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近日最引起花蓮居民關注的應該就是當地政府準備花67億蓋國際級賽車場,及35億蓋兩座大劇場。縣府上周公告後,引發環團及學者質疑草率行事,水泥大建設破壞花蓮的好山好水,更衝擊花蓮的悠閒慢活,只怕淪為蚊子館,在地藝文團體諷刺說:「先有國際級劇團,再有國際級劇場吧!」作家駱以軍更直言,用數十億蓋沒感情的金屬劇場,「是傲慢的窮國誇富宴!」註[i]

 

行政置高點的本位主義

在全國古蹟日這天聽到了這樣的消息,著實讓人感到疑惑與難過。疑惑的是,一向被臺灣都市發展區域所視為淨土的花蓮,為何要大興土木,不惜破壞原住民保留地與美麗的自然生態,就為了讓「舒馬克來花蓮吃扁食」?!難過的是,首期四年的花東發展基金共編列243.5億預算,其中觀光建設佔52%,但醫療、教育、原民環境改善等竟僅佔2至3%。這不禁讓外界質疑這樣的城市發展,究竟是圖利了誰?!真正需要用國家資源來平衡的重點區塊卻一再被忽視!

依山傍海的花蓮擁有世界級景觀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擁有豐富且多元的閩、客、外省以及原住民等多樣文化;擁有著臺灣其他縣市所不具備的天然資源與物種;更擁有著數量驚人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但這一切似乎都沒讓在地政府看進眼裡放進心裡,當作區域開發的補強重點,反倒是用納稅人的錢來興建全球化影響下那「同質性」的商業開發,破壞原有的珍貴自然生態與良田,並期待原住民在劇場舞台上進行傳統部落祭典,這是非常典型的漢人「本位主義思想」!花蓮原住民代表就表示:「祭典文化,他不能離開他的時空背景,他不能離開他的部落…。」註[ii]

 

無形文化資產推廣與運用

回歸到文化資產的思維來做區域性整合的設計與發展,花蓮縣原住民本身所具備的就是最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阿美族的豐年季,太魯閣族的祖靈祭(感恩祭),撒奇萊雅族的巴拉瑪火神祭等,這些其實都是花蓮地方政府在進行地方特色形塑時所注重的文化項目之一。只是在行銷推廣的過程中,除了有商業性的展示慶典外,地方特色的優勢更是需要文化深度的導覽與理解。花蓮幅員廣大,部落裡所進行的祭典才是人文資產上最珍貴的文化記憶,但是需要考量與平衡的重點在於:「開放觀光與文化維持的作業上,花蓮縣政府是否能做好文化資產與文化行銷的結合,透過與部落的良性溝通與協商,並創造一批具有文化水平的「文化欣賞者」前來體會在地的風俗民情。」大量且毫不尊重在地文化的觀光客,必定會造成無形文化資產的破壞,但若能從「文化教育」與「觀光教育」的規劃著手,即便所耗費的時間可能較長,但之後產業與文化間達到的平衡,就能創造執政績效與在地文化雙贏的局面。

 

美崙溪畔深度文化旅遊

曙光橋

而在有形文化資產部分,若古蹟與歷史建築能相互串連成文化行程的動線,不僅是區域性的整體開發,更可以讓遊客直接體驗到文資背後所蘊含的時空歷史價值。以花蓮市美崙溪畔為例,沿著美崙溪的流域,其實有許多豐富的文化與景觀資源,除了有「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松園別館」、「郭子究音樂文化館」、「菁華林院」、「花蓮港山林事業所」、「曙光橋」等,更有松園別館的百年老松樹與花蓮醫院明禮路上樹齡八十多年的「瓊崖海棠」。這些古蹟、歷史建築、文化館與老樹,不僅見證了日據時期花蓮發展的過程,也記錄了這個區域從軍事、居住到城市建設開發的歷史。而這樣文化的深度旅遊,絕對是多元文化特色重點之一。

同質性的全球化商業活動在世界上隨處可見,真的可以長久運作且帶動整體經濟均衡發展的成功實例其實不多見。我們該思考的應該是如何讓人文上的特殊性彰顯其「地方」的重要價值,而不是用類似誇富的手法再多打造不知能否賺錢並平均分配財產硬體空間!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如果來臺灣參訪的外國旅客認為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那如何保有現存的人文風景才是整體發展的重點。在立霧溪出海口南岸的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內蓋上兩座大型劇場,不僅是對生態自然環境的破壞,更凸顯了縣府執政團思緒之不周延。立霧溪南岸的新生地是洪水沖刷出來的,百年來也不斷發生海水倒灌、潰堤、地震等天災,現在極端氣候下,劇場未來又如何能對抗天災?註2

文化資產的保留另一種層面就是人文生活的保存,不管有形或無形,這樣的資產都會告訴旅客「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由來。對於在地的特色掌握與發展,若失去了政策對地方的實質加乘效益,拿著民生建設的經費來進行硬體的投資與開發,之後所承受的風險,也許就是同時失去「自然」與「人文」特色的代價。「獨特」才有辦法對抗全球性同質化的競爭壓力,花蓮先天就有這個條件,又何苦一定要改頭換面,西施成東施呢?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