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藝術教育「待」轉彎

 

金車教育基金會近日針對全國高中2年級以下的學生作調查,發現超過7成之青少年,無法列舉台灣的藝術家,且對藝術毫無感覺。有網友戲稱,因為國中小的美術課都在上數學,教育過度重視升學,才導致此結果。--- NOWnews–2013年1月10上午10:07

 

自從國中小開始實行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後,如上述網友所說:「美術課都在上數學課。」類似事件其實已不復見,學童的美術涵養被升學壓力所取代的論點更是失之偏頗。均衡與多元特色發展一直是近十年來臺灣國中小努力的方向,「特色小學」或「特色國中」(藝術與人文發展領域為主或資訊教育領域發展為主等等)都是源自於這十年來的臺灣基礎教育改革,鄉民們不能否認的是,的確有一批藝術於人文類教師在基層教育努力做奉獻付出。

 

誰該是藝術家?在當代?

即便如此,臺灣的中小學藝術教育就沒有任何可檢討的部分嗎?又或者是誰判定了「誰該是藝術家」這標準?金車教育基金會所做的調查,某種程度上即是反映出藝術教育在校園內「理想」與「落實」上的差距。2013年1月10日的報導表示:調查顯示,只有25.6%的受訪者能舉出藝術家,其他人一個都說不出來。這句話裡頭若用現今當代藝術來界定,這問卷本身的「問法」在其根本架構上早就出了問題。「究竟誰可以稱做藝術家?」在這個已是「人人皆是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年代。再者,學校教育現行體制內對於藝術家定義的介紹,似乎仍停留在西方國家在二戰前的美學觀點及臺灣民國七0年代前仿西派及傳統畫派的「現代」藝術家。國中小的九年一貫教育中,「藝術與人文教育領域」建構的是一種類似西方美學史、音樂史的藝術觀,中國水墨或臺灣傳統音樂及劇場雖略有涉獵,但尚不足形成一種完善的教育系統。在這樣的教學體系下,臺灣莘莘學子某種程度上的確是與自己所成長的經驗出現斷層。本該統合的各大教學領域(社會領域、語文領域、藝術人文領域、資訊教育領域、環境教育領域等等)卻常常在課程串連過程中被支解碎裂。於是,究竟什麼是「藝術家」?對臺灣學生而言可能是個多面向的回應。這不是一個絕對肯定的答案,因為,活在「當代藝術」時代的我們,對於隔壁班那狂掃各大美術獎項的同學,似乎也可以將之定義為「藝術家」,只要那位同學這麼覺得自己的身份即可。

 

藝術教育「待」轉彎

回頭來談藝術教育「轉彎」這件事情,最常與「藝術與人文領域」搭配教授的多半是「社會領域」。如同Arnold Hauser在《藝術社會學》中提到的:只有沒藝術的社會,而不會有沒社會的藝術。現行國中小藝術教育中,多半落實的是「藝術創作」,如:繪畫、雕刻、戲劇、舞蹈等展示;較缺乏的是完整的藝術史脈絡,也就是文化素養上的「藝術欣賞」或「藝術品味」建立。除此之外,當代前衛藝術內的「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環境藝術」、「社群藝術」、「裝置」、「拼貼」等等,在九年一貫的藝術與人文領域上是較被忽視的一個區塊。如何讓學童在教育養成上具備藝術史觀,這就需要與「社會領域」緊密的配合;而怎麼讓學生所學的「藝術」能與在地生活結合,就更需要理解和己身所生長之城市歷史發展。「創造力」不是教出來的,是靠生活感知的體察而後轉化而來;而「藝術培養」不是靠單一教學領域就可以完美達成,類似的藝術教育仍舊得追本溯源至相關經驗的成長社會背景,並以此作為基礎向上發展。於是,臺灣藝術教育真的很努力,但還需要再稍稍「轉個彎」。

 

 

「藝術與人文」特色小學的實踐

也許廣大的鄉民們不知道,臺灣其實有許多具有特色的國民小學,而這些特色小學就是各學校招生吸引學子的主要地方。以高雄大東國小為例,自大東國小捐贈校地讓高雄市政府建設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後,其學校持續在推動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就有了更正向的回應。大東國小除了與周邊鳳山老城做社區連結訪查外,更培養學生創作屬於自己社區的故事劇本,而後再進行劇場演練及表演展出。這類似「社區藝術」式的介入,再透過理解培育學童對於藝術創造力的發想,其實就是九年一貫指標下「藝術教育」的實踐。這案例是臺灣中小學教育努力十多年的成果之一。所以,我不認為臺灣藝術教育可悲,特別時當文化部正大力太推動臺灣文創產業發展時。但值得我們再去深思「藝術教育」區塊的強化也許會是「臺灣藝術尋根」的部分,如何讓由「西方」知識體系所建構的美學系統融合「臺灣美術史學」的脈絡認知,這是校園內所缺乏的統整課程,知識建構體系是漫長且細膩的,故臺灣藝術在試圖「轉彎」的同時,應要記得拾起屬於臺灣文化那獨特的部分,好讓眾多學子對於藝術的想法是有「根」可尋!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