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從歷史的角度綜觀而言,「南方」一直很少成為一種「主流/中心」的概念。但相較於「北方」的特徵,「南方」所代表的意義似乎多與「自然」、「土地」、「生命」、「行動力」、「實踐性」、「粗獷」等詞彙,有著難以切割的關連。從葛蘭西提出「文化霸權」的概念開始,世界便開始反思「邊緣」的意義。在八0年代「後現代主義」興起後,多元文化的思考逐漸取代所謂「宣言/主流」等現代主義美學,於是就解構的思潮而言,「南方」的確有可能從「邊緣」進而轉變為「主流」。

 

在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所展出的當代藝術〈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就是在思考當代藝術對於「南方」概念的解讀。策展人之一的張金玉說:「一開始的策劃原本是以大高雄生活文化做為主題,之後漸漸發展到以『南方』的概念來思索其中的特殊美學。」而〈看向南方〉則是從「世界的主人」之角度,邀請人們重新省思南方價值,藉由反轉「邊緣」的表達,來引動新文化的產生。「南方」不再侷限特定地區,而是一種相對於「中心/主流」的思考,是立足於文化價值的省視,並重新認識與建構對區域主體的自信。

 

〈熱思維徵候〉作品推薦

《大東QQQ粉絲團-城市導覽員計畫》  吳瑪悧

耗時近一年的社區參與,藝術家吳瑪悧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土地,回溯到附近居民對於大東國小、鳳山等生活記憶,她探訪出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如:有誰會知道現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與大東國小的校地,原來竟是彭明敏所捐贈的土地?又或者是,名導演侯孝賢小時候就是在這一代成長著。不同於政府官方對於鳳山的介紹,吳瑪悧貼近的是在地居民的「記憶」與「心」。而她想要保留下來的則是──在變遷快速的城市中,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的老故事與文化記憶。這是一件柔軟,另類思維,但卻不能被遺忘的「記憶作品」。也許在看完展覽的同時,你不會經意看到藝術家吳瑪悧與在地民眾並肩走向大東捷運站,而這又是另一種關於藝術家對在地付出的感動了。

 

一台腳踏車上乘載的是鳳山市區的街道,而展場旁則放置一台筆電,螢幕上的FB頁面記載著藝術家吳瑪悧田野調查的過程與故事。她說,鳳山是一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城,但變遷的非常快速,即便城市內還保有一些古蹟與城牆,但與這十幾年的相比,人的記憶似乎不在記錄中。於是,藝術家吳瑪悧發想了一個「城市導覽員」的概念,希望可以透過田野調查與民眾的互動,來慢慢集結出鳳山城的小故事,用不同的思維與不同的經驗,重新認識鳳山這座城市。

 

《美食上桌》  Martina Mrongovius、Michael Marx

來到了Martina Mrongovius與Michael Marx的空間,瞬間會被滿牆的手繪地圖給吸引。Martina Mrongovius說,在臺灣創作的這些天,最常碰到的事情就是旅行、攝影與食物,為了串連「土地」與「創作」間的關係,Mrongovius與Marx決定與臺灣居民互動,請參展的觀眾可以繪製出內心的「美食地圖」,好讓他們與觀展民眾可以知道更多臺灣在地味。

 

此外,展場的中央設置了一張「拼湊」的桌子,桌上看似放置了兩面鏡子,若沒特別注意,一定會不小忽略掉鏡中的訊息。Mrongovius略帶俏皮的說,它們很像鏡子,但不是鏡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則會在其中看到中國餐具的圖樣,與單純街道的地圖;正因為鏡中的圖案是空的碗盤與沒有標示的地圖,所以才需要參觀的民眾在這張桌子上畫出他們內心的美食地圖。Martina Mrongovius與Michael Marx巧妙的利用「吃」的關係,拉近了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而這件作品也同時開啟了臺灣民眾與國外藝術家的「際遇對話」。

 

《蓋亞計畫》  呼提克團隊

「呼提克族」是一個虛擬的族群,但卻又是真實的在高雄橋頭糖廠的「白屋」執行。藝術家們探討的是靈性的生活,與自然和諧的互取互依,每一分資源都盡量不耗費,將節能哲學與循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藝術行動的持續實踐。

 

在這裡,策展人張金玉就有特別提到,由於呼提克團隊的作品顏色較為樸實,但整個展區的作品簡介牌卻是鮮豔的桃紅色,於是在展牌放置後就會造成整體視覺與作品的協調度不搭。她說,她曾對呼提克團隊提出置換作品解說牌顏色的想法,但團隊卻跟她說:「沒有關係,不要為了這種小事做這種耗能的事情。」這句話讓張金玉老師感動許久,也說明了「蓋亞計畫」的徹底落實。

 

《日出日落》  蕭聖健

在看到藝術家蕭聖健的作品時,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高雄的西子灣夕陽。高雄是一個海港都市,陣陣的海風與浪潮聲都是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放空坐在西子灣看夕陽,或是情侶們相約到海邊約會,對於記憶中的美景,蕭聖健就由「日出日落」在展場空間創造出人們對於回憶的想像。

 

投影在牆上的橘紅色太陽,說是日落,但也可以看做是日出,而展場空間中另有用機器控制三個米篩的擺動。藝術家蕭聖健在米篩上頭放上了足夠數量的黃豆,利用米篩晃動的過程中製造出海浪的聲音,讓觀眾在看向讓投影的「日出日落」的同時,可以聽間耳邊傳來陣陣的海浪聲。黃豆與米篩所創造出來的擬真「浪濤」,常會讓觀眾不自覺駐足在展場中,想像並追憶真正看見海景的剎那。

 

《無哀樂》  趙世琛

白牆上寫著一行淡淡的字串:「夫唯無主於喜怒,亦應無主於哀樂,故歡感俱見;若資偏固之音,含一致之聲,其所發明,各當其分……」這是中國文人稽康所主張的「聲無哀樂」。的確,聲音本應與身體相共振,但聲本身並無哀樂之分,有的也不過就是人的情緒添加。藝術家趙世琛將現場聲音用一種非戲劇性的方式出現,展場的空間中,微微的可聽出鈴聲、貓叫、古典樂、工地施工聲等…。他探究的是一種眾多環境的訊息,瑣碎卻又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他企圖引發觀展者的疑惑,讓觀眾懷疑自己是否在展場聽錯聲音,進而省思人們所忽略的信息,及「選擇」所聽到的聲音。

 

 

最後,回歸現今的當代藝術來看,當代藝術的表現方式已逐漸趨於日常生活,表現的媒材皆轉化尋常的記憶與語彙。〈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除了由27為國內外藝術家來展示「南方的訊息」外,更重建了民眾對於南方的多樣想像。因此,在「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社區」的展覽主軸下,大高雄地區所擁有的豐富資源與「南方意象」的人文特色,都可以在這一波「熱思維」中展現出來,成為跨文化,跨媒材間的相互對話,以傳遞出多元面向的「南方徵候」。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