蘭克福與臺北參照 | 陳晞
  • 在此,我們相遇: <無何有鄉>與線上策展 | 陳晞
  • 機構策展在藝廊—<小鏡覺>與<日常假設> | 陳晞
  • 暴風雨前、整裝待發?評2017台北藝博 | 陳晞
  • 白晝,夜遊 — 從白晝之夜思考一座城市的文化可能性 | 陳晞
  • 以解嚴串起當代藝術脈絡-大內藝術節〈解/嚴〉展 | 陳晞
  • 大獎之前、與之後—從許家維作品思考台灣藝術「座標」 | 陳晞
  • 看<黃冠鈞個展>—在物質到創作之間的三維觀點 | 陳晞
  • 記憶的半透明與穿透 《 彼方/逝視— 蕭美玲個展》 | 陳晞
  • 藝術金融/金融藝術—台北藝術論壇「藝術金融」 | 陳晞
  • 當大稻埕出現「心藝埕」 — 一種文化創業的問題 | 陳晞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