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半個旗津人的感謝

母親是旗津人的我,過去也在這裡居住過兩年,對於旗津這塊土地,我並不陌生。從小在旗津海岸玩耍到大,二港口、中洲沙灘、砲台燈塔一直到旗后海水浴場,這長型的島嶼就是我跟親戚鄰居探險的地方。從早期高雄市政府尚未正式在旗津建設觀光景點,到現在海岸後退兩百公尺與沙灘的消逝,這近三十年的光景,我在熟悉的土地上同時看到了繁華與凋零。而對於「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這個展覽,某種程度上我是感謝及高興的。感謝有一批年輕的藝術家們願意花時間來關心這片土地,重新將旗津這島嶼的歷史耙梳一番,讓居民甚至是遊客好好瞭解旗津這塊島嶼的豐厚度;高興的是這樣的一群人不是在辦完展覽後就離開這片土地,而是打算持續的對在地付出!

 

環境主義的入世

過去的「環境主義」中,常被忽視的就是「人」的部分。因此,在環境主義的入世---「新環境主義」內涵下,其展覽主軸不僅含括自然(生態環境主義),更涉及了「人」在日常生活裡所遭遇到的種種議題。於是,由上述觀點出發,在自然環境的部分中,「不便之真相」在展覽裡大量討論與發掘過去大高雄工業化對於旗津整體的影響,及近十幾年來觀光發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而人文部分的議題則透過系列的田野訪談與社區互動,回扣到旗津本身自十六世紀以來豐富的歷史背景,並和近年因外籍新娘激增的社會變遷,與旗津本地漁業萎縮所導致的複雜經濟議題來做創作主題式的回應。

從八0年代後來看當代藝術,藝術之多元或是發聲之多元是藝術產出的一種過程。「不便之真相」在闡述的就是一種連當地人可能都會不曉得的「真相」,又或是即便知曉卻也無能為力的「事實」。展覽可以是一種「小」人民的發聲,同時它也是一種證據的另類記錄,關乎某個階段生命相互交疊所建構的生命記憶,同時也形塑出非官方的島嶼在地歷史。

 

芋仔冰海岸

說來慚愧,從小到大在旗津這樣進進出出,對於過去海邊的小白山卻沒有太多的警覺,也許是我出生太晚,或是我母親年紀不夠大,又或許是我外公外婆不識字,對旗津算很熟悉的我,竟然在去年才知道那是台塑在旗津海岸堆置的大量工業廢棄物---電石渣。就連我跟母親提起這件事情時,她也一臉驚訝的回我:「我一直以為那裡的海岸就是白色的呢?!」的確,在政府觀光景觀尚未正式入主旗津之前,那堆小白山丘就是這樣散落在旗津中洲一帶的岸邊,我小時候甚至在上頭玩堆泥巴…。十幾年前高雄市政府為了將旗津打造成休閒旅遊勝地,這些見不得人的電石渣就被掩蓋在青翠的草皮與風車公園下,直到最近海岸被嚴重侵蝕才又暴露出來。

《芋仔冰海岸》 《Shore of Taro Ice Cream》是由這次「不便之真相」展覽團隊其中之一的「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所共同策劃進行,這些電石渣是六0年代台塑在旗津海岸邊放置,現被集中於旗津勞動女性公園對面的海岸,並在表層覆蓋一般土壤,讓遊客與在地居民眼不見為淨。雖然高雄市環保局宣稱有在進行監測,其檢驗結果為無毒性,但這些電石渣也曾被驗出含有過量的汞,因此旗津人多稱電石渣為「汞污泥」或「塑膠土」。不管被稱作什麼,這些表面被陽光鋪曬變硬的白色岩石,稍稍一戳,就會露出淺紫色的泥狀物,像極了芋仔冰。而這樣的「芋仔冰」也讓「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成員用一種「一球換一球,免費芋仔冰」的行動「芋仔冰三輪車」,讓遊客親自體驗挖一球「汞污泥」,換一球「芋仔冰」的活動,並從中體會「芋仔冰」跟「汞污泥」間的諷喻,也順便讓聚集在旗后的人潮可以略微關心旗津中洲海邊的「汞污泥」與「綠地」間之美麗與哀愁。

 

漂移的No.1~866

過港隧道約建於我出生那年代附近,《漂移的No.1~866》就是在討論旗津為了增建第四貨櫃中心與過港隧道而被迫拆遷的住戶。這是「不便之真相」內的《旗津的:感官之旅》主題下的議題,而消失的這八百六十六戶則引發了許多的想像。如信件無法投遞,不存在的門牌,郵差的記憶等等。有些烏托邦式的感官回憶,讓藝術家從這些認命的居民中去發展相關物件的時間旅程,讓觀者從門牌的漂移,進而閱讀到旗津在開發過程中所犧牲的人文居住記憶。「很難不被牆上這麼多門牌號碼所吸引…。」這是一個在地居民在觀看中的喃喃自語,不用多問些什麼,他的表情告訴了我他想起了什麼…。

 

複島

「......你感到歡愉,並非由於城市的七大奇觀,或七十個奇觀,而是在於它回答的你的問題。或者是它問你一個問題,強迫你回答......。」——卡諾維爾,《看不見的城市》一個城市或是社區的聲音,就是如此嗎?《複島》這件作品給了很多人不同的想像,一種關於力抗主流聲音的想像。在訪談的影片中,我們可以閱讀到旗津居民談起「走私」這一個記憶;在漫畫裡可以看見謝校長與第一公校間那種「人」與「建築」共時記憶的關連。一個地方的歷史其實有很多層次,《複島》涉及的正是一種藝術進到田野所展示的力量。

 

過程論?結果論?

回到「不便之真相」展覽意義來討論,藝術家們所牽涉的田野訪談、環境調查及社區互動,某種程度上來說,肯定具有其過程的效益,若是一個展覽展完後整批藝術家就拍拍屁股離去,那我最終的評論也許就會落在一種對於公部門經費消耗的成果性展示。可是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這群人並沒打算在完成這檔展覽後,撒手離去,而是將持續進行一系列的深入訪談與創作計畫,這有沒有意義?!當然有!這意義在於「不便之真相」展覽不過是一個「小結」,或是一個「開端」,尚未到達結果,因為結果還等在「未來」,這正在歷時的都不過是「過程」罷了。

只要是關乎於民眾與社區的議題,那藝術的進入就不能只是「快閃」,小結式的展出是對外宣告「這群藝術家」的關注,而長期對旗津社區與居民的生活理解才有可能讓「藝術改變些什麼」!回到旗津觀光數字的遺憾:2011年上半年的旗津海水浴場湧入了超過160萬觀光人潮的紀錄…。那是旗后的區塊,那之前的中洲呢?在沙灘因南星計畫而流失並堆滿消波塊的情況下,中洲部分真的就彷若孤島,而且是硬生生被截斷的那三分之二區域。再更精確一點講,旗津這島嶼的中洲區域到底在外來者眼裡還剩些什麼?您信不信,九成的民眾會跟您說:「萬三海產!」

「不便之真相」展覽裡談及了很多被忽略掉的中洲環境與居民生活,某種程度上是重新建立了旗津人對於自己地方歷史的理解與想像,而後更進一步讓「駐足」在旗后吃喝玩耍的遊客們有那麼點機會可以理解中洲居民過去的生活歷史。旗津現在美麗嗎?老實說,不美麗。但所有的遊客與居民們卻都記得過去「它」很美!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發生,「不便之真相」展覽就是在告訴所有這群有意、無意、不小心、陰錯陽差或半路被人拉著而攪和進來的人們---那些旗津美麗印象背後中的「小小真相」。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