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電影到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電影到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文/培心

 

不管是早年的霹靂布袋戲,乃至今日風行的電影原聲帶,又或者是八點檔、偶像劇的片頭、片尾曲,只要配樂一響起,人們便被拉回那故事時空,重回往日情懷,而當中的音樂,伴隨著影視出品、市場廣告的一大推手,除了為戲劇中心思想定調外,也是情節氛圍最佳的渲染劑,和角色內心獨白的詠嘆調,影視音樂代言的不只是歌詞,還有更多弦外之音,本篇筆者以1932年由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所出品的黑白無聲默片《桃花泣血記》為引子,一同回顧台灣電影和流行音樂一見鍾情的開始。

由卜萬蒼編導,阮玲玉、金焰飾演女主角琳姑和男主角德恩的《桃花泣血記》,劇情為富家子弟德恩和貧困的牧羊女琳姑相戀,然而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由於「門不當、戶不對」、「德恩老母無理解」的現實情況下,這一對擁有「新思潮、新觀念」而努力爭取婚姻自由的年輕男女,因門楣之見而演變成悲劇的收場,在那婚姻必須全權聽命於父母之言的年代,頗能打動年輕人的心。

 

初期的黑白默片,需仰賴樂師的現場演奏和「劇情解說人」(俗稱辯士或旁白士)來幫助觀眾欣賞與了解劇情,當時台灣的電影業者為了推廣本片,想出了製作宣傳歌曲的點子,委請台北市大稻埕兩位著名的辯士詹天馬和王雲峰來為這部電影主題曲譜詞譜曲,並率領數名樂師編隊在街上演奏宣傳。

《桃花泣血記》用民間傳統敘事歌謠的「七字仔」來創作,歌詞共有十一段,然而由於歷經二戰美軍轟炸,加上曲盤易碎難保存,留聲機在日治時代價格昂貴,數量稀少,因此台灣歌謠研究者大多是訪問詞曲創作人的後代口述而得,歌詞方面難免有誤,不過至今仍廣泛傳唱的,為前四段,也是《四月望雨》中所唱的片段:

 

而歌詞最後也頗帶有宣傳的意味「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就像章回小說中「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曉」的手法般,而這首創作歌曲隨著電影宣傳傳唱全台,也引起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社長柏野正次郎的注意,他體察到要在台灣擴大唱片銷路,必須灌製台語唱片,於是請來當時正紅的歌仔戲小生純純擔任主唱,將這首原只是電影宣傳曲的《桃花泣血記》錄製成唱片發行,竟成為台灣第一首創造銷售佳績的流行歌曲,也捧紅了純純,讓她成為台語流行歌壇的第一位歌星。

 

《桃花泣血記》開啟了台灣流行歌壇的序幕,此後台語創作歌謠便雨後春筍般的冒出,而這種「劇情歌詞」也影響了日後的創作方式,這首超過了60年的老歌,一度被遺忘,然而由於其台語歌謠之根的「歷史價值」,仍不斷地被大家發掘出來,在沙啞復古的旋律聲中墜入那個久遠的年代。

影音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I57yqOLsw

 

而由此一小角一片段,我們看到了臺灣之所以名為「華語流行音樂搖籃」,起頭走來的點滴和摸索,以至於今天能夠成為吸引不管是東南亞、中國或各國亞裔華僑音樂人,願意選擇台灣作為自己流行音樂夢想的實踐發展基地。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的創設,便是相當地看中台灣音樂與電子內外銷售產業總值的效益,期許以台灣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自由創作的環境,開展出「台流」新機,但如今面對中國各地衛視歌唱選秀節目的高超規格和人氣,台灣各選秀節目逐漸地走向落幕的背後,對照於文化部發布的「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現況概述」(見附錄一),國家政策網路智庫發布的「2015年流行文化核心產業-電影、電視、圖文出版、音樂產業發展願景」所提的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策略(見附錄二),我們看到了大筆金錢數字的統計和大方向的概括,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年度「旗艦型流行音樂製作與整合行銷產業促進計畫獲選名單、獲選理由及輔助金比例」,公布後引起了是否有錦上添花之舉和主觀、過於商業利益考量的譁然紛爭,以及相較於無「法」適從而相繼吹熄燈號Livehouse獨立音樂的未來,和預計2016年底完工位於南港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和位於高雄市碼頭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音樂展演空間和補助獎勵的官民之爭,在文化部管、文化不管又或不關文化的議題界定上,該如何創造多元並榮發展的創作、展演環境和產業發展,需要全民持續的關注和意見把關,更是你我共同參與「耳聽」文化軌跡、記憶塑造的文化工程。

