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當空間成為事件

 

臺灣,1980年代現代性部屬

臺灣的八0年代社會,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1970年代末的中美斷交衝擊臺灣的戒嚴秩序,於是形成八0年代的開放社會條件,所以在八0年代的社會上它延續著七0年代末的「鄉土文學論戰」與「美麗島事件」的民主風氣;藝術上則是興起了低限主義(Minimalism)、行為藝術、裝置藝術與另類空間的展示等;在文化上則出現了多元文化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思維;政治上更結束了戒嚴時期的控管。當時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意圖「蛻變」的氛圍,前高美館館長家李俊賢更直接表示:「八0年代是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家的『黃金年代』!」

的確,二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們試圖去回顧八0年代的歷史時,某種情況上也許正是主體性的建構,是一種面對歷史,試圖從中解放與尋求出路的一種方式。而當代藝術在處理其中的議題時(政治議題、性別議題、人權議題、空間議題等),或許我們可再直白點說---當代藝術,就是觀乎於「政治」範疇的前衛抵抗藝術。

 

當空間成為事件

從美學上來思考構成事件(Event)的條件,國際藝術家陳界仁表示:「所謂事件就是藝術作品的執行『加上』執行後的回應,有回應才足以成為事件(Event)本身。」在分析「空間成為事件」的脈絡中,本次展覽是從「春之藝廊」的《異度空間》和《超度空間》兩次空間實驗開始鋪陳,之後北美館也因《異度空間》的影響而於1985年舉行《色彩與造型-前衛、裝置、空間》特展,不料卻發生代館長蘇瑞屏毀壞藝術家作品之訴訟案件。1986年4月以《息壤》為名的「反體制」、「反美術館」空間的展覽展開始在東區公寓中進行第一次展出,臺灣檔案室的敢仔店也成為了前衛藝術家在地抵抗的一個另類空間…。

藝術家吳瑪悧也回溯著八0年代的空間,她表示當時可分為三種場域來說明:一、畫廊與美術館空間,二、另類替代空間,三、媒體照片中所拍攝的抗爭場域。不論是以怎樣形式的美學表達,八0年代的空間都呈現出議題性的抵抗,或是日常生活媒材的取用,從「反體制」、「反壓迫」的主軸為核心,開創了一種多元美學對話的可能性,而該年代的「空間政治」樣態,其脈絡也影響至今,各種差異力量的釋放,讓1980年代開始了之後的現代性部屬,這是一種初步的歷史勾勒藉由「空間」的發生所產生的「事件」,來試圖描繪出脈絡中的歷史圖像。

 

推開歷史重塑自我

若全面思考八0年代臺灣現代性部屬的狀態,則不能忽略臺灣之於全球國際化下的脈動影響。冷戰體系下的壁壘分明,解嚴後新自由主義的逐步入侵,在當時政治秩序的鬆動與公共、另類空間的出現等都是臺灣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空間意義在美學的附屬是源自於藝術家作品的實踐,如《臺北先生選美,1987,簡扶育攝》探討就是女性選美及「美」、「評選」定義的問題,選美的標準或是參與的性別本身就具有「權力」與「慾望附加」、「滿足」等議題,然後藉由性別置換的方式來重新省思社會對於「女性」與「美」相關層面。《海外黑名單闖關回家,1988,劉振祥攝》則是採用一種報導式攝影的方式,將社會民眾的行動及當時的空間,用前衛美學概念賦予一種事件性的對話。而藝術家陳界仁的《機能喪失第三號》行動,就是在西門町的街頭進行,試探的正是威權底下那民主自由的微光,即便當時的觀眾也許不清楚這是一個藝術行動,但如實的反應恰恰正成為一個「事件」的必要條件。這是一種時間歷史性的紀錄,臺灣藝術史上只要討論到任何有關於戒嚴時期威權抵抗的部分,絕對都無法繞過陳界仁的《機能喪失第三號》。

當然,「當空間成為事件」展覽並沒辦法全數道盡臺灣1980年代的種種,但從樂觀的角度來思考,這總是給觀者有機會推開歷史的大門,耙梳過去那模糊卻甚為重要的歷史脈絡。歷史並非高牆,我們在回顧的過程中無疑就是一種自我重建,如此臺灣才有機會從抗爭的過去整理出臺灣人被埋藏的記憶,甚至是那專屬於臺灣人的身體經驗,而後重新探究在衝突與斷裂的現象之下,是否正是多重生存價值、差異生命政治取向的力量拼圖?!

                 

 

 

資料來源:

高雄市立美術館

策展論述/ 獨立策展人王品驊

圖片來源:http://www.kmfa.gov.tw/home02.aspx?ID=$1003&IDK=2&EXEC=L&DATA=2027&AP=$1003_HISTORY-0^$1003_PN-1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