 

 

 

 

 

 

 

 

 

 

 

圖片來源

桃花泣血記  電影劇照

http://www.khcc.gov.tw/home02.aspx?ID=$5101&IDK=2&EXEC=D&DATA=31502

桃花泣血記 簡譜

http://www.jianpuw.com/htm/bh/349636.htm

歌手純純 照片

http://kn.ncfta.gov.tw/NCFTA/shareObject/detail.jsp?rid=1.4&id=1.4.3.6.2&fileid=13416&file=cca100009-tm-gua_hp_0021-0006-i.jpg&type=image&cssType=dream&keywords=%E7%B4%94%E7%B4%94%7C%E6%84%9B%E6%84%9B%7C%E6%B5%81%E8%A1%8C%E6%AD%8C%E6%89%8B%7C%E9%9B%A8%E5%A4%9C%E8%8A%B1%7C%E6%A1%83%E8%8A%B1%E6%B3%A3%E8%A1%80%E8%A8%98

 

附 錄

附錄一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現況概述

http://www.bamid.gov.tw/BAMID/Code/NewListContent93.aspx?id=dabf5ada-0004-4c19-b32c-237ab2c8dea1

附錄二  2015年流行文化核心產業-電影、電視、圖文出版、音樂產業發展願景」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策略

http://thinktank.nat.gov.tw/ct.asp?xItem=671&ctNode=78&mp=1

 

延 伸 閱 讀

被遺忘的行業 電影辯士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0120 


其他文章
  • 風起了—— 記松本薰風動作品新作和回顧 | 培心
  • 從日常時間的積累透視回看李基宏的運動身體影像 | 培心
  • 從墨與黑的詰問到空中看龍洞—談梁震明的當代水墨創作 | 培心
  • 斷井頹垣的迴光返照---談劉芸怡的廢墟攝影系列 | 培心
  • 緣起不滅---李明維參與式作品計畫的關係和流變性 | 培心
  • “傾圮的明日” 微觀台灣廢墟和社會土地的關係 | 培心
  • 東南亞 / 亞洲藝術碰上全球化浪潮 | 培心
  • Daumier與我們的距離--社會時代和參與的異同 | 培心
  • 歷史、記憶、再現---以林百貨為例看台灣古蹟的重生 | 培心
  • 全球華人藝術e-Art magazine 藝週刊 | 培心
  • 電影到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 培心
  • 在明池園林和王羲之聊蘭亭文化(二) | 培心
  • 聽見歲月的刻痕---古倫美亞唱片 | 培心
  • 鑑往知來,再續前緣 --- 台灣民謠之父 鄧雨賢 | 培心
  • 翻湧蓬勃的那些年--- 看台灣日治大稻埕的風華絕代 | 培心
  • 《四月望雨》之於台灣歷史在音樂劇表現的重要性 | 培心
  • 在明池園林和王羲之聊蘭亭文化(一) | 培心
  • 超現實內心時空的釋放--談許武勇首府台北的地景油畫 | 培心
  • 專訪驫舞劇場<英雄> | 培心
  • 食,之性也;食,知性也 --- 三明智&可口可樂 | 培心
  • 飲食影視 --- 台灣飲食文化之於視聽娛樂 | 培心
  • 從電影《總鋪師》追尋台灣文化價值的自我認同 | 培心
  • 細看尾形光琳《紅白梅圖屏風》和克林姆《生命之樹 》 | 培心
  • 從櫥窗的凝望望向文化的建構 | 培心